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区由于长期以来受地区文化程度和传统教学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禁锢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当堂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训练的方式一般有口答和笔答。练习的方式有导入练习、即时练习、新课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等等。对于新课程要求中课堂重难点应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完成这一环节,老师很少放心的交给学生去做,生怕耽误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就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失去了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在课内安排适当的时间训练,练重点内容,练系统知识,练易错、易忘、易混淆的知识,把每处知识点分为一个个小台阶,让他们一步一个台阶上,给学生以一种获取知识满足感的喜悦,从而增强以对教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的反思
1、缺少指导性与和系统性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观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就会发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会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由于农村小学处于边远地区,受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涉及小 学数学近二分之一课时的练习的设计安排中,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练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于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通常是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仅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设计的练习,大都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年级越高越是这样。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信奉多多益善,认为学生越多做练习,就越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使学生感觉数学课很累,产生数学厌学情绪,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时候过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不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
2、缺少层次性与多样性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大多是对例题的模仿与重复,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挖掘,练习形式单一,变式练习较少,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往往只从书本出发,从教辅资料中摘录,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得课堂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抄、写、算,而不是在看、听、想中进行,缺乏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很多学生做练习总是觉得是负担和煎熬、枯燥而乏味。在课堂上,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同样内容、同等难度。基本上没有层次区分,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差生吃不下,缺少成功感,多次失败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而优生吃不饱,经常做没有挑战性的练习,让他觉得数学学得没意思,极大的影响了是潜能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造成了潜能生的队伍逐年壮大与优秀生的人丁凋零。因为这样的种练习方式只起了对知识的简单巩固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加深理解收效不大,使课堂教学忽视了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这些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性发展与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缺乏开放性与激发性现在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老师们大多是喜欢选择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固定的习题,以方便点评,而对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不够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的数学素材和练习,怕麻烦不愿涉及;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的练习少,缺少趣味和人文关怀,没能展现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和魅力。
4、多机械笔算,轻思维训练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然而练习往往成了机械的技能训练,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和数学思想意识培养,为练习而练习。实际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是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练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一道练习题,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练习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练习是学生自我激励、获得成功的载体。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中不要仅仅以完成练习为目标,对一部分练习可以深化、拓展,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意志力量,这种受挫后的成功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信心。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实效性的初探要改变以上种种状况,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学生天天都在做练习,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练习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载体。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课堂练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传统的“一刀切”做法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最普通的、有效的一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课堂上精心设计“自主选择式”练习很必要,同一知识点,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练习的“自主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所以自主性不仅体现在练习的选择与教师的精讲上,也可以体现在练习的编制上。在课堂上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互相设计练习考考他人,互相评价,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其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享受练习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喜悦。
2、让课堂练习有机的融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6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3、用综合性练习,挖掘思维潜力和渗透思想方法俗话说的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永恒目标之一。有的综合性练习就是将问题涉及的图形或数量,赋予某种隐藏的特殊关系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等。
4、用实践性练习,来促使动手和学会合作。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保留和拓展。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光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是新课改的理念,所以课堂上要加强动手合作,实践性的练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终生学习。而且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行为目标的系统,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質量,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加强教学反馈。反馈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效果越好,可以说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控制的必要手段。课堂练习的反馈功能与诊断功能,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状况,为老师调整教学行为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练习的效果得到落实和提高。所以我们老师对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还要提高认识,落实和提高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的反思
1、缺少指导性与和系统性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观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就会发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会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由于农村小学处于边远地区,受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涉及小 学数学近二分之一课时的练习的设计安排中,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练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于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通常是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仅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设计的练习,大都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年级越高越是这样。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信奉多多益善,认为学生越多做练习,就越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使学生感觉数学课很累,产生数学厌学情绪,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时候过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不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
2、缺少层次性与多样性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大多是对例题的模仿与重复,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挖掘,练习形式单一,变式练习较少,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往往只从书本出发,从教辅资料中摘录,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得课堂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抄、写、算,而不是在看、听、想中进行,缺乏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很多学生做练习总是觉得是负担和煎熬、枯燥而乏味。在课堂上,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同样内容、同等难度。基本上没有层次区分,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差生吃不下,缺少成功感,多次失败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而优生吃不饱,经常做没有挑战性的练习,让他觉得数学学得没意思,极大的影响了是潜能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造成了潜能生的队伍逐年壮大与优秀生的人丁凋零。因为这样的种练习方式只起了对知识的简单巩固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加深理解收效不大,使课堂教学忽视了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这些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性发展与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缺乏开放性与激发性现在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老师们大多是喜欢选择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固定的习题,以方便点评,而对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不够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的数学素材和练习,怕麻烦不愿涉及;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的练习少,缺少趣味和人文关怀,没能展现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和魅力。
4、多机械笔算,轻思维训练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然而练习往往成了机械的技能训练,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和数学思想意识培养,为练习而练习。实际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是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练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一道练习题,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练习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练习是学生自我激励、获得成功的载体。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中不要仅仅以完成练习为目标,对一部分练习可以深化、拓展,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意志力量,这种受挫后的成功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信心。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实效性的初探要改变以上种种状况,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学生天天都在做练习,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练习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载体。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课堂练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传统的“一刀切”做法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最普通的、有效的一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课堂上精心设计“自主选择式”练习很必要,同一知识点,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练习的“自主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所以自主性不仅体现在练习的选择与教师的精讲上,也可以体现在练习的编制上。在课堂上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互相设计练习考考他人,互相评价,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其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享受练习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喜悦。
2、让课堂练习有机的融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6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3、用综合性练习,挖掘思维潜力和渗透思想方法俗话说的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永恒目标之一。有的综合性练习就是将问题涉及的图形或数量,赋予某种隐藏的特殊关系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等。
4、用实践性练习,来促使动手和学会合作。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保留和拓展。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光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是新课改的理念,所以课堂上要加强动手合作,实践性的练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终生学习。而且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行为目标的系统,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質量,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加强教学反馈。反馈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效果越好,可以说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控制的必要手段。课堂练习的反馈功能与诊断功能,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状况,为老师调整教学行为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练习的效果得到落实和提高。所以我们老师对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还要提高认识,落实和提高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