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牛”品质,弘扬“牛”精神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yueshen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一直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到“气冲斗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难感受到人们对牛的敬佩和赞誉。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写作指导】
   一、深挖“牛”的内涵
   要想写好“牛”,前提是要真正了解“牛”。牛是六畜之一,为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人心目中,牛本为动物神之一,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力大无比,又识水性,可以抵挡住洪水的侵袭,于是便铸铜牛、铁牛,用以镇水。牛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南方,牛下水田;北方,牛犁土地。牛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牛脚踏元宝,身背如意,具有驮拉财富的寓意,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化身,更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牛一生勤奋,不争名,不计利,憨厚宽容,忍辱负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造福大众。郭沫若在《水牛赞》写道:“活也牺牲,死在牺牲,死活都为人民”;鲁迅则吟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牛自比。牛象征着的勇武,代表着力量,古有“火牛阵”,今有“斗牛士”。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了“汗牛充栋”的故事。古代文学家与牛有缘,牛渚泛月,以文会友,褒扬牛的作品不胜枚举,可谓异彩纷呈。
   除了要把握“牛”的这些正面的精神品质外,还可以反向去挖一挖。比如“吹牛”,据说这个词与黄河一带人们的生活有关,那时候,流经甘肃等地的黄河十分迅猛,人们为了安全渡河,发明了一种渡河工具——皮筏。皮筏由完整的牛皮制成,使用时需要往里面吹气,必须多人合作完成,如果哪一个人说自己能单独把牛皮吹起来,人们就认为他是在说大话。后来人们就用“吹牛”形容说谎话或夸大其词。
   再如“钻牛角尖”,这个词往往用来指一个人死脑筋,遇事不灵活。生活中,常有人爱钻牛角尖的人,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和无奈。
   全面掌握了“牛”这个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我们在写“牛”时,无论是立意,还是选材,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就能写出出众不同的作文来。
  
   二、精选写“牛”方向
   一是介绍与“牛”有关的知识
   例如介绍牛的种类、牛的生活习性、牛的特长;介绍人类驯化牛的经过;介绍牛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介绍传统文中各种“牛”元素等。建议同学们在写这类文章时,视角要独特,尽可能往文化层面靠,力求立意新颖,与众不同。比如把切入口瞄准古代诗歌,按照一定的分类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中咏牛的诗句;或者把切入口指向民风民俗,介绍与牛有关的各种风俗习惯,像“鞭春牛”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充满传统文化味道,更能吸引人。
   二是讲述与“牛”有关的故事
   既可以写自己与“牛”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别人与“牛”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些读来的、听来的与牛有关的故事,甚至是神话故事,也可入文。还可以围绕“牛”,创作童话、寓言故事等。另外,除了写牛故事外,更可以写像牛一样的人,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会让写作范围变得更为广阔。
   三是吟咏牛的精神品质
   前面已分析过,牛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华文化中,牛的地位一直非常高,比如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牛的忠厚无私、坚韧顽强、不怕吃苦,以及充满力量,都值我们去赞扬。写作时,既可以抓住某一方面进行讴歌,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赞。既可以直接写牛,通过描写牛的辛勤劳作,来塑造牛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内心的敬佩之情;也可以借助具体的人、牛故事,来突出牛的个性特征。
   四是扣住“牛”精神展开议論
   这方面写作的话题比较多,比如“我们应该向牛学习什么”“孺子牛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时代需要老黄牛”“为什么要给拓荒牛鼓掌”“‘牛鼻子’怎样牵”“牛脾气要不得”等。写这类作文时,先要巧妙引出话题,亮出观点;然后再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观点,升华主旨。
  
   三、力求“文执牛耳”
   所谓“执牛耳”,一般用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这里的“文执牛耳”,意为写出的作文文质优美,能获得阅卷者青睐,最终获得高分。那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充满“牛气”好作文呢?
   首先,要认真进行立意,争取新颖别致,与众不同。比如别人都去跟风般地赞美牛的奉献精神、吃苦品质,你却反向切入,去剖析当今老黄牛精神的缺失,呼吁人们学“牛”不能停留在嘴皮上,而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的主题,就比别人更高一筹。
   其次,要认真筛选素材。写“牛”的素材很多,我们努力选出具有特别味道的素材。比如同样是介绍“牛”,别人选的材料是牛的外形、牛的劳作、牛的生活;你选材料的却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耕牛在农村正逐渐减少,耕牛文化面临消失,让人忧心。这样的素材,想不吸引人都难。
   第三,要认真进行构思。记叙类、抒情类文章,最好设计一条线索,采用一线串珠的方式构思全文。比如写“爷爷与牛”这篇作文,就可紧扣“牛”,写爷爷饲养牛、使用牛、疼爱牛、给牛送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说明文、议论文宜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比如写说明文,就可先亮出说明对象,再从不角度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全文。
   最后,要灵活进行表达。语言要生动有味,建议在行文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与“牛”有关的诗句、典故,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新题预测】
   2021年是农历牛年,有关“牛”的话题引发许多人的讨论。那么,围绕“牛”,你有什么要说的呢?请以“牛”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和仿作;③600字以上。
   【时文链接】
  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
  明评
   迎辛丑牛年、话百年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春节团拜会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勉励全党全国人民大力发扬“三牛”精神。深沉的文化譬喻、深刻的历史判断,激发豪情壮志,振奋时代精神。
   孺子牛意指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拓荒牛意指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精神,老黄牛意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三种精神既是对过去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经验的精准提炼,也是对未来开拓进取的深沉冀望。过去一年,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之所以能在攻坚克难中赢得战略主动、在锐意进取中焕发新的气象,与继承发扬奉献、创新、奋斗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立足当下,回望百年。中国人民御外辱、求解放,重振河山、战天斗地,迎改革春风、驭开放大潮,写新时代华章、向强起来奋进,哪一步不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哪一步不需要劈山开路的拓荒牛豪情,哪一步不是挥洒着老黄牛的汗水?每一种精神都能让人瞬间想起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每一种精神背后都站着无数弄潮儿、带头人,屹立着共产党人的群像。
   行至半山,更应快马加鞭;船到中流,更应明白“奋楫者先”。有机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孺子牛的态度和立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有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无不需要各个领域、千千万万的老黄牛。让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阶段焕发光彩,是历史的启示,更是发展的要求。
   春信至、启新程,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光明日报》2021-02-13,有删节)
  
   品析:本文由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三牛”精神切入,在解释“三牛”精神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号召大家继续坚守孺子牛的态度和立场,发扬拓荒牛精神,争做老黄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文章语言精炼,读人令人浑身充满力量。
   【学生佳作】
  原来她是一个牛人
  郑华歆
   为了能让我上学近一点,这学期,爸爸在学校附近的小区中租了一个套房。
   对门住着一对老夫妇。那爷爷鹤发童颜,经常在楼下打太极,别人都叫他徐工,看来过去是个人物。而那老太太却相貌平平,还微驼着腰,不过走路倒非常快。
   徐爷爷正常在家,买菜、打扫之类的活儿好像都是他干。徐奶奶似乎非常忙,经常早上出门,有时很晚才回家,让人觉得很奇怪。好几次想问一问徐爷爷,他老伴到底在干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大家彼此还不太熟悉,如此发问,多少有点儿不太礼貌。
   上个星期六,学校组织我们去工艺美术展览馆参观“地方手工艺一绝——发绣”。就在我逐一阅读十大“发绣大师”的简介时,一张熟悉的脸庞跃入眼帘,那个戴眼镜的老太太——李玉珍,不就是对门的徐奶奶吗?我看了又看,对,没错,那脸型,那笑容,那一只大一只小的眼睛,就是徐奶奶。只见徐奶奶照片下面的简介里写道:“李玉珍,我市发绣工艺大师,从事发绣40多年,代表作有《八仙过海》《千手观音》《清明上河图》《江山如此多娇》等,先后10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工艺品设计、创作大奖,为我市发绣领军人物。”
   发绣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用人的头发作为原料,以钩针作画笔,依据画理精心绣制成各种图案的特种刺绣工艺品。由于发绣色彩柔和,风格独特新颖,清隽高雅,耐腐防蚀,利于收藏,名声很响。当一名发绣工并不难,掌握相关针法,眼力好,心细一点,有耐心一点,就能绣出作品来,但要成为一名发绣大师,并且经常获奖,那就特别难了。因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超乎寻常的毅力,更要有灵性,有创造力。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想不到,原来徐奶奶是一个牛人呀。
   晚上,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敲开了徐奶奶家的門,我要对徐奶奶这个“牛人”做一个“专访”。走进徐奶奶家,只见她家客厅里挂着好几排徐奶奶的获奖证书,还有不少发绣作品的照片。餐桌上,铺着不少资料,原来徐奶奶正在备课,她每天要去给年轻的绣工上课。怪不她每天都非常繁忙。听着徐奶奶介绍她从事发绣工作的艰辛经历,不仅为徐奶奶的刻苦钻研精神所深深折服。看来,徐奶奶的“牛”,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
   我也要向徐奶奶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将来成为一位“牛人”。
  
   点评: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徐奶奶平凡的相貌,以及她令人觉得奇怪的忙碌,让读者觉得这个老人也就是一位寻常老太太而已。随后笔锋一转,写参观展览时偶然发现了徐奶奶的简介,突出了她的“牛”;最后通过采访徐奶奶,有感而发,升华主旨。全文构思巧妙,主旨鲜明,浑然一起。   古代诗歌中的“牛”
  吴云云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劳的象征,是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是无私奉献的楷模。主人饲养了它,它就毫无保留地为主人耕田犁地,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面对如此厚道的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诵牛,为牛的精神品质点赞。
   宋代诗人李纲写过一首题目为《病牛》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一头牛,由少到壮,再到老,耕耘了无数田地,帮助主人收获了无数粮食,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直至筋疲力尽,疾病缠身,没有了气力,但却没有人来怜惜它的劳苦功高。不过,牛并没有怨天尤人,消极沉沦,它仍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辞劳作,心甘情愿地去为人们的温饱继续出力出汗,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呀!当读到“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一句时,我眼中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牛实在是太无私、太伟大了。这样的牛,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耕牛》诗,同样抒发了对牛的赞颂之情和怜悯之心。作者写道:“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牛的劳动任务太重了,披星戴月归,日出又耕田,整日劳作不休,根本就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它把自己的全部力气都花在耕作上,却经常吃不饱肚子。面对这样的耕牛,你能不心生同情?你能不为老牛的忍辱负重而慨叹?而从牛的这种困境中,可知牛的主人同样生活艰辛,很显然,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当然,在古代诗歌中,“牛”有时候也会以非常轻松活泼的形象登场。北宋诗人孔平仲在《禾熟》一首诗中写道:“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阵阵西风拂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潺潺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此刻正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乡村图画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老牛的感恩,也抒发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老牛那样,如释重负,舒适生活的理想。
   还有明代诗人高适的《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细细品读,充满童趣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牧牛的喜悦之情感染人心。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诗意牧牛图。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写牛的诗还有许多许多,但不管诗人怎样去写牛,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笔下的牛總是勤劳的,总是在尽力付出。牛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牛的品质,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吧!
  
   点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述牛的精神品质,点出“诗歌中的牛”这一话题;然后精选几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突出牛的勤奋与奉献,以及它活泼有趣的另一面;最后总结,发出倡议。文中精妙的引用,独到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
其他文献
【开栏语】   作文中让描写的人物“看得见”,要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人、事、景、物刻画的有声有色,具体可感,跃然纸上。让人物神情变化与环境渲染相映衬,提高人物的辨识度,使得情节有起伏波折,有画面立体感。这样笔下的人、事、景、物便可以从纸上走出来,在读者面前“立”起来了。      【真题示例】   (2020年安徽卷中考作文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摘 要:帕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巨匠和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著称,他的作品犹如一股股清澈明净的泉水,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以独特的抒情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深深体味出生活的诗意。这是因为他一直怀有一颗真诚、纯洁、简单、自由的童心,并用它去观察、映照这个世界。而本文正是借用童心思维来探讨帕乌斯托夫斯基那充满诗意美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帕乌斯托夫斯基 童心 文学创作  康士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所谓“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最突出、最精彩的片断提到文前叙述,然后再按事情原来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既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曲折文章情节、引入入胜,增强情节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是初中生要掌握的叙述方式之一。  如何运用倒叙手法来构思作文呢?  1.可以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叙述描写,比如写作《微笑的味道》、《让路》、《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摘 要:龚柴(?—1914),号古愚、虚白主人,因法文名为Simon Kiong,故有“龚西满”之称,其又为上海董家渡天主堂司铎,人称“龚司铎”。龚柴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为打开国人视野、发展地理学科贡献良多,曾有人将他列为中国地理学家与外国地理家之首。考证龚柴的生平及其地理学著述,积极评价其对近代中国地理学所做的贡献,意义颇丰。  关键词:龚柴 地理家 地理学  王锡祺(1855—1913
摘 要:《红楼梦》以写实的笔触再现了没落的封建贵族阶层中阴盛阳衰的气象。作者在勾勒刻画众多人物时,不乏对妒妇形象缜密的建构与透析。本文试图对王夫人、王熙凤以及夏金桂三位妒妇形象进行解构,以探寻其“妒”的本性背后暗含的时代感伤。  关键词:《红楼梦》 妒妇形象 命运哀曲 时代感伤  可以说,《红楼梦》这部凝结了浓厚的没落封建主义色彩及个人生活经历感伤的血泪史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它本身塑造出一系
大多数猫咪饲主,除了让猫咪吃饱睡足外,对它们的行为和生理,又了解多少呢?且进入“喵星人”世界,揭开它们行为和生理的神秘面纱吧!   猫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性情孤僻、神秘,且喜欢独来独往……由于不是群居动物,它不像狗那样有“群主”或“领袖”的观念,也不会将饲主当成主人,当家中有人喊它时,它绝不会像狗那样随喊随到,如果偶尔它回应了,那只是当下心情高兴,顺便配合一下而已。   面对饲主猫狗大不
摘 要:任先青先生于《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两千余首,已出版诗集五部,荣获“齐鲁文学奖”等多项奖励。他以执着的创作精神、开阔的视野为读者奉献了一个诗意葱茏的艺术世界。品读任先青的诗歌,令读者深深感受到了求真向善寻美的精神力量,聆听到了他坚强、执着、高洁灵魂的有力回声。  关键词:诗歌 真善美 灵魂  任先青先生是一位多年执着耕耘、硕果累累的诗人,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
摘 要: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豪放大气,足令百代以下热血沸腾。彭元逊《满江红·牡丹》委婉含蓄,风格清丽。《满江红》(愁满关山)则内敛深沉,余韵悠长。从这一斑,可以窥见此词牌于声韵、表现力方面强大的兼容性,无论仄韵还是平韵,都能极大发挥出词人的创作潜力。  关键词:《满江红》 岳飞 平韵 仄韵  《满江红》,词牌名,声韵工稳却又富于变化,向为文人雅士所喜。此词牌格多,大体则可分仄韵、平韵两类,后
【摘 要】语文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极为关键的基础学科,学生对语文的掌握情况,以及其应用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有着突出的意义。在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高中语文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本篇文章着力于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背景,结合实际教育中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对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工作做出了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
摘 要:蒋捷是宋元之际著名词人,身处国破家亡的悲剧时代,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他却毅然选择隐居不仕。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其词作解读分析,探究了词人隐居时期的复杂心态,有对民族气节的坚守,有淡化家国之痛的随缘自适,也有隐居之余内心深处郁结的悲苦情怀。  关键词:隐居 坚守 自适 悲苦  隐居是中国传统文人无法实现理想时的一种选择,纵情山水田园,以求得精神的超脱。宋末元初易代之际的词人蒋捷,在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