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ing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写作是风吹麦浪的美好,那么阅读就是阳光雨露的滋养;如果写作是化蝶纷飞的喜悦,那么阅读就是冲破束缚的坚忍;如果写作是水滴石穿的奇迹,那么阅读就是长年累月的不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阅读量,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正的内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为写的基础、前提,只有经过优美精悍词句的熏陶方能作出才思卓越的文章,只有感悟过流芳百世的名著才能创作意境高远的作品。读为写之源,写为读之果。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纵观历史上的大家名士,谁不是在有足够阅读积累的前提下,才创出传世名作的?宋濂大学士年幼时家境贫寒,“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宋濂仍不放弃阅读,遍观群书,他所写下的《送东阳马生序》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阅读乃写作之母,没浩瀚的大海,巨轮何以乘风破浪?没博览群书的知识积累,何以写下千古佳句?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当时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思想深刻了才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从所阅读的文章中汲取营养,领悟智慧,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我们获得励志的素材,获得优美的词句,获得人生的感悟,而这些正是写作所需要的。我们一点一点阅读文章,一点一点收获经验,厚积薄发,慢慢地懂得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是我们写作的基石,是我们写作要迈出的第一步,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我们才能在写文章时倚马可待,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文思泉涌,亮点多多。不然即便天才如仲永,不阅读,不学习,也会天赋耗尽,泯然众人矣。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但纵观现在的中学教育,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将阅读与写作分离开来,不重视阅读。学生课业繁重,自觉课下阅读的也很少。理解能力偏低,素材掌握较少,写作文时审题容易出错,下笔又无话可说,内容干瘪。教师在作文课上讲方法、讲审题如老牛拉重车,很费力,讲三年效果也不一定佳,原因就在于此,没有海量的阅读积累,光听听理论、方法,哪能写出美文。就好比学骑自行车,不在于教练讲多少,而是你亲自骑上车子,勤加练习啊。所以教师应在阅读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另外课时有限,单靠课上的阅读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学生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应积极主动在课余饭后读些美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语文素养高的学生都是喜欢读书的人。高中的学生,应该具备十年的阅读积累,而不是只学过那么几本语文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夕阳晚照,香茗一盏,诗书在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是何等的幸福时光、惬意人生啊。朋友们,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吧!
  路玉兰,教师,现居河北临城。
其他文献
非预设中的问题等生成资源,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生成形态。教师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能否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考验与挑战,教师该如何提炼、重组与调控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性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尊重教育规律,正视非预设生成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学的价值恰恰体现于课堂上超出教师预设的结果的产生。这种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切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近年来,“少教多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相对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具有突出优势。  一、少教多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所谓少教多学
所谓“绘本(Picture Book)”,通俗地讲,就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图画书。它是集连贯性图画、简洁性文字和精美性设计为一体的具有艺术形式特点的一种书籍类型。与传统连环(漫)画相比较:后者就像是传统舞台剧,阅读者带有较大的距离感且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而绘本更像是一部电影,既可展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内容的特写,既有极其趣味的故事情节,又潜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因此,绘本阅读看似简单无
做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低段教师,我一直在思索——  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刚入学的孩子最喜欢读、最喜欢写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磕山小学教研组提出了低年级“魅力童诗教学”。通过让孩子们诵读儿童诗、品味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美的能力,让学生爱读、爱写,爱上语文。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吸引学生学”是教得有效的关键。  一、童诗走进课堂  一、二
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脸面所在,其主要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和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和情感,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提示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常言道“题为文之眼”,透过题目之“眼”,读者可以洞见文章的许多相关信息,解码题目所隐含的信息,对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借助课文标题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呢?本文拟以人教版七——九年级教材为例,作如下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中素材就是“米”,没有素材,作文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积累素材。教材中,很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作者本人经历、思想、写作的时代背景都可以作为素材,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为写作做好素材上的积累和铺垫。  一、以课文中人物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在批判现代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定共识,如去中心化,去一元化,反对宏大叙事,反对总体化及确定性的话语系统,强调非理性、差异性,强调反思及批判精神,倡导多元化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的目标观、课程观和知识观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人于2013年9、10月间访美,亲眼目
一、“一主两翼”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是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主两翼”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基本内涵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一主”,“两翼”就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争学习法,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黄咏梅的小说《走甜》是一篇地道的都市文学,揭示了都市人隐秘的灵魂,展示了其真实的心理图景。在强大的乡愁文学、乡土叙事传统面前,《走甜》的问世犹如倔强的小草从石块缝中刚刚探出头来,让我感到新奇和震惊。   小说主人公苏珊已迈入中年,开始厌糖,每次喝咖啡时都特意嘱咐店员去糖,即走甜之意。她到了易发福的年龄,为了保持没生育过的身材,自然不喜欢甜的滋味。伴随着中年而来的还有失眠,这也是令她揪心的。可是,
小组合作,互助提升,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个问题,即往往表面上课堂红红火火,实质上得益者却仍是少数。对部分偏科生进行一下调研不难发现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希望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助益。  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中首要的一环是“目标导学”。但在设计目标,分派任务时,并没有注意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