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游记》为例谈谚语在小说中的作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红花还得绿叶扶”,说明一个人本领再高,也离不开群众的帮助。但谚语的作用不限于此,其实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常用谚语,并且有很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下面就以小说《西游记》为例谈谈谚语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谚语的运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又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提炼人民生活中的口语、吸收新鲜有力的词汇、善于运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谚语,充分表达出主旨。小说《西游记》中常常使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谚语,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而乐于接受。如:悟空在车迟国与鹿力大仙赌祈雨一场,有句: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通俗又明确地指出了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关系,及悟空的心态,易于被学生接受。悟空在同老鼠精争斗时又有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里通俗准确地说明了二人的战势。
  二、谚语的运用,突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
  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叛逆英雄,他勇敢、机智、乐观,是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如:在第七回中,大圣道:他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只叫他挪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这里“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条谚语,就突出了孙悟空“胆大包天”的性格,表现了他对神权的蔑视,及敢于向最高神权统治者挑战的精神。又如:孙悟空在搅蟠桃会以后,尽管玉皇大帝派遣十万天兵天将花果山围个水泄不通,还上下布置了十八架天罗地网来捉他,但是这个美猴王并不为眼前严重的危急形势吓倒,他反而异常的镇静,依然饮酒作乐,书中这样写道“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一个小妖又跳来道:“那几个凶神恶言泼语,在门前骂战哩”。大圣笑到:“莫理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第五回)。这段话中,二次用谚语都显示了孙悟空临危不惧的勇敢性格。而且是那样的沉着、镇定。绝不是盲目的自我安慰,而是对战斗怀有必胜的信心的体现。
  除此以外,孙悟空的性格是十分坚强的。这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在重重险阻面前,他从不灰心,即使上天入地也要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如:在金兜山金兜洞和独角兕大王的战斗中。由于妖魔凭借着“金刚琢”这个法宝,使孙悟空屡遭失利,甚至搬来天兵天将,但这样他们的武器也全都被卷走了,弄得他们一个个赤手空拳,后来还是孙悟空出来劝慰“不须烦恼,自古道‘胜败乃兵家常事’ ”。那顽强、乐观充分地由这条谚语展现出来。
  他不但勇敢坚强,而且正直无私。这点也通过谚语反映出来,如: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又如:行者道:“你把老孙当成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个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又有污言损你。”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语言最爱引用谚语,并从各个方面展现他的性格特征,对于其它的人物形象,作者也大量运用谚语刻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谚语的运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如:在二十一回中,黄峰岭黄蜂洞前一战,行者打死了虎先锋,又去洞口骂战,黄风怪耐不住外面的谩骂,披挂整齐出门应战,当黄风怪的钢叉照行者当胸就刺时,这里引用了这样几句话:这大圣正是“‘会家不忙,忙家不会。’”理开铁棒,使一个乌龙掠地势,拨开钢叉,又照头便打……。他二人在黄蜂洞口,这一场好杀。”这里“会家不忙,忙家不会”这句谚语,先为行者高强的武艺蓄势,然后,展开一系列的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如,第九回中,一个渔翁张稍,一个樵夫李定,二人经过河岸边谈论,越谈言词越激烈,并互相咒骂起来,张稍咒李定遇虎,李定咒张稍欲浪翻江,张稍说他永世不得翻江,而李定也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怎就保得无事,于是,张稍便兜售出他的如何送鱼买挂,如何捕的鱼来,这时书中写道:“这正是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听”。原来这泾河水府有一个巡水的夜叉听见了渔樵二夫之言,急转水晶宫,慌忙报与龙王道:“祸事了!祸事了!”龙王问:“有甚祸事?”夜叉道:“臣巡水去到河边,只听两个渔樵攀谈,想别是言语甚是利害,那渔翁说……”就这样,前面写二个人在岸边谈话,通过“路上说话,草里有人”这一句谚语,转入对龙王为保护水族铤而走险的情节,同时又推出了龙王与太宗的争斗,及太宗入阴府等情节,因此说,谚语的使用可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郝丽萍,教师,现居辽宁鞍山。
其他文献
就名著阅读,我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入手,从激发初中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下去,希望能够为以后的语文名著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
历代诸家评南唐后主李煜词,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大多评价很高,尤推崇其“真”。无论是展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前期帝王生活,还是表现寄人篱下,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囚徒经历,他的词贯穿始终的是真性情——真情不变是词心。  一  在后主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收录其词三十三首,詹安泰《李景李煜词》收录三十四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有写宫庭宴乐生活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新的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是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这才是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持续探索、实践和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着从不同的方向思考答案,培养思维的优良品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性
纵观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已沦为“不得已而为之”,完全违背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为文宗旨,写作过程也成了痛苦万分的“挤牙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小,使学生作文时语言粗糙、干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当下的高中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使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读本,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二)学生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下历来重视对于自身的反思。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有关反思的名言警句。作为一名一线的年轻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不易,感受到教学实践是一项值得深入反思的艺术。   孔子发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感慨,乃是对于反思过程中对自身修养的一种完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育家对于自身反思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促进学生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强调把学生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化提高课堂效度呢?我认为首先需要科学掌握学情。  所谓学情,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过渡”,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2.了解什么是“伏笔”及其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此种技法。  3.引导学生了解“照应”的相关知识,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在了解“伏笔”和“照应”的基础上,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法。  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灵活的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技法。  【技法指导】  一、过渡  文章是以段为构成单位的。一篇文章只有把每个段落连
“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课程中一直强调的字、词、句的运用。语文中的一个成语、一种修辞或一个句子都可以丰富生活用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情操的熏陶和品格的修炼,以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
面对作文,学生哀叹不已;枯燥之文,教师批阅痛苦不堪。学生生活越来越幸福,作文却越来越难写。我们认为,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就能使他们痛快作文。  一、狠抓素质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首抓基础训练,以求达到下列目的:  (一)培养写作情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写作教学,总会让很多老师蹙眉叹气,甚至叫苦连天。教师改作文、讲作文,辛苦耕耘,但有时上完一学期的课再看看学生写的作文,就会产生一种“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感慨,怎么就白忙一场、不见长进呢?反思之余,我们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甚至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行。  一、一维思考——开垦写作兴趣的土壤(基础)  为了不让语文的写作教学走进死胡同,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