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者当自尊——从《点石斋画报》到《飞影阁画册》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晚期,随着《点石斋画报》的成功,中国迎来了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石印画报鼎盛期。在各画报的众画工中,成就最高者当属吴友如。吴友如1884年成为《点石斋画报》的主笔,1890年自创《飞影阁画报》,1893年转而绘制《飞影阁画册》。在吴友如的艺术生涯中,其自始至终都与画报相关联。而从《点石斋画报》到《飞影阁画册》,每一次的转变各有定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归于吴友如作为画者的自尊心。
其他文献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2020年1月,笔者作为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漂洋过海开启了在“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学习旅程。经过集中授课、课堂研讨、小组头脑风暴、团队展示、实地考察等近距离观察和深度学习,笔者感受到了新加坡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对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教师发展、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也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人文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营造地方性“文化旅游”方面,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遗产旅游”[1]热的趋势下,“非遗”作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验证了费孝通先生晚年“人文资源”思想观念的社会价值,以及方李莉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产资源论”理念。本文以“非遗小镇”为考察题材,来分析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双重社会语境中,费孝通的“人文资源论”与方李莉的“遗产资源论”如
“目标精,过程活,效果实”是丹阳教育提出的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要求是统一的,而课堂是灵动的。教育家匡亚明的“教师第一、学者治学、关注生命成长、倡导独立思考”的教育思想启迪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审美课堂,是追求美的课堂。运用审美活动的规律,我们提炼出“发现、探索、创造”三个关键词,并以此来构建审美课堂。
如果你的妻子某一天早晨起床之后心情很不好,请千万不要和她计较,因为这是一种生理现象。科学家发现,女性所需的睡眠时间比男性要长,而且如果一个女性睡眠时间不足,她所承受的精神和身体折磨比男性更严重。除了增加罹患心脏病、抑郁症等风险,身体炎症反应过高之外,睡眠不足的女性血液中会产生额外的凝血因子,并最终导致中风。
杂技古称角抵、百戏、杂戏、把戏等,是流行于民间的“撂地”行当。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杂技”,并组建了中国杂技团。随后,各省地方杂技团纷纷成立。自此,杂技结束了在民间自由发展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人如果没有一点儿幻想思维,生活就会非常乏味。我觉得开阔的小说就是一片大海,你在海边可以放开思维,由此打开精神秘境,引出人内心更壮阔的东西。我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当然,这不是一句静止的判断,也许明天我还有别的看法。小说写久了的人,多半是恍惚的,偶尔还会患上各种拖拖拉拉的毛病。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必须优先保障发展的公益性事业,是共建共享的基础性事业。集团化办学是全面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集团化办学是指以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将若干所地域相近、水平各异的学校组合在一起,以统筹资源为手段,以共同管理、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联合体。
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全新著作《教育的100种可能》已出版,欣喜万分,且着笔墨向前辈致敬。这套作品分为上下两册,分章逐节写了36位同学的36个教育故事,在这种类似于教育社会学的案例写作中,笔者似乎看到了一部教育心灵史,一部成长史,一部可读性极强,又极令人感动的私人教育观察史。
“乐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缘起与背景大凡教育改革都有两个相同的起点:一是价值观的改变;二是思维的改变。纵观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外外校”)小学部的课堂变革之路,我们看到课堂主阵地所承载的广外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守和追求: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我们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让老师们明白课堂最终是学生的舞台。
尉缭是先秦时期的杰出兵家,《尉缭子》也是战国秦汉之际极具代表性的兵书。秦汉以降至于宋明,相较孙武、吴起等著名兵家,尉缭所代表的“兵形势家”并未受到历代学者足够的重视,是以《尉缭子》一书及其著者尉缭也一直是中国传统兵学和先秦兵家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就以校注和引用两方面,作为历代对其书其人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