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的课堂分析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学生智能特长有所不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笔者从多元起点激发兴趣、运用类比和隐喻、核心概念的多元表征三个方面进行课堂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课堂分析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即把人的智能分为7个方面(现已增加到9个方面),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这一理论向传统的智商概念和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提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还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提出学校智力研究的质量指标是为理解为教。教育的最大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贯彻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使学生做到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多元起点,激发兴趣
  多元智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个起点,包括叙述起点、数量起点、逻辑起点、存在/根基起点、美学起点、亲身实践起点、人际起点。通过7种不同的起点,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1.1 叙述起点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吸引注意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生动而富于戏剧性的描述,故事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吸引力,因此,叙述的起点是最基本也是最好用的起点。语言是最主要的叙述方式,当然,叙述也可以借助滑稽剧、摄影等,这样就涉及很多智能。如在学习减数分裂之前,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叙述:667年,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人和动物的精液,看到了带着长尾巴的蝌蚪形的精子,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寄生虫。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确定精子是动物自身产生的,而且是一个细胞。1875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德维希在显微镜下观察海胆的受精过程(海胆是体外受精,容易观察)。他发现:许多精子游向卵细胞,但卵细胞只接受一个精子进入,而且只是精子的头部。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以马蛔虫为材料,发现其精子和卵细胞各自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受精卵又恢复了两对染色体(马蛔虫2N=4)。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确认,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1.2 数量起点
  有些学生喜欢处理数与数量的关系,因此数的起点对他们就很有吸引力。在已经学习精子形成的基础上将要学习卵细胞的形成前,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形成一个受精卵。若要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多少个精原细胞和多少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学生很快算出要25个精原细胞,也理所当然地认为需要25个卵原细胞。当告知学生需要100个卵原细胞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这样进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时,学生会特别关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从而理解卵原细胞与卵细胞之间的数量关系。
  1.3 逻辑起点
  教师从逻辑入手,进行三段论推理,让学生推出矛盾的结论,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减数分裂之前,笔者带着学生先回顾有丝分裂的知识,最后进行逻辑推理:如果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形成精子和卵细胞,那么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将有46条染色体,受精卵中就该有92条染色体,这是超人而不是正常的人了。问题出在哪里?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没有问题,要想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为46条,那么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就必需是23条,也就是精子和卵细胞不能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形成,那是如何形成的呢?
  1.4 存在/根基起点
  有不少学生更持久的兴趣是探讨关于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如人生的意义、死亡的必然、爱恨的激情……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告诉人们:一个个体的产生离不开父母双亲提供的遗传物质(分别位于精子和卵细胞中),精卵的结合就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再通过后来母亲的孕育和双亲的培养,才形成现在的自己。如果仅仅是经历生命的历程,那么人与其它任何动物都没有了区别,怎样活着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教师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进行人生规划。
  1.5 美学起点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美,希望接触、拥有、创造美的东西。教师通过播放精卵受精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精子结构的简洁美、运动的协调美、众多精子争着与卵细胞结合的竞争美、卵细胞只接受一个精子进入的结构美等。
  1.6 人际起点
  人际起点强调与同伴合作,在讨论、争辩、冲突、承担不同角色中唤起兴趣。在讲述精子形成过程之前,笔者给学生提供这些信息:精子的形成过程包括一次DNA复制和两次连续的分裂,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子;体细胞中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的、一条来自母方的、形态大小相似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而精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精子形成的大概过程。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中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① 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使复制过的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分开分别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再进行第二次分裂,第二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先配对再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 先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减少一半,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将复制过的单体分开,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接下来再让持这两种观点的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解释自己的观点。激烈的争辩之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究竟哪一种观点对,且能否找到相应的理由。这样展开教学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大概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数理和逻辑智能。   1.7 实践起点
  利用有形的材料特别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减数分裂过程难度太大,时间也不许可,但观察一下减数分裂的装片完全可以实现。在完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教学以后,笔者组织学生观察蝗虫减数分裂的永久装片,让学生识别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多元起点并不仅仅指课题引入的起点,还指知识的、兴趣的起点。起点可以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也可以在文中某一小知识点之前或之后,还可以在一节的最后。只要是能高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起点都可加以应用。
  2 运用类比和隐喻,深化理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了。运用类比和隐喻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类比和隐喻的实质在于通过引用经验领域中更熟悉、更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陌生的内容。事理类比是最常见的类比推理之一,通过师生对话,从学生的原生态经验出发进行类比。如在学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可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一段“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每年七月初七都见不到喜鹊,原来这天全天下的喜鹊都飞上了天,在银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牛郎织女终于又在鹊桥上相会了,他们相拥在一起,诉说思念之情,互换定情之物。但最终又一次在王母娘娘的淫威之下天各一方。接着话锋一转进行类比说理: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互换信物、天各一方分别代表什么?最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联会、互换与分离。再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可以用扑克牌进行类比,如用红桃A和黑桃A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红桃2和黑桃2代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次类推,通过比较红桃A和黑桃A的异同,得出形态大小相似和来源不同的特点,还可进一步演示联会与分离等过程。在讲述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通过和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类比,很容易使学生掌握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以及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在讲述受精作用时,对于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进行了这样类比:如果把卵细胞比作是咱们的一间教室,那么精子头部的大小就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座位,精子的总长度就相当于前面的这块黑板。卵细胞为什么要比精子大出许多呢,其意义何在?这样从而引出受精卵中的营养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为胚胎的发育(或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结构类比是另一种常见的类比推理方法,教师利用实物模型和图像模型等进行类比,可以凭借其可被直观感知,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建构。如对于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及数目变化通过用磁铁为材料自制的模型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图1所示。
  类比和隐喻可以培养学生的意会能力,帮助学生对复杂微妙事物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类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 提供核心概念的多元表征
  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但是教师还要注意对重要的知识点和核心概念进行强调与整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三方面的应用是:将核心概念以多元方式进行表征,使重要的概念能够整合和迁移。如减数分裂的核心概念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每一期的特点、染色体数和DNA数目的变化等,笔者通过表格、视频课件、挂图等多种方式加以突破,表格列举见表1(因篇幅有限,只表示了减数第一次分裂;体细胞2N=4;雄性)。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对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探究”学科核心素养与不同水平层次的相应数据。且科学地依据此数据,就探究性教学方式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考。  关键词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教材分析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
摘要 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教学设计为例,依据新课标要求,采用观察比较、模型建构、实验探究、创设认知冲突、自主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33-03  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在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要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切实树立起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专任教师也负有指导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职责。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
摘要:介绍了“目标一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一评价”教学模式在“探究细胞膜的结构”一节中的实践与应用。以“课标一学情一教情”为依据确定学习目标,以“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为主线实施课堂教学,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指向开展教学评价,以“生物学重要概念达成”为目的落实有效教学。  关键词:目标一情境一问题一活动一评价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如何发展学生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苦地通過各种渠道一直在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  半年之后,眼看苏格拉底就要告别人世,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是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现代社会以其开放的结构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并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后现代社会也可称为信息社会、消费社会、数字社会,与现代社会相比,后现代社会更倾向于非理性、虚无主义和相对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从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后现代社会还存在一些弊端和挑战,为此需要构建出后现代社会的基本轮廓。  关键词:后现代 数字时
1 相交线:(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理解对顶角的性质,(2)掌握垂线、垂足的定义以及垂线的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3)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常称为“三线八角”。
河南平顶山市第41中学七(1)班刘迪同学来信问: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我想问的是: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
摘要 运用资料分析,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体会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细胞膜 角色扮演 实验探究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教材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以及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
人人都不喜欢“悲剧”,可是若能正确看待“悲剧”,说不准会有更多的收获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