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来源 :模具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述了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涵义和意义,从6个方面提出模具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针对这6个问题介绍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为同类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以某车型尾门内板为例,从减小拉深深度、优化补充面、工艺孔样式、压料方式、拉深形式及板料形状方面,提出提高尾门内板材料利用率的方法,并对拉深工艺进行优化,建立拉深过程有限元模型,对比优化前后制件的成形过程、塑性应变、潜在起皱及材料利用率,优化后材料利用率由45.8%提升到49.7%,满足冲压工艺质量要求.
为建立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综合能效评价方法,参考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工业装置运行数据,提出将变换计入气化届区的能效计算公式,对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能效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影响气化能效的因素.结果表明,气化能效受煤浆浓度、气化温度、碳转化率等条件影响,随着煤浆浓度增加,气化能效基本呈线性增加;在碳转化率为99%时,随着气化温度升高,气化能效下降;在气化温度为1360℃时,随着碳转化率升高,气化能效增加.
针对某板式同步器齿环冲锻成形中齿部填充不足的问题,探讨了摩擦对金属流动的影响,提出了提高齿部填充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由于冲锻成形模结构与材料流动变形的特殊性,减小上、下模的整体摩擦并不利于齿部填充;将模具与板料的接触区划分为齿腔内区和压边接触区,齿腔内区的摩擦对填充性的影响类似传统模锻,即摩擦越小越利于填充;压边接触区的摩擦则阻碍金属外流,增大了齿部成形时的静水压力,使齿形更加饱满;增加阻力台能获得比调整摩擦更佳的齿部填充效果,但成形载荷会大幅提高.
针对某新能源汽车塑料顶盖外装饰板,采用CAD技术设计其注射模,运用CAE分析技术进行浇口数量和位置的确定.模具采用倒装模设计方案,运用斜楔机构实现了顶盖外装饰板外漏分型线的优化设计;采用热流道顺序阀控制系统、热流道冷水套冷却技术和随形冷却水路实现了制品外观和尺寸的要求,最终获得了合格的制品.
针对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低温甲醇洗装置投料试车运行以来存在的热再生塔顶冷凝器(E-119)换热效率低、贫甲醇再生不合格、净化气总硫不达标、酸性气夹带甲醇,致使贫甲醇中水含量、废水中甲醇含量一直超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通过实施对循环水管线带压开孔、反冲洗,优化工艺流程和醇水分离塔(C-106)灵敏板温度控制指标等改造措施,实现了工艺指标达标率100%,并节约1.1 MPa过热蒸汽1.2 t/h.
针对不等径截面管梁无法实现卷圆,利用冲压的方法实现不等径截面管梁成形.首先根据封闭管梁截面特征并结合CAE分析结果,得到了封闭管梁成形所需的最少工序数;然后根据零件结构特征并结合冲压工艺特点,对每一工序冲模结构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扭力横梁为例,采用试制方式对管梁冲压成形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封闭管梁,在试制阶段冲压所需的最少模具为3副,零件最大的减薄位置在截面周长变化最大处,约为12%.
介绍了某吸尘器面板装饰件模具结构的设计,分析了该塑件底部卡扣部分脱模困难的问题,其中弹簧式型芯既是成型零件又是推出零件.为提高成型效率,模具采用1模2腔的结构,模具零件运动平稳可靠,可实现大批量生产.
以某卡车驾驶室前中地板为研究对象,由于原工艺不合理,出现了零件成形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在不影响零件搭接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修改工艺补充面、更改拉深方式以及零件局部造型变更等方式,并经过CAE模拟分析,重新制定新的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在提高零件成形合格率的同时,降低模具制造的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为类似件降低制造成本提供了参考.
介绍了某轿车行李箱外板的翻边侧整形模设计过程,行李箱外板的侧法兰翻边上存在凹包,其翻边方向和凹包成形方向不同,常规需要2道工序分别完成翻边和凹包成形.该模具突破了传统的设计结构,在翻边机构中设置了凹包成形机构,将2个不同方向的成形复合到1道工序中,减少了模具数量,降低了冲压成本和工装成本.
针对座椅头枕支架的结构特点,介绍了细长型塑件的主分型面确定及脱模方法,将其长度方向设置为开模方向,两侧的特征采用哈夫滑块成型,采用锁模器组件实现顺序开合模和推板推出.经生产验证,模具开合顺利,生产稳定,可为同类塑件模具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