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数学课堂生成的方法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课堂非预设性的生成更多是无法预知的。出现了生成资源的课堂应该如何面对呢?本文试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自己的肤浅的认识。
  渲染放大,拓展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既然生成存在着必然性,那么当生成的问题出人意料时,教师应该迅速作出分析,分析生成内容是否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否可能造成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误导。然后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的预案,充分放大生成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生成的内容进行讨论,引导进行深入的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成资源的作用。
  例如这一则出自数学活动课的经典案例——可能性大小。教师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内涵。学生们玩得非常开心,对词语的记忆也非常到位。可在最后一个活动上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进一步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即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红5绿3)。各组摸完后,绝大多数是红多绿少。可是偏偏有一个小组运气很好,每次都摸到了绿球,这就使有学生坚决不同意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的结论,教学一度限入僵局。对此,教师有意放大这一生成资源,首先让有异议的学生对比其他小组的结论,然后是否同意统一的结论;如果不同意,再对比摸出绿球多的小组与摸出红球多的小组数目,再次征询;如果不同意,教师让学生再摸几次,学生终于理解“可能性大”不是“必然性大”的结论。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了可能性的真正内涵,最大限度地放大了生成资源的利用效率。
  去伪存真,简约应对
  课堂生成的内容并非完全都是精品,有如泥沙俱下,对教师而言必须要分辨生成内容的优劣,去伪存真。当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冲淡主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比较空泛,或者只能带来一时感官刺激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由表及里进行适当的加工。对生成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浓缩,简约成有代表性的、有针对性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使生成的的内容更加有实效性。
  如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讲解完与圆相关的一些概念,诸如半径、直径和圆心等概念,分别用r、d、O这几个字母来表示。很快,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r来表示半径,为什么不用R或者是其他字母。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其他两个表示字母的有,问高用h、底用a、面积用s表示的都有,只要与字母有关的学生一下子都提了出来。对此,一开始笔者还有些惊讶,但很快分析这其实就是英文与中文的关系问题。笔者掏出手机,一番搜索,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都是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学生理解了,又丰富了一个知识,笔者又适当归纳了一下常见的英语字母与小学数学的对照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反问置疑,借题发挥
  预设的目标不是唯一的课堂进程,生成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利用。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共同的,当生成的问题本身就完全脱离了教学的目标,当生成的内容存在着漏洞、缺陷的时候,教师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让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自我找错。使生成的内容重新成为学生思考的对象,这也正是动态课程资源的一种另类运用。
  如在教学“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对此,绝大多数学生是说先完成括号内的运算再完成除法运算。但有一名学生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先用分别除以另两个分数然后再算减法,如同乘法的分配律。对于这种明显的错误,笔者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用各自的方法进行了运算,然后再对比一下计算的结果。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使其充分认识到分配律的使用范围,并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规则的认识。
  暂行搁置,留作研究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是生成的弹性过程,总有一些课堂的生成超乎教师的预设,有些甚至能够超过常规的思维模式。对此,教师可以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暂时将生成的内容先行搁置,不再过分纠缠思考的内容。必须先把教学的内容掌握后再进行后续研究,真正达到课中、课后的有效结合。诚如叶澜教授所认为的:“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任务毕竟是根本,动态生成仅仅是一种方式。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当笔者提出让学生自由提问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生活中为什么都用百分数,有没有用千分数的呢?”对此,笔者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生活中不仅有千分数,还有万分数,它们使用的方法和百分数可谓异曲同工。我们首先就是要搞懂百分数怎样使用才正确。放学后,同学们要去寻找一下生活中千分数和万分数各有怎样的使用。”学生兴趣盎然,对百分数的使用要求探究的积极性更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怎样精细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设计要趣味化拟人化、有针对性、有渐进性、有探究性、有挑战性、贴近生活。教师要锤炼语言,服务问题的提问。激发兴趣,引领思考,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架起沟通的桥梁,数学课堂扎实有效,用问题诠释数学之美。  问题设计应趣味化拟人化  例如,笔者在讲“认识圆”这一节时这样设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妊娠期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56例妊娠期并发阑尾炎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手术(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每个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 要:本文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NET技术的网络课件从分析到设计的全过程。  关键词:NET 网络课件 B/S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互连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已经蓬勃兴起。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它更具有优越性和广泛性,时间自由、空间不受限制使得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基于Web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自始至终包含了其特有的内容,内容丰富、互
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音乐作为体育运动的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和表现形式,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音乐具有一定的能量,它能激发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动人体的各项机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体育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音乐,使原来枯燥的教材和音乐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动作技能的速度,提高
摘 要:在《形势与政策》授课中的“把关人”角色及其把关行为,主要分为抑制和疏导。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把关人”角色,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国内外政治时事,学会分析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政策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及时修正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把关人”角色 授课运用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是由库尔特·
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化静为动,容量大,能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空间,所以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改变着教学的环境、过程、方式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激发探新欲望  小学数学的培养目标之一: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摘 要: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大突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生事物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独立学院也不例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高等教育改革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求愈来愈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但是,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相对于13亿人口中庞大的受教育者而言,仅仅依靠政府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