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通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促进低碳清洁产业发展,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手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途径;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越来越强,这就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通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提升,同时也能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把握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并采取科学的手段来建设。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宜居城市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强调城市在发展中,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并且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舒适程度。生态宜居城市的提出为城市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依据,其最基本的内在在于要充分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关注人文状态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合理规划城市管理方案,构建自然、人文、环境完美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统筹协调的现代化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城市空间绿色生态。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关注绿色健康、联系自然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园、绿色建筑等,从而打造网格化、全方位的绿色空间。第二,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环保。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重点构建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保证各个产业发展都能做到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第三,交通出行绿色环保。在城市出行中,推荐以自行车、步行、公共交通为主的方式,以减少出行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第四,绿色建筑。在城市建筑施工中,需要采取新的施工技术,按照相关节能标准进行施工设计,以减少施工中造成的能源损耗、资源浪费,建设高效、节能、绿色的建筑,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五,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在生态宜居城市中,城市的公共服务较为完善,构建了安全、稳定、健康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了多元的文化形态,满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生态文明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更加看重。在实践中,由于相关部门在城市生态文明宣传上存在一定不足,所以部分居民缺乏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在日常行为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情况,如家庭用电用水浪费、餐饮浪费等,同时居民在出行中也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骑自行车。此外,在城市中还存在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的情况,导致城市垃圾较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相关保障措施不完善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其建设效果。但是从当前实际状况来看,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与运行机制,缺乏专门的领导队伍、工作队伍来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同时现有的各个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综合各方力量,影响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效性。其次是缺乏长效机制。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监督管理,所以长效机制的缺乏会造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出现走一步算一步的情况,削弱了建设效果。
  (三)缺乏相关量化标准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评价都缺乏相应的量化标准,城市建设成什么样子才能算是生态宜居城市并没有说明。这就会造成在实践中,单一地按照某个模型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导致城市之间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并简单地将绿色环保看作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这样很容易出现城市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途径
  (一)改善城市布局,构建生态人居环境
  构建生态人居环境,主要是通过生态文明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如规划公共交通、注重建筑节能环保、重视居住环境等。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在生态人居环境构建中,涉及经济、环境、社會等方面,需要将城市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将重心放在人居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功能提升、文明社区建设等方面,打造生态优先、居民幸福的人居环境。
  首先要在总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生态区、产业区等的划分标准,并且要针对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优先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策略,打造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格局。其次要注意对城市景观形象进行优化,要坚持构建新空间、打造新景观、美化新环境的原则,按照人本思路对城市景观形象进行优化,并着重关注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公园、环境小品等的建设,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最后是对人居环境进行优化,要以生态园林城市、高层次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构建和谐城市形象,打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城市的综合服务是很关键的一项指标,其直接影响到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利民、便民程度,所以对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十分重要。一是对城市开发体系进行规范。要做好老城区的保护工作,保护其历史人文底蕴,并且要完善老城区功能;而在新城区建设上,应该致力于构建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设,包括水、电、气、交通等方面。同时要重点关注城市垃圾、污水、空气质量等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生存空间,促进城市形象提升。三是重点关注城市交通建设状况。要注意城市道路改造,超前建设公共交通,从而应对城市的爆炸式发展。同时加强城市区间道路及外围省道、国道发展,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以促进城市运输能力及居民出行便捷能力提升。四是做好公益设施建设。要按照相关标准,在城市居民小区、公共场所进行相关公益设施建设,为居民活动、休闲提供空间,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同时城市还需要结合整体规划,对医疗、教育、商贸等区域进行合理设置,提高其服务能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很重要的。城市需要积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要注重产业规划布局,注意工业内部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合,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推进特色产业集中化,做到城市服务业、农业、工业全面发展。其次要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关注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发展,确立新型产业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城市发展。此外还应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要注意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建设,并制定相关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打造低碳社会,实现城市低排放、低污染。最后要借助城市現有的生态资源,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可指引旅游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引入技术、人才,打造生态效益的旅游项目和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从而建设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事业。
  (四)综合整治环境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环境质量是最为基础的内容,所以强化城市环境整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构建清洁城市家园,落实“清水蓝天”工程,持续开展专项环保活动,从而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要做好空气质量整治工作,加强汽车尾气污染、餐饮油烟污染、焚烧物体扬尘污染控制,并建立相应的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对大气污染进行全方位监测治理。此外,还要做好城市噪声管理工作,对于噪声污染严重、噪声排放超标的单位、场所进行整治。其次做好农村环境优化工作,要建立长效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畜禽粪便污染处理,并优化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关注农村水污染处理。最后要加强“三重”治污工作,包括重金属污染整治、重工业园区污染整治、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整治。
  (五)构建民生保障系统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居民生活,要将安居乐业放在关键位置。首先要全面落实安居工程,相关部门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并且要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科学设定保障对象,同时做好价格管理工作,维持房价的合理变动。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对市场进行监管,要加强对虚假宣传、炒作等行为的处理,保障市场秩序正常。此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形式的社会保障方式,拓展社会保障范畴,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结语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契合了当代社会建设要求,但是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阻碍。对此,在实践中,必须充分把握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与特征,结合城市本身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善锋.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南方农机,2019(3):21.
  [2]杨普涵.中小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城市周刊,2019(10):4.
  [3]唐燕,张璐.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与建设热点回眸[J].科技导报,2019(1):196-203.
  [4]杨涛.建设健康安全、生态宜居的城乡空间[J].城乡建设,2020(6):17.
  [5]杨珊珊.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22):96-97.
  [6]张运.两型社会背景下株洲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6(10):119-121.
  [7]孙章学.黔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1):47-52.
  [8]彭石军.加快推进桂林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探讨[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1):14-17.
其他文献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8—2020年的440篇警务创新领域文献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结合文献计量与文献回顾方法,探究我国警务创新研究的动态、热点、主题与前沿,有助于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与演进发展,在警务创新领域做到探源察兴。研究发现,我国警务创新研究分为萌芽期、平稳期和热潮期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包括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警务机制、模式创新、公安教育训练和社区警务。研究主题包括公安教育训练、社区警务创新、警务现代化创新和警务信息化。以“警务+”模式的智慧警务、移动警务、效能警务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在参数化形式语言视角下逐步产生和发展了新的美学观念。作为当代建筑中一种特殊体量的建筑——非线性建筑,其美学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看到。阐述非线性建筑设计美学观念的重构,并对其流动美、秩序美和空间美进行分析,以此说明非线性建筑设计中形式语言的美学体现,总结非线性建筑形式的价值,为未来非线性建筑方案提供更多的评价依据。
摘 要:历史建筑承载着人对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珍贵的文化符号。为了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应探索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的方式,并探讨文化传承视角下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的创新特点。  关键词: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传承  在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下,广州因其丰富多元的成长历程,在不同的时期,无断代地沉淀了一个个饱含故事和内涵的历史建筑遗产,承载着城市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不同时代和社会经济、
摘 要:城市新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的规划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城市规划方面暴露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加强现有的城市新区规划能力。  关键词:城市新区;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新型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党的十九大又对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摘 要:城市更新行动是一个对当前城市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其通过征收、改造、投资以及建设等行动对城市中一些已经衰落的地方进行功能性的恢复与替换,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等城市既有实体的拆迁与改建,城市生态、文化环境以及游憩环境等的完善与创新,以社区邻里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情感等的存续与变化。回顾“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的试验,李克强总理提出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别墅庭院的要求从简单的居住需求进入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类有着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天性,而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精神寄托成为大多数人的缓压“良药”,家就是心灵的“港湾”,因此对于别墅庭院的意境营造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以别墅庭院和意境的概念为切入点,在认识意境营造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从设计构成和景观元素等方面探索别墅庭院的意境营造。  关键词:意境;现代别墅;庭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