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文化是当代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表现为文化发展丰富性和复杂性,“山寨文化”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当前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状态,通过对“山寨文化”的分析解读多元文化,进而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逻辑应该是成立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山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66-02
一、以“山寨文化”为例看多元文化的当代表现
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加上全球文化交流的取得随着互联网和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加深而日益畅通,全球各种文化互存互博互融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并日益难以分清边界,文化多样性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将长期成为世界文化的主题。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达3千美元的节点上,传统与现代、贫困与富足、落后与先进、解放与桎梏存在于当代中国的各行各业,这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文化类型。“山寨文化”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山寨文化”最初被认为是贬义的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生活。2008年“山寨文化”之风开始盛行全国,带来一股“山寨文化”似有压倒主流文化的气势,但由于“山寨文化”的劣根性,其不重原创,一味模仿抄袭的形象遭到很多人的鄙视和抨击,2009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坚决反对“山寨文化”,要求国家采取措施,制定条文加以限制,甚至严打“山寨文化”,彻底消灭“山寨文化”,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山寨文化”作为多元文化家族中的一员,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一味封杀只能带来遭人诟病的后果,能封杀“山寨文化”,也不能封杀“山寨文化”后面的现实需求。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国内也呈现出极大的社会宽容度,社会风气已经比较开放和自由了,“山寨文化”应该获得存在的空间,而不应该一律封杀。有的学者也指出,“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正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山寨文化”只要引导好,是可以成为文化中的“友善之花”的。学者钱念孙就提出:“山寨文化比较复杂,有些是恶搞,有些是调侃,还有些就是纯粹的模仿,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其是好是坏,该禁止还是提倡。从某些方面看,山寨文化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像有些以独特的视角创作或编排的山寨作品,就能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原来的作品,从而使得人们对原作品的解读得到进一步加深或拓展,这对我们的文艺研究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1]“山寨文化”作为当前我国多文化系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体现了多文化性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和趋势,是世界各国必然面对的文化发展状态和趋势。
二、“山寨文化”现象的层次解读
“山寨文化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2],这种解读看到了“山寨文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这里面包含了经济不够发达、市场不够规范、法制不够健全等含义,这确实是由于体制机制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历史条件而产生的“空隙”使“山寨文化”有了存在的可能。经济不够发达催生了消费的多层次性,对昂贵的正品产品,很多平民百姓消费不起,只能换一种渠道获得,山寨产品也就必然出现了,市场不够规范为一些山寨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可钻的空隙,加上市场经济的特性鼓励人们追求利润,有了利益的驱动,加上市场不够规范,创新缺乏动力,模仿自然就滋生了,法制不健全让这种滋生更加肆无忌惮,法律漏洞,甚至法制“真空”自然让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山寨文化”也就有了存在的基础条件。但是,除了上述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历史阶段提供了条件外,我们还注意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民族心理为之提供广泛的民众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法制的忽视,对人缘关系的依赖,导致中国法治精神的缺乏,民众法治观念的薄弱,尽管“山寨文化”存在不符合法律精神的现象,但是民众依然欣然接受并成为推动“山寨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这需要到文化中深处、民族心理的深处去探寻答案的。把目光放到现代中国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扬弃传统,吸纳西方文化的历程,有很多优秀文化被舶入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些不良文化裹夹而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文化涌入我国,民众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容易失去鉴别能力,丧失抵抗能力,从而导致传统的价值观瓦解,代之以多元价值观,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走到今天,就是文化多元化的过程,“山寨文化”作为多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直接构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典型代表,也正由于我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历史阶段性,“山寨文化”借此时机,迎合民众的多元口味,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对于“山寨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否定它就否定了民众需求,也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加以认真引导,分清“山寨”不等于“剽窃”,并在各个领域细化到产品和事件,山寨才能成为一种创新,也才能使民众从“山寨文化”的消费中真正获得价值、实现权利,同时,“山寨文化”也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山寨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在法理和道德上都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也有其符合逻辑的一面,它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中人们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如何引导“山寨文化”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弘扬优秀文化,抵制腐朽消极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正确处理高雅文化与草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对草根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要加强甄别,对那些倒退的、腐化堕落的、不符合健康文化标准的文化要坚决反对。正如上面分析的“山寨文化”存在不良文化和有益补充性文化两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两种文化的属性并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要勇敢面对多元文化并利用好非主流文化的草根性、通俗性、大众化优势。非主流文化中的健康因素能成为主流文化的有利补充,而主流文化由于其先进性、高雅性,甚至高度理论性等特点,人民群众在接受起来有时存在难度,非主流文化开始时通常产生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非主流文化的这些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群众性。
3.多元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在以主流文化教育为指导的前提下,敢于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流文化,即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4.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舶来文化之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搭桥”工作,搭好从传统到现代、国内和国外的桥,在文化过桥的过程中做好筛选、沟通、融合的作用,不能做好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构建,做不好文化的“裁判员”工作,多元文化就会群魔乱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无法很好地实现。
四、小结
多元文化背景的文化表现形式丰富而复杂,既有健康的文化形式,也有腐朽、落后的文化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负有传播主流先进文化的责任,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传播主流先进文化的责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面对多元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教学案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3.
作者简介:崔华勇(1979-),男,云南昭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政治哲学研究。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山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66-02
一、以“山寨文化”为例看多元文化的当代表现
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加上全球文化交流的取得随着互联网和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加深而日益畅通,全球各种文化互存互博互融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并日益难以分清边界,文化多样性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将长期成为世界文化的主题。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达3千美元的节点上,传统与现代、贫困与富足、落后与先进、解放与桎梏存在于当代中国的各行各业,这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文化类型。“山寨文化”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山寨文化”最初被认为是贬义的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生活。2008年“山寨文化”之风开始盛行全国,带来一股“山寨文化”似有压倒主流文化的气势,但由于“山寨文化”的劣根性,其不重原创,一味模仿抄袭的形象遭到很多人的鄙视和抨击,2009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坚决反对“山寨文化”,要求国家采取措施,制定条文加以限制,甚至严打“山寨文化”,彻底消灭“山寨文化”,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山寨文化”作为多元文化家族中的一员,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一味封杀只能带来遭人诟病的后果,能封杀“山寨文化”,也不能封杀“山寨文化”后面的现实需求。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国内也呈现出极大的社会宽容度,社会风气已经比较开放和自由了,“山寨文化”应该获得存在的空间,而不应该一律封杀。有的学者也指出,“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正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山寨文化”只要引导好,是可以成为文化中的“友善之花”的。学者钱念孙就提出:“山寨文化比较复杂,有些是恶搞,有些是调侃,还有些就是纯粹的模仿,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其是好是坏,该禁止还是提倡。从某些方面看,山寨文化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像有些以独特的视角创作或编排的山寨作品,就能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原来的作品,从而使得人们对原作品的解读得到进一步加深或拓展,这对我们的文艺研究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1]“山寨文化”作为当前我国多文化系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体现了多文化性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和趋势,是世界各国必然面对的文化发展状态和趋势。
二、“山寨文化”现象的层次解读
“山寨文化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2],这种解读看到了“山寨文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这里面包含了经济不够发达、市场不够规范、法制不够健全等含义,这确实是由于体制机制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历史条件而产生的“空隙”使“山寨文化”有了存在的可能。经济不够发达催生了消费的多层次性,对昂贵的正品产品,很多平民百姓消费不起,只能换一种渠道获得,山寨产品也就必然出现了,市场不够规范为一些山寨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可钻的空隙,加上市场经济的特性鼓励人们追求利润,有了利益的驱动,加上市场不够规范,创新缺乏动力,模仿自然就滋生了,法制不健全让这种滋生更加肆无忌惮,法律漏洞,甚至法制“真空”自然让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山寨文化”也就有了存在的基础条件。但是,除了上述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历史阶段提供了条件外,我们还注意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民族心理为之提供广泛的民众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法制的忽视,对人缘关系的依赖,导致中国法治精神的缺乏,民众法治观念的薄弱,尽管“山寨文化”存在不符合法律精神的现象,但是民众依然欣然接受并成为推动“山寨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这需要到文化中深处、民族心理的深处去探寻答案的。把目光放到现代中国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扬弃传统,吸纳西方文化的历程,有很多优秀文化被舶入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些不良文化裹夹而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文化涌入我国,民众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容易失去鉴别能力,丧失抵抗能力,从而导致传统的价值观瓦解,代之以多元价值观,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走到今天,就是文化多元化的过程,“山寨文化”作为多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直接构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典型代表,也正由于我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历史阶段性,“山寨文化”借此时机,迎合民众的多元口味,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对于“山寨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否定它就否定了民众需求,也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加以认真引导,分清“山寨”不等于“剽窃”,并在各个领域细化到产品和事件,山寨才能成为一种创新,也才能使民众从“山寨文化”的消费中真正获得价值、实现权利,同时,“山寨文化”也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山寨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在法理和道德上都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也有其符合逻辑的一面,它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中人们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如何引导“山寨文化”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弘扬优秀文化,抵制腐朽消极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正确处理高雅文化与草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对草根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要加强甄别,对那些倒退的、腐化堕落的、不符合健康文化标准的文化要坚决反对。正如上面分析的“山寨文化”存在不良文化和有益补充性文化两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两种文化的属性并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要勇敢面对多元文化并利用好非主流文化的草根性、通俗性、大众化优势。非主流文化中的健康因素能成为主流文化的有利补充,而主流文化由于其先进性、高雅性,甚至高度理论性等特点,人民群众在接受起来有时存在难度,非主流文化开始时通常产生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非主流文化的这些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群众性。
3.多元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在以主流文化教育为指导的前提下,敢于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流文化,即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4.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舶来文化之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搭桥”工作,搭好从传统到现代、国内和国外的桥,在文化过桥的过程中做好筛选、沟通、融合的作用,不能做好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构建,做不好文化的“裁判员”工作,多元文化就会群魔乱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无法很好地实现。
四、小结
多元文化背景的文化表现形式丰富而复杂,既有健康的文化形式,也有腐朽、落后的文化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负有传播主流先进文化的责任,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传播主流先进文化的责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面对多元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教学案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3.
作者简介:崔华勇(1979-),男,云南昭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