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畸形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畸形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5例股骨近端存在畸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45.2岁。股骨近端畸形情况: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例,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4例,畸形愈合13例,髓内钉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断裂并髋内翻畸形2例。骨折AO分型:31-A2.1型4例,31-A2.2型3例,31-A3.1型16例,31-A3.2型2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应用髋关节残疾及骨性关节炎评分系统(HOOS)评定患髋功能,应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术后无感染、肺炎、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9个月(3~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患髋HOOS评分:疼痛平均为(83.7±15.6)分、症状为(55.6±14.1)分、日常生活活动为(53.6±9.5)分、运动为(52.7±8.9)分、生活质量为(62.4±12.3)分,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总分平均为(71.2±13.8)分,与伤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股骨近端存在畸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存在困难或不能使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β-磷酸三钙对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嵌套式复合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健康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8),均于胫骨中上段建立长为15 mm的大段骨缺损模型,使用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嵌套式复合骨移植进行修复。实验组在异体骨与自体腓骨之间填充β-磷酸三钙颗粒,对照组不填充。术后当天、8周、12周行X线检查观察骨愈合情况,术后1、8、12周
舟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前次的手术使得患者术前评估复杂化,增加了以后手术的技术难度。骨不连愈合是预防腕关节塌陷和进行性关节炎的关键。判断手术技术因素还是治疗方法导致初次手术固定失败是必需的。CT对于确认骨不连和制定翻修手术计划特别重要。舟状骨骨不连翻修手术中骨移植物和固定装置的使用,包括不带血管蒂和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术及螺钉、钢板。使用不带血管蒂骨移植加螺钉固定能够达到满意的愈合率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胫骨可调负重支具辅助治疗AO分型42-B型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连续收治的68例闭合B型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A、B两组(n=34),其中A组患者按胫骨干骨折术后常规处理,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术后1周加用胫骨可调负重支具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锁骨远端切除(DCR)对合并肩锁关节炎的肩袖修复(RCR)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DCR对合并肩锁关节炎的RCR术后临床疗效影响的相关文献,比较关节镜下DCR联合RCR患者与关节镜下只进行RCR未进行DCR患者的临床疗效,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
期刊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锚钉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5例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26例;年龄18~58岁,平均42.6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33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锚钉固定),B组32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术后1、3、6个月采用Const
目的探讨斯氏针辅助复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为32~69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3例,Ⅴ型7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斯氏针辅助复位分为2组(n=19):A组患者采用斯氏针辅助牵引床复位PFNA固定,B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肱骨髁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肱骨髁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
创伤后长骨骨髓炎常继发于严重开放性骨折及部分闭合性骨折患者,一直以来都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Masquelet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骨重建方法,在急性骨缺失、肿瘤、感染等方面的治疗都证实了其有效性。该技术主要分2期进行:一期通过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控制感染,并诱导形成一层具有生物活性的膜;二期取出骨水泥,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Masquelet技术使骨快速愈合以及重建大节段骨缺损的能力引起了
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7例,女49例;年龄为48~97岁,平均78.5岁。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机制,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5型:Ⅰ型(矢状面难复性骨折)13例,Ⅱ型(冠状面难复性骨折)7例,Ⅲ型(矢状面和冠状面难复性骨折)72例,Ⅳ型(与小转子相关的难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