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方式的思考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wwvf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探究”学科核心素养与不同水平层次的相应数据。且科学地依据此数据,就探究性教学方式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考。
  关键词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教材分析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NRC指出,科学探究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书籍、设计观察方案、根据实验证据修正已有信息、使用工具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与他人交流等。科学探究被普遍认为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参与科学实践、理解科学本质,成为独立思考者和学习者都有重要作用。
  1生物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内容统计及分析
  教材中编入了一定量的体现“科学探究”素材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以人教社2019年出版的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体现“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方面的素材进行全面梳理、深度挖掘(表1、表2)。
  2结果分析
  从表1数据可解读出:《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科学研究”核心素养类别均有所体现,共出现了44个频度;主要侧重在制定方案能力(13,29.54%)和表达交流能力(14,31.81%),两者占比超6成。不同素养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用心,五大能力都是科学探究素养的很好表现。尤其制定方案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是学生未来奠定发展基础必须具备的素养。
  从表2进一步分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要求的“科学探究”水平共有4个层次,该本教材中,水平(15,11.62%),水平2(21,48.83%),水平3(12,27.90%),水平4(5,11.62%),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要求。4个水平呈正态分布状,最容易的水平1和最高要求的水平4占比科学,中间程度要求的水平2和水平3占比超7成以上。这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与科学选拨性。
  3教学方式的思考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在高中阶段的学科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更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实践的重要部分,科学探究的教学也不是既定的步骤,应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对实验等问题制定方案,善于获取数据且去表达交流。建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利用教材中的素材,细化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改进思考如下。
  (1)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探究素养。教师要创设探究环境,包括创设开放的选题环境。多样的选材环境和可在探究活动中检验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的环境。例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节课涉及多个经典实验,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很好课例。为此,笔者将之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跨越300多年的三个階段,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阶段,自由选题,如过去阶段的亚里士多德实验、范海尔蒙特实验、普利斯特利实验。学生可以自由选材,自由设计可行方案,自由探讨方案可行性,自由评价方案结果结论。教师在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中,慢慢渗透科学探究的精神本质。
  (2)组织以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组织以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参与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小组或角色扮演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关于光合作用历程中的梅耶和英格豪斯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可采取角色扮演方式,既提高课堂参与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分工与交流表达能力。萨克斯实验则以科学家小组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行提出相应问题:暗处理过程是否可省略?为什么?本实验可改进的地方是哪里?实验结论是什么?如此,可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主动合作,推进探究方案或工程实践实施。
  (3)加强探究式教学。
  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学生习得生物学重要概念、形成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等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加强科学探究式教学,教材中的思考讨论、探究实践和问题探讨栏目,教师都可以充分去利用,去精心设计并且科学组织相应教学活动,进行有趣的探究式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独立研究的良好习惯,为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基础。
  生物学科探究式教学方式可分为完全探究、部分探究、指导型探究、开放式探究。例如,“影响酶活性条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课例可以进行完全探究或部分探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可进行指导型探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进行开放型探究。不过,目前因受到观念、课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选择部分探究和指导型探究较多,也有的通过演示实验、调查、科学史、研究文献、研究小报告等形式进行简单的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杨铭刘恩山.生物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探究[J].生物学通报,2017,(9):11-14.
  [3]李佳莹.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酶的特性”为例谈科学探究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9,(3):75-76.
  [4]邓过房.生物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7,(3):3-5.
  [5]田树青王新.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8,(3):26-29.
  [6]王晶莹.中美理科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其他文献
规律是指事物在运动或变化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探索并利用它,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有一些有理数问题,需要我们探索规律,现举例介绍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整式的加减在中考中主要以考查整式有关概念及整式加减运算两种主要形式出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图1中三角形的个数是(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百分比问题,其实,只要弄清楚百分比所表示的含义,相应地列出方程组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下面就一些常见的百分比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
据有关资料介绍,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编拟过一道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数学测试题,以考查被测对象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虽然他编拟该题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但却难住了许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甚至是初中生,按照测试结果来看,这道题并不简单,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做一做看。
1.图1中共有——个三角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设计思想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觉认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巩固运用几个步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此,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采取更好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处以激素调节为例,提供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整合方案(图1),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生命观念。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2 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理
教材中在讲“三线八角”时,给出了三种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我们在解题时要能够灵活地选用,思考角度不同,选用的方法也不同,下面举例说明这三种方法的运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
《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Life》)作为美国高中主流科学教材之一首版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青睐。201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生物:生命的动力》(第二版),新版虽然基本保留了第一版各单元名称,但全书行文风格与具体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于第一版。  实验是生物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实验为抓手开展探究活动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下面以此书的实验板块
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个方面。具体在生物学科方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组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