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和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515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中素材就是“米”,没有素材,作文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积累素材。教材中,很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作者本人经历、思想、写作的时代背景都可以作为素材,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为写作做好素材上的积累和铺垫。
  一、以课文中人物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爱国青年典范。她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年轻人有责任站出来,且站在时代前列,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挺起社会的脊梁,年轻一代是社会的良心,肩负着真理和正义的使命。如果能将这些鲜活生动、形象典型的历史人物写进作文,那必然会大大地丰富我们的文章内涵,增强作文的文学色彩。我们的作文也会提升一个档次。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艺。”教材是写作的一个范例,是写作素材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次素材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1.用于一篇作文。训练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该作者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他的事迹,包括他的精神等。
  学习了《苏武传》,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学生写作示例《坚守》: 十九年,威武不能移其志,面对强权,不肯低头,天地便丈量了这铮铮铁骨的高度。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岿然不动!站在强权威逼与宁死不屈之间,他坚守心中的忠诚,选择了慷慨赴死,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大丈夫,死有何惧?他挺着的脊梁撑起了天地,为后人所铭记……
  2.用于多篇作文。我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可以生发出以下角度,同时写出以下文段。
  ①用于“说‘安’”——“安”需要包容。假如蔺相如不包容廉颇而是针锋相对,势必两虎相斗,怎么会有廉蔺的团结?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定?“安”需要勇气。假如廉颇没有负荆请罪的勇气,怎么会有将相和?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宁?
  ②用于“位置与价值”——假如蔺相如不是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由舍人到使者到上卿,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③用于“人生因转折而精彩”——假如蔺相如没有从舍人到使者到上卿这一次次人生重大转折,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二、以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主题都可以当做素材积累和运用,尤其是一些寓意丰富,说理深刻的文章。
  (一)素材的积累
  以课文主题为素材,就是要选择那些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给人鼓舞启示的。如《老人与海》的主题: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的主题忏悔可以使人重获新生。给予我们启示,发人深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学生有了想法之后,确定立意:“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要死守教条”“学会由个别推知一般”“岂可一一实践”。如:
  岂可一一实践
  做事要学会类推。从树上选一个水果尝一尝是否真的甜美是应该的,可买果者却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结果“一切都弃”。这就告诉我们: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不知变通,凡事都要一一实践,就会处处碰壁。
  一沙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正如卖家所言,庵婆罗果本来长在同一棵树上,尝一颗便可知其他是否甜美,但愚昧的买果人却非要一一实验,结果招来长者的厌恶。原因何在?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从一颗果的甜美推知整棵树的果,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学会从局部推知整体,方能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教材是需要我们开拓的天地,只有高效的读,有效的引导,才能开拓出多彩的写,才能让作文的素材如齐放的百花丰富多彩。
  邸娟,教师,现居黑龙江肇州。
其他文献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红花还得绿叶扶”,说明一个人本领再高,也离不开群众的帮助。但谚语的作用不限于此,其实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常用谚语,并且有很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下面就以小说《西游记》为例谈谈谚语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谚语的运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又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提炼人民生活
文本解读的深浅,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展现了孔子生态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反映了孔子既有思想家的广博和深刻,又有教育家的智慧和艺术。“游春”,不是风景上的浅层次意义——“春游”,我们可以从《孔子游春》中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语境品味和理解“温文尔雅”等词语,
在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是一门重要学问,沟通的是否融洽、顺畅、好坏与否能够决定学生的判断,甚至对学生的人生造成影响。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许多事物转瞬即逝,同时又孕育而生新的事物。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近些年,人的思维比从前更加活跃,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文言文难教,学生厌学”,这却是许多语文老师教授文言文面临的问题。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学情,我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照周围,去感化周围,去影响周围,直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用青春再造辉煌——唯有奉献才是欢乐。”这句话常常激励着我的工作、生活、学习,成为我不断进取的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时时刻刻追寻着心中前进的目标。回顾过去的工作、生活、学习真可谓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作为班主任,没有威信是无法工作的,所以工作中我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因为我深信
非预设中的问题等生成资源,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生成形态。教师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能否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考验与挑战,教师该如何提炼、重组与调控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性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尊重教育规律,正视非预设生成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学的价值恰恰体现于课堂上超出教师预设的结果的产生。这种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切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近年来,“少教多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相对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具有突出优势。  一、少教多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所谓少教多学
所谓“绘本(Picture Book)”,通俗地讲,就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图画书。它是集连贯性图画、简洁性文字和精美性设计为一体的具有艺术形式特点的一种书籍类型。与传统连环(漫)画相比较:后者就像是传统舞台剧,阅读者带有较大的距离感且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而绘本更像是一部电影,既可展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内容的特写,既有极其趣味的故事情节,又潜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因此,绘本阅读看似简单无
做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低段教师,我一直在思索——  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刚入学的孩子最喜欢读、最喜欢写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磕山小学教研组提出了低年级“魅力童诗教学”。通过让孩子们诵读儿童诗、品味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美的能力,让学生爱读、爱写,爱上语文。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吸引学生学”是教得有效的关键。  一、童诗走进课堂  一、二
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脸面所在,其主要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和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和情感,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提示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常言道“题为文之眼”,透过题目之“眼”,读者可以洞见文章的许多相关信息,解码题目所隐含的信息,对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借助课文标题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呢?本文拟以人教版七——九年级教材为例,作如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