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教育家蔡澄清老师的精神风采r——徐赟《蔡澄清口述:点拨教学法的前世今生》述评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A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xsg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澄清口述:点拨教学法的前世今生》以当代师表蔡澄清老师的生平为时序,逐步展开其教学历程与丰硕成果,全面讲述了“点拨教学法的前世今生”,不仅再现了蔡澄清老师参与波澜壮阔的语文教改的丰富人生,还能得以一窥其活跃于当代中国语文界的多重形象,领略其精神风采,弘扬师道,意义深远.
其他文献
《论国文程度低落问题》和《关于中学生与文艺》是《吕叔湘全集》未收的两篇佚文。前者是目前所知吕叔湘专谈语文教育的首篇文章,参与了当时有关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问题的论争;后者体现了吕叔湘对于文艺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地位的看法。吕叔湘后来关于语文教育的许多观点,其时都已在两文中出现端绪。
语文教材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要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凸显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文章基于编者的视角,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人
“主补”式阅读思维是长期教学实践的成果。它滥觞于“补充”式阅读思维;丰富于大量的教学细节,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中得到印证并受其滋养;结束于补充的对象——阅读的“主”的层面——的确认。“主”的层面的把握,有助于阅读方向的准确;“补”的层面的把握,有助于阅读的全面和深刻。
辩课是授课和听课教师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或重难点进行质疑和辩论,它克服了传统说课、评课的单一性、程序性和预设性,是语文教师校本研修的一种有效途径。洞悉辩课对提高教研活动的实践价值,明确辩课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内容的深化,构建辩课的实施环节和路径,对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斌(以下简称“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长期以来被高考考点、题型、答题术语所压制,古诗词教学课堂成了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备考的训练场,完全消解了古代诗词的美感。为了突破这种困境,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在参与青年教师的备课时,常常推崇“品读”法,以期引导学生准确领悟诗词意蕴,细腻体味诗人情感,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百合花》.作者在《百合花》中,从物象价值、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用墨笔力等角度进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在对比中景仰小通讯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伟大,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有关“雨”意象的佳作。诗人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倾注于“雨”这一意象,借“雨”表述个人情思。本文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雨”意
任务群教学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犹如一股和煦而劲猛的春风,推动着语文课堂新生态的形成。在真实任务情境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这些效果有很多是由“笑果”来体现的。但是不得不说,有些“笑果”是不合时宜的。下面以一位教师的《涉江采芙蓉》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注定孤独无处凭依的灵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位置摆在那里,不高;声音发了出来,不响。一切都因教室太嘈杂,太无序,充斥着
期刊
王勃是初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为“初唐四杰”之首。《采莲赋》与《采莲曲》皆是王勃于官场失意时途经江南所作,其不仅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也对“采莲文学”的承上启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