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社会空间变迁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城市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二者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解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空间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关联,通过安庆案例证明二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土地利用;社会空间;变化;关联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7-03
城市社会空间演变是城市功能和结构相互联系、不断适应的结果。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引导避开旧城积极拓展新区,以带状组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是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共性。但实际上,由于老城区较好的物质基础,浓厚的文化氛围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城市功能外扩与社会空间延展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安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用地结构特征
纵观安庆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老城区居住用地过多,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标准。居住用地偏多,占城市用地现状总面积的40.74%,城市被大量高度饱和的住宅建筑占据。建筑面密度高、配套设施不完善、较低档次的居住用地比例过大,老城区居住环境较差,居民生活质量不高。
2.交通用地严重不足,仅占建成区用地总面积的0.98%,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建成区的几条主干道,承载功能过多,造成人流车流混杂,严重影响了道路的畅通。老城区路网是马车时代的路网格局,街区狭小,道路狭窄,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交通愈加拥挤。城区内缺乏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也恶化了交通环境。
3.不同用地空间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混杂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建成区东部和北部地段,大量二、三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城区部分地段多种工商业混杂于居住区内,三类居住用地内部零星分布一类居住、仓储用地等。
(二)用地强度特征
城市土地利用利用强度大,但效益低,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老城区居住用地建筑面密度高、容积率低,居住环境较差,用地效益低。从土地利用效率角度评估,安庆老城区土地利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拥有全市最高的建筑密度,较高的容积率,较高的商业服务业产出率,但就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角度衡量,经济效益较高,单位面积创造的经济收益较高;社会效益一般,尽管距离市中心较近,购物出行较方便,但居住拥挤,交通拥塞,适宜性相对较差。
2.老城区工业用地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居住用地混在一起,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工业用地进行了流转,一些工业用地尚未流转,未流转的用地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有些工业用地被租赁后转为商业服务业用地,随处搭建,造成了用地强度过大,而产出效益过低的局面。
3.商业服务业用地嵌入到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中,用地职能的混杂,用地强度大,产出效率低。商业服务业大多是以沿街形式分布,建筑均以一层至三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但容积率不高,出现用地强度过大但产出效益并不高局面。
(三)用地时空间变化特征
改革开放前安庆皖西南发展速度很慢,城市向外扩展的速度较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也极其有限。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用地需求有所增强,城市向外扩展的趋向明显,空间转换有限。相对于沿海和内陆大城市,经济发展慢,用地需求有限,因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速度也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安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需求特别是工业用地需求有了显著增长,这就促使城市内外部用地转换的速度有所加快。
安庆城市用地扩展呈现明显的各向不均一性,具体表现为城市用地北部大量扩张、南部与西部扩展受限、东部缓慢增长特征,形成典型的“L”型城市地域形态。安庆坐落于江北,临江堤的地理地形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用地的扩展,西边虽处平原,但处于大别山余脉南段,平原面积狭小,地质地貌条件较差;东部和北部均属平原,地质条件较好,因而东面和北面是扩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安庆城市用地转换目前仍以非城市土地转为城市用地为主,城市内部用地转换相对较弱。在城市用地变化过程中,非城市土地转换为城市用地的过程显著。与外延式扩展相比,城市内涵式的用地重组与转换过程虽然较弱,但目前也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内部用地的相互转换在以下两点表现明显,一是其他用地向公共设施用地的转换,新增的公共设施用地中有30%左右来源于其他用地;二是城市中心区的工业用地被其他用地置换,2002年以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发生置换迁移到城市外围集聚分布。特别是在“退二进三”政策和土地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市中心的工业用地逐步外迁,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域,形成类型多样但规模不大的工业开发区。
在城市地域空间扩展、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用地仍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外迁的迹象并不明显。即使外迁,也是距离中心城区十分临近的地方,完全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呈现“飞地式”的迁出特征。如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区,尽管广播电视、日报社、党委、政府都向外迁出,但仍没有离开中心城区,其他职能部门也类似,最远也不过开发区,从地域上看仍属于中心城区。
二、安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一)纷然杂处的就业与居住空间
旧城区形成以商业零售、行政办公为主,兼有居住、工业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市中心。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规划建设的影响,安庆在城市商业中心空间——人民路地区,布置市委、市政府,市中心政治功能的地位上升。在人民路地区,邮电局、新百商城、银行等纷然杂处。不同城市功能混合,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犬牙交错、职能混合。
(二)单位社会背景下的居住模式
安庆结合城市建设,以职工工作、居住相互接近为优化原则,城中心建立“大院制”的家属区,构成城市普遍的社会的组织方式。
(三)内敛的居住空间形态
旧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过高。由于几次更新改造,旧城越来越拥挤,在老城区3.7平方公里的旧城容纳了15万左右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人之多。且采取的开发方式多为“拆一建多”,引发出交通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并改变着安庆老城的传统风貌和空间轮廓。
(四)居住地域空间分化趋向
随着住房商品化以及房地产业的兴起,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由收入所带来的住宅标准、住宅形式、居住密度、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相应地也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体现出来。在城市中心区,高级公寓与年代久远、密集的低层建筑共存。
(五)愈加强化的中心区商务职能
安庆结合城市房地产开发,旧城内部功能普遍置换,出现了大量现代的商务、商贸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步伐加快。行政办公职能从城市商贸中心区逐步迁出,置换出的空间让渡给商业服务业,使中心城区商业职能更为集中。
三、安庆城市社会空间变迁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关联
(一)工业用地外扩是城市居民就业空间拓展的基础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的活力也得以充分解放。中小城市工业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大量工业用地需求使城市的用地结构发生陡然改变,城市地域空间得以迅速扩展,大多数城市几乎颠覆了原有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建构了全新的城市形态。如20世纪80年代末安庆建成区面积不过27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40平方公里,到2010年近100平方公里。快速工业化既改变了传统城市形态,使城市的地域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快速工业化之后,新建立的工业企业完全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使企业不再受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获得相应的经营自主权,而且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完全能够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在劳动力供需、市场开拓等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按照企业既定目标安排与实施。此时所需劳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吸引大量“体制外”的劳动力进入企业,形成名副其实的就业引力源。
大量企业的存在,必然会有大量就业岗位的存在,大量就业岗位的存在,不仅改变原有的职业结构,也深刻地改变了就业空间结构。企业的劳动力来源于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原有城市居民,“体制外”无业或待业者以及因体制转型失业者,成为企业职工;另一个向度是城市之外的劳动者,即乡城转移的劳动者,在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之后,成为企业的职工。这些劳动者构成企业职工的主体,规模庞大。
(二)不同用地类型的置换是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住用地的扩展主要来自农业用地的置换,农业用地置换是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第一,经济活动方式上的转换,原来依赖土地的自然肥力产出,变更后依赖社会经济其他条件产出,产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第二,社会结构的转换,从事农业劳动的社会阶层通过补偿的方式获得其他劳动资源,因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产业转化;第三,是农业劳动者由于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变为非农业劳动者,从而实现乡城角色转换,以土地资源换取城市身份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身份置换;第四,居住空间的置换,原有的居住空间被征用,或就地安置,或远离现居住地进行安置,由松散的居住形态变为紧凑的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与居住空间发生了变化;第五,居民社会组织的置换,原有社区居民被迁入的新居民稀释,大量迁入的城市居民构建新社区,甚至替换原有社区形成新社区,在空间上表现为彻底的“换血”。
建设用地不同类型的转换,主要是由工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转化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用地或其他用地类型。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不同的用地范围不断扩大,不同用地的界限也随之变化。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城市社会阶层居住空间的变化。那些曾是城市住宅用地被置换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后,必然会进行拆迁改造,原住居民需要动迁到新的居住区,这也意味着旧的社区消失和新的社区诞生。原住居民动迁后,已形成的社区组织体系随之解体,原住居民需要融入到新的社区去,最终实现居住场所的空间置换。
(三)住宅用地外扩是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分异的前提条件
安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住空间主要囿于老城区和石化组团,延伸到其他区域的居住用地也只是凤毛麟角,且大多与原有的单位捆绑在一起,是单位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形成居住用地向心集聚,一则受体制影响,城市人口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受到严格控制,在城市住房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城市内部增长人口的住房需求只能靠压缩已有人口住房空间来缓解住房紧张的局面,增人不增房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造成居住人口过度饱和与人居环境的日趋下降。再则城市中心商业服务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中心依赖性。在城市路网、公共交通难易满足较远距离通勤的情况下,就近居住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积累一定的资本,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因而使城市居民脱离开中心城区迁至郊区居住成为一种可能;其次,大量的劳动者也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在住房制度改革的强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且愿意选择较好的城市区位购买商品房。最后,城市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房地产交易等方式获得足够的收益,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随着市政设施的完善、交通条件的改善、工业用地组团的构建而迅速向周边扩散,使城市居住用地呈现出与其他用品类型嵌套分布、独立组团、散落分布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上沿袭了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态势,但用地组织形式的变化空间分异而更为深化。
参考文献:
[1]魏立华,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67-72.
[2]杨本俊,等.六安市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8):11-14.
[3]郭莉滨,杨庆媛,郝府祥.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73-576.
[4]陈燕.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8,(12):62-66.
[5]许彦曦,陈凤,濮励杰.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7,(2):296-311.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土地利用;社会空间;变化;关联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7-03
城市社会空间演变是城市功能和结构相互联系、不断适应的结果。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引导避开旧城积极拓展新区,以带状组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是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共性。但实际上,由于老城区较好的物质基础,浓厚的文化氛围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城市功能外扩与社会空间延展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安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用地结构特征
纵观安庆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老城区居住用地过多,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标准。居住用地偏多,占城市用地现状总面积的40.74%,城市被大量高度饱和的住宅建筑占据。建筑面密度高、配套设施不完善、较低档次的居住用地比例过大,老城区居住环境较差,居民生活质量不高。
2.交通用地严重不足,仅占建成区用地总面积的0.98%,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建成区的几条主干道,承载功能过多,造成人流车流混杂,严重影响了道路的畅通。老城区路网是马车时代的路网格局,街区狭小,道路狭窄,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交通愈加拥挤。城区内缺乏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也恶化了交通环境。
3.不同用地空间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混杂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建成区东部和北部地段,大量二、三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城区部分地段多种工商业混杂于居住区内,三类居住用地内部零星分布一类居住、仓储用地等。
(二)用地强度特征
城市土地利用利用强度大,但效益低,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老城区居住用地建筑面密度高、容积率低,居住环境较差,用地效益低。从土地利用效率角度评估,安庆老城区土地利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拥有全市最高的建筑密度,较高的容积率,较高的商业服务业产出率,但就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角度衡量,经济效益较高,单位面积创造的经济收益较高;社会效益一般,尽管距离市中心较近,购物出行较方便,但居住拥挤,交通拥塞,适宜性相对较差。
2.老城区工业用地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居住用地混在一起,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工业用地进行了流转,一些工业用地尚未流转,未流转的用地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有些工业用地被租赁后转为商业服务业用地,随处搭建,造成了用地强度过大,而产出效益过低的局面。
3.商业服务业用地嵌入到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中,用地职能的混杂,用地强度大,产出效率低。商业服务业大多是以沿街形式分布,建筑均以一层至三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但容积率不高,出现用地强度过大但产出效益并不高局面。
(三)用地时空间变化特征
改革开放前安庆皖西南发展速度很慢,城市向外扩展的速度较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也极其有限。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用地需求有所增强,城市向外扩展的趋向明显,空间转换有限。相对于沿海和内陆大城市,经济发展慢,用地需求有限,因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速度也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安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需求特别是工业用地需求有了显著增长,这就促使城市内外部用地转换的速度有所加快。
安庆城市用地扩展呈现明显的各向不均一性,具体表现为城市用地北部大量扩张、南部与西部扩展受限、东部缓慢增长特征,形成典型的“L”型城市地域形态。安庆坐落于江北,临江堤的地理地形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用地的扩展,西边虽处平原,但处于大别山余脉南段,平原面积狭小,地质地貌条件较差;东部和北部均属平原,地质条件较好,因而东面和北面是扩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安庆城市用地转换目前仍以非城市土地转为城市用地为主,城市内部用地转换相对较弱。在城市用地变化过程中,非城市土地转换为城市用地的过程显著。与外延式扩展相比,城市内涵式的用地重组与转换过程虽然较弱,但目前也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内部用地的相互转换在以下两点表现明显,一是其他用地向公共设施用地的转换,新增的公共设施用地中有30%左右来源于其他用地;二是城市中心区的工业用地被其他用地置换,2002年以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发生置换迁移到城市外围集聚分布。特别是在“退二进三”政策和土地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市中心的工业用地逐步外迁,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域,形成类型多样但规模不大的工业开发区。
在城市地域空间扩展、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用地仍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外迁的迹象并不明显。即使外迁,也是距离中心城区十分临近的地方,完全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呈现“飞地式”的迁出特征。如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区,尽管广播电视、日报社、党委、政府都向外迁出,但仍没有离开中心城区,其他职能部门也类似,最远也不过开发区,从地域上看仍属于中心城区。
二、安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一)纷然杂处的就业与居住空间
旧城区形成以商业零售、行政办公为主,兼有居住、工业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市中心。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规划建设的影响,安庆在城市商业中心空间——人民路地区,布置市委、市政府,市中心政治功能的地位上升。在人民路地区,邮电局、新百商城、银行等纷然杂处。不同城市功能混合,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犬牙交错、职能混合。
(二)单位社会背景下的居住模式
安庆结合城市建设,以职工工作、居住相互接近为优化原则,城中心建立“大院制”的家属区,构成城市普遍的社会的组织方式。
(三)内敛的居住空间形态
旧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过高。由于几次更新改造,旧城越来越拥挤,在老城区3.7平方公里的旧城容纳了15万左右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人之多。且采取的开发方式多为“拆一建多”,引发出交通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并改变着安庆老城的传统风貌和空间轮廓。
(四)居住地域空间分化趋向
随着住房商品化以及房地产业的兴起,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由收入所带来的住宅标准、住宅形式、居住密度、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相应地也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体现出来。在城市中心区,高级公寓与年代久远、密集的低层建筑共存。
(五)愈加强化的中心区商务职能
安庆结合城市房地产开发,旧城内部功能普遍置换,出现了大量现代的商务、商贸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步伐加快。行政办公职能从城市商贸中心区逐步迁出,置换出的空间让渡给商业服务业,使中心城区商业职能更为集中。
三、安庆城市社会空间变迁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关联
(一)工业用地外扩是城市居民就业空间拓展的基础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的活力也得以充分解放。中小城市工业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大量工业用地需求使城市的用地结构发生陡然改变,城市地域空间得以迅速扩展,大多数城市几乎颠覆了原有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建构了全新的城市形态。如20世纪80年代末安庆建成区面积不过27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40平方公里,到2010年近100平方公里。快速工业化既改变了传统城市形态,使城市的地域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快速工业化之后,新建立的工业企业完全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使企业不再受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获得相应的经营自主权,而且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完全能够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在劳动力供需、市场开拓等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按照企业既定目标安排与实施。此时所需劳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吸引大量“体制外”的劳动力进入企业,形成名副其实的就业引力源。
大量企业的存在,必然会有大量就业岗位的存在,大量就业岗位的存在,不仅改变原有的职业结构,也深刻地改变了就业空间结构。企业的劳动力来源于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原有城市居民,“体制外”无业或待业者以及因体制转型失业者,成为企业职工;另一个向度是城市之外的劳动者,即乡城转移的劳动者,在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之后,成为企业的职工。这些劳动者构成企业职工的主体,规模庞大。
(二)不同用地类型的置换是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住用地的扩展主要来自农业用地的置换,农业用地置换是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第一,经济活动方式上的转换,原来依赖土地的自然肥力产出,变更后依赖社会经济其他条件产出,产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第二,社会结构的转换,从事农业劳动的社会阶层通过补偿的方式获得其他劳动资源,因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产业转化;第三,是农业劳动者由于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变为非农业劳动者,从而实现乡城角色转换,以土地资源换取城市身份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身份置换;第四,居住空间的置换,原有的居住空间被征用,或就地安置,或远离现居住地进行安置,由松散的居住形态变为紧凑的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与居住空间发生了变化;第五,居民社会组织的置换,原有社区居民被迁入的新居民稀释,大量迁入的城市居民构建新社区,甚至替换原有社区形成新社区,在空间上表现为彻底的“换血”。
建设用地不同类型的转换,主要是由工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转化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用地或其他用地类型。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不同的用地范围不断扩大,不同用地的界限也随之变化。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城市社会阶层居住空间的变化。那些曾是城市住宅用地被置换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后,必然会进行拆迁改造,原住居民需要动迁到新的居住区,这也意味着旧的社区消失和新的社区诞生。原住居民动迁后,已形成的社区组织体系随之解体,原住居民需要融入到新的社区去,最终实现居住场所的空间置换。
(三)住宅用地外扩是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分异的前提条件
安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住空间主要囿于老城区和石化组团,延伸到其他区域的居住用地也只是凤毛麟角,且大多与原有的单位捆绑在一起,是单位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形成居住用地向心集聚,一则受体制影响,城市人口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受到严格控制,在城市住房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城市内部增长人口的住房需求只能靠压缩已有人口住房空间来缓解住房紧张的局面,增人不增房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造成居住人口过度饱和与人居环境的日趋下降。再则城市中心商业服务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中心依赖性。在城市路网、公共交通难易满足较远距离通勤的情况下,就近居住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积累一定的资本,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因而使城市居民脱离开中心城区迁至郊区居住成为一种可能;其次,大量的劳动者也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在住房制度改革的强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且愿意选择较好的城市区位购买商品房。最后,城市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房地产交易等方式获得足够的收益,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随着市政设施的完善、交通条件的改善、工业用地组团的构建而迅速向周边扩散,使城市居住用地呈现出与其他用品类型嵌套分布、独立组团、散落分布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上沿袭了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态势,但用地组织形式的变化空间分异而更为深化。
参考文献:
[1]魏立华,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67-72.
[2]杨本俊,等.六安市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8):11-14.
[3]郭莉滨,杨庆媛,郝府祥.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73-576.
[4]陈燕.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8,(12):62-66.
[5]许彦曦,陈凤,濮励杰.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7,(2):296-311.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