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校园广场改造设计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社会对新时期的校园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和空间环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用户对空间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与人的各种身体行为、心理活动之间的互动联系,同时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设计者只有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空间的具体形态,更好地完成设计。以湖南工业大学老冶金楼西侧广场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提出相关设计策略进行设计改造。
  关键词:广场设计;环境心理学;场所精神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环境心理学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应用领域,而从系统论的观点角度来看,自然环境与其他社会经济环境都应该是统一的,二者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1]。
  随着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面临资源短缺等问题,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更敏感,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环境心理学应运而生。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也被环境所影响。环境心理学可以促进广场设计的发展,并且不断把人们的心理要求体现到空间环境的设计中。通过对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计策略,切实结合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需求进行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2]。
  (二)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表达了当时罗马文化中的一种思想: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3]。因此,每一处地方都应该拥有自己獨特的内在性格和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气氛。在现代建筑现象学中,这个词已经被拓宽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理论概念。在影响深远的《存在·空间·建筑》出版之后,舒尔茨于20世纪70年代末撰写了《场所精神》一书,成为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作。
  在建筑现象学中,主要研究的核心观点和核心议题是场所和场所的精神。场所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的富有意义的整体,该整体反映了某些区域内的人类生活习惯和其自身的环境特性。因此,场所不但应该具有实体形式,而且应该具有物质或精神的含义。通过设置场所可以建立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场所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存在于世的思想根基。场所的本质就在于用一种本真的手法具体化人们生命存在的本质和真理。
  二、湖南工业大学老冶金楼西侧广场改造设计
  (一)项目概况
  规划地块为校园广场,处于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方向,该地块形状为三角形(图1),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0.32公顷左右。地块东侧为老冶金楼,南侧为篮球场,西侧通往教学楼,北侧为规划景观用地。地块由三条主要人车混合型道路包围,东西道路连接公共楼与教学楼,南北道路连接音乐学院与篮球场、西南至东北道路连接公共楼与音乐学院。现按项目要求,对地块进行更新改造设计,保留其用地性质,服务对象主要为学生。
  (二)项目问题
  通过对广场的实地考察和资料了解,该广场在景观设计方面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场地缺乏交流空间,内部几乎全部是线性空间,场地位于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本应成为学生课下时间交流的好场所,但停留空间的缺乏使这种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二,广场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铺装简单单调,空间层次感很弱,功能划分无序;第三,场地内部流线不合理,没有引导性,未能最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第四,植物设计杂乱无章,大部分区域空间绿化设计不合理,在湖南夏季炎热气候下,过多的铺装与较少的树木不具有实用性,造成严重的空间资源浪费(图2)。
  (三)解决策略
  在广场设计理念中融入当地和学校的特色和精神,使之更具识别性、标志性和情感价值。建筑与其周围的花园式绿地广场绝对不能只是被认为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它们应该是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要将外部空间视作建筑项目的一种延伸,适当地进行景观美化,构筑一系列景观化的户外空间,通过植被、水景营造出舒适宜人的交往空间。同时,通过休憩、照明等基础设施的设置提升场地活力,吸引更多目标人群。改造消极的空间,为学生户外活动创造更加舒适、接近自然的环境。
  第一,注重当地校园文化。为了充分体现湖南工业大学的特点、性质和湖南文化的特殊性,着重于实现历史与文明的互动交融,在其总体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独特的中国传统大学文化、丰富的现代校园文化。
  第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合理地搭配树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和树种生长特性进行合理配置,在对景观设计的改造上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视觉体验与空间享受。
  第三,注重交流空间的营造。将场地内部原有的线性空间进行改造与动静分区,营造成学生课下时间交流的好场所,增加空间的使用频率,减少空间浪费。
  第四,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雨水功能。基于渗水海绵改造城市的科学理论依据进行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还有助于建立景观与自然的良好关系。
  (四)改造设计方案
  本项目对湖南工业大学老冶金楼西侧广场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本方案以生态化设计为主旨,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指导设计,使校园整体环境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现代校园的广场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大学的人文精神,并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学生的角度研究设计,为广场设计赋予更实际的意义。
  该总平面图详细地展示了对该项目改造设计的景观节点位置,以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主次轴线交点的景观亭为主要景观节点,依托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理论,满足其整体性。整个改造设计保留了现有的结构布局,根据每个区域的功能和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景观改造设计(图3)。
  三、结语
  校园广场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节点空间,校园广场大多位于道路交叉口附近,有着不同的功能分区且处于建筑周围,因此校园广场的规划与设计往往存在着内在逻辑。校园广场作为学生生活的场所,在学生日常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各类人际关系的展现。
  本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广场原有设计存在的问题,旨在解决场地设计缺乏交流空间、广场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场地内部流线不合理、绿化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广场设计改造运用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指导设计,在满足其交通功能的同时,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形象。在改造设计中,利用植物配景等手段能够丰富整个空间环境,丰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艳,刘晓霞.浅谈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J].东京文学,2011(4):82-83.
  [3]万中恒,李峻峰.探寻影视中的景观场所精神[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29):83.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通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促进低碳清洁产业发展,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手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途径;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越来越强,这就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通
摘 要: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景观设计师或建筑设计师合作,通过设计公共艺术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赋予城市艺术气息。基于此,结合北美部分城市的公共空间案例,从艺术与建筑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探寻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价值和主要特征。  关键词:公共空间;视觉艺术;当代艺术;景观建筑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普遍认为公共空间是公共场合的通用名称。然而近年来,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内涵,如今世界范
摘 要:公共艺术离不开城市,可以说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从城市的角度考虑公共艺术的发展和起源,是一个清晰且必要的研究角度。而在思考一门艺术现存形式的时候,追根溯源反而更能凸显这门艺术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建筑  一、启蒙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起源是可溯的,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出现早期的公共艺术了。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摘 要:新地域主义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该地区的建筑设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广西传统建筑设计的特点可以看出,广西传统建筑蕴含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楼式建筑风格突出,材料使用因地制宜,但是缺乏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基于此,分析新地域主义在广西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通过乡土情结的融
摘 要:如何立足于“十四五”规划,放眼2035年远景目标,向建设世界一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出发,成为了人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圆明园遗址公园应紧紧抓住升格为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三山五园示范区”和马首铜像入藏的机遇,高水平地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分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发展背景,并根据相关政策要求,针对圆明园遗址公园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高水平建设圆明园遗址博物馆、建立圆
摘 要: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基础物质满足后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视,儿童也需要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来实现全方面发展。把动物元素运用在儿童广场设计中,能够起到引导儿童兴趣的重要作用,这种儿童广场是能够满足儿童认知、发展、探索等多种需求的环境媒介载体,呈现着环境与儿童、空间之间的对话关系,更是代表了地域环境、文化、经济发
摘 要:当前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各个城市都开展了内部的更新活动。其中老旧小区在绿化、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要针对老旧小区外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究其改造的策略与方法,以为老旧小区的改造作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老旧小区;室外空间;环境改造  老旧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老城区和中心区,土地利用较为紧张,设施落
摘 要:海绵城市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及设计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整体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使城市整体规划更加合理的重要理论支持。主要以风景园林为切入点,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风景园林的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出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价值及意义,使风景园林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海绵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  在现代
摘 要:目前,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往往停留在建筑外表这种物质层面上,忽略了精神层面,其中场所精神的缺失较为严重。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场所精神在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中的营造,并唤起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保护好完整的街区风貌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以场所精神营造为视角,结合相关理论,初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