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发展,将学生放于探索者的位置,教师也转为指导者与合作者,这给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了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
如何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正确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然后将其灵活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自主性即个体的自觉状态,具有完全的自愿性与独立性。让学生实现想学、会学及坚持学的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与自主选择。
2.实践性
学以致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探究性学习侧重技能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其根本目的即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具有综合性特征,即学生面临较为复杂且综合性的问题时,需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才可以顺利解决。
3.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与中心。教学中若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性的问题,同时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
4.过程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过程是不可忽视的,与结果相比,学生的体验与表现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体验中掌握知识。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式学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激趣手段,把握学生心理,创设出开放、轻松的教学情境,提出极具趣味的问题,激发其探究热情与学习欲望。此外,问题的层次应循序渐进,教师应基于学生原有知识来设置问题情境,并注意问题难度的设置。教师应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切入点,进入好奇的心理状态,并形成疑问,从而主动探究与学习。
2.加强引导与鼓励,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在探究性学习中,大胆的猜想是必不可少的。在结论的证明中,只有进行大胆猜想,开展实验,才能揭示内涵,发现规律,并在探索中培养探究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与逻辑推理,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教师可结合地理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推断。比如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时,可这样设置问题:①假如地球仅有自转,不存在公转,那么还会出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吗?②假设地轴倾角转大,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又会如何变化?这样,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不但丰富了其思维想象,还可拓展他们的问题思路,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3.重视推理验证,提高探究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对现成的结论进行简单学习,而是让他们参与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实践中,按照需求来整理与归纳所得材料,并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变化规律。如教学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查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对南回归线周围的气候类型进行认真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与大陆西岸相比,东岸较湿润;如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而非洲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纬度一样,又均临海,相似的海陆位置,气候却各异。对此,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同时通过分析,作出了其与世界洋流分布情况相关的判断,最终归纳与总结出其原因所在。
4.加强知识迁移,启发创新思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知识是需经过长期检验、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已有的知识,也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可见,教学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将所学知识从静态转为动态,从知识的积累转为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探究、推理等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出新理念、新观点。比如有些同学通过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来说明日本多地震,新西兰多地热资源等问题。这无疑是学生知识的迁移,启发创造思维的结果。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式学习新模式有策略地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中学)
如何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正确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然后将其灵活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自主性即个体的自觉状态,具有完全的自愿性与独立性。让学生实现想学、会学及坚持学的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与自主选择。
2.实践性
学以致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探究性学习侧重技能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其根本目的即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具有综合性特征,即学生面临较为复杂且综合性的问题时,需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才可以顺利解决。
3.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与中心。教学中若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性的问题,同时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
4.过程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过程是不可忽视的,与结果相比,学生的体验与表现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体验中掌握知识。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式学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激趣手段,把握学生心理,创设出开放、轻松的教学情境,提出极具趣味的问题,激发其探究热情与学习欲望。此外,问题的层次应循序渐进,教师应基于学生原有知识来设置问题情境,并注意问题难度的设置。教师应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切入点,进入好奇的心理状态,并形成疑问,从而主动探究与学习。
2.加强引导与鼓励,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在探究性学习中,大胆的猜想是必不可少的。在结论的证明中,只有进行大胆猜想,开展实验,才能揭示内涵,发现规律,并在探索中培养探究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与逻辑推理,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教师可结合地理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推断。比如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时,可这样设置问题:①假如地球仅有自转,不存在公转,那么还会出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吗?②假设地轴倾角转大,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又会如何变化?这样,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不但丰富了其思维想象,还可拓展他们的问题思路,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3.重视推理验证,提高探究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对现成的结论进行简单学习,而是让他们参与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实践中,按照需求来整理与归纳所得材料,并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变化规律。如教学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查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对南回归线周围的气候类型进行认真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与大陆西岸相比,东岸较湿润;如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而非洲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纬度一样,又均临海,相似的海陆位置,气候却各异。对此,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同时通过分析,作出了其与世界洋流分布情况相关的判断,最终归纳与总结出其原因所在。
4.加强知识迁移,启发创新思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知识是需经过长期检验、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已有的知识,也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可见,教学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将所学知识从静态转为动态,从知识的积累转为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探究、推理等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出新理念、新观点。比如有些同学通过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来说明日本多地震,新西兰多地热资源等问题。这无疑是学生知识的迁移,启发创造思维的结果。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式学习新模式有策略地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