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学生写作空洞笼统的问题,以经典课文为例,从“放慢镜头”、“放情讴歌”、“放大事物”、 “放开想象”和“放手修辞”五个方面,探讨这些课文中精彩的细节,论述怎样把细节写具体写生动的问题,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细节 过程 细微 感情 想象 修辞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76-02
“内容空洞”、“像流水账”、“千篇一律”、“模糊不清”、“干瘪枯燥”、“没有情趣”之类,是我们批阅学生作文时经常发出的慨叹。为什么会这样?本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什么在学生笔下却变得毫无生气?
探讨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作文本身而言,许多学生习作之所以显得单薄空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具体生动的细节。而经典作品中都有许多传神的细节可圈可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窃书不能算偷”引起一阵阵哄笑,使他成为酸腐读书人的典型;警官奥楚蔑洛夫借穿脱大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虚弱,令人捧腹。读过长篇巨著,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也往往是其中的精彩细节。《儒林外史》中气息微弱的严监生因为见点着两根灯草心疼灯油而迟迟不肯闭眼,他的吝啬由此可见一斑;读过《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谁能忘记诸葛亮身处空城却让士兵大开城门、悠闲洒水扫街的情节,谁能忘记他面对强敌端坐城门楼上焚香抚琴的笑容呢!正是逼真的细节骗过了司马懿,也凸显出诸葛亮的过人胆识;读了《红楼梦》,谁能忘记黛玉荷锄葬花的憔悴面容,谁能忘记那“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楚歌声呢!正是黛玉的凄美形象和《葬花词》的哀婉词句使这位病弱而又孤傲的女子格外动人……无数的写作实践证明,细节打造精品。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充分强调这一点。
那么怎样炼出精彩细节呢?我认为可以以课文为例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一、放慢镜头,写出过程。
在电影艺术中,为了突出某一特定情节,导演往往会采用慢镜头的方式去展现片段,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创作中也经常借鉴这一手法,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用了近400字,细致展现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全过程。鲁达这三拳,骂了什么,打在哪里,出现了什么结果,郑屠有什么感觉,如此这般一一铺排开来,写得紧张激烈有声有色,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于是跃然纸上了。我们的学生如果也这样去写细节,就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写出精彩的故事。
二、放情讴歌,情景交融。
在这方面,《背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古今中外,写父爱的作品多如牛毛,为什么仅仅千余字的《背影》一文却能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呢?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对父亲“背影”的描绘中融入了真挚的感情。特别是望父买橘这一场景,描写得尤为感人至深。作者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在这里,父亲身体的肥胖和动作的吃力,流露出对儿子的至爱。儿子感动落泪而又赶紧拭泪的反应,使这一情景更加真切动人。可以说,正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使父子深情具体化!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有意识地带着感情去写作,那即使是再普通的题材也能写出意韵。
三、放大事物,精雕细琢。
要把细微的事物写清楚,有时就需要细致观察、适当“放大”。在这一点上,许多课文做出了典范。想想《童趣》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精彩描绘,不是靠细节取胜的吗?《核舟记》描绘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的五个人的面貌神态动作、箬篷、八扇窗的形态刻字、船楫、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对联、题名、篆文等如此丰富的内容,所有细微之处都神态毕现清晰到位,不正是得益于放大的细节吗?如果我们能够启发学生用“放大镜”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那他们可能也会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找到许多“物外之趣”呢。
四、放开想象,描绘情景。
《口技》中描摹一次口技表演,画面、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特别是失火救火一节更是刻画得形神兼备,写“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让人如临其境信以为真,这些都离不开作者丰富传神的想象。在作文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那样他们的文章也会变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五、放手修辞,妙笔生花。
在作文中,为了增加文章的文采,我们离不开修辞,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可以为文章增添许多色彩。想想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春》,如果我们把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都去掉,那么文章就不仅不能称之为美文,而且都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了。所以,在写景文章中,应大力提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细腻地描绘景物,这样不仅能够刻画事物的形态,反映景物的特征,也可以使文章变得色彩斑斓。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打造精品。让我们引导学生在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描绘景象时,注重运用以上方法,把细节写鲜活,那样他们笔下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关键词】细节 过程 细微 感情 想象 修辞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76-02
“内容空洞”、“像流水账”、“千篇一律”、“模糊不清”、“干瘪枯燥”、“没有情趣”之类,是我们批阅学生作文时经常发出的慨叹。为什么会这样?本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什么在学生笔下却变得毫无生气?
探讨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作文本身而言,许多学生习作之所以显得单薄空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具体生动的细节。而经典作品中都有许多传神的细节可圈可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窃书不能算偷”引起一阵阵哄笑,使他成为酸腐读书人的典型;警官奥楚蔑洛夫借穿脱大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虚弱,令人捧腹。读过长篇巨著,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也往往是其中的精彩细节。《儒林外史》中气息微弱的严监生因为见点着两根灯草心疼灯油而迟迟不肯闭眼,他的吝啬由此可见一斑;读过《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谁能忘记诸葛亮身处空城却让士兵大开城门、悠闲洒水扫街的情节,谁能忘记他面对强敌端坐城门楼上焚香抚琴的笑容呢!正是逼真的细节骗过了司马懿,也凸显出诸葛亮的过人胆识;读了《红楼梦》,谁能忘记黛玉荷锄葬花的憔悴面容,谁能忘记那“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楚歌声呢!正是黛玉的凄美形象和《葬花词》的哀婉词句使这位病弱而又孤傲的女子格外动人……无数的写作实践证明,细节打造精品。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充分强调这一点。
那么怎样炼出精彩细节呢?我认为可以以课文为例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一、放慢镜头,写出过程。
在电影艺术中,为了突出某一特定情节,导演往往会采用慢镜头的方式去展现片段,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创作中也经常借鉴这一手法,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用了近400字,细致展现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全过程。鲁达这三拳,骂了什么,打在哪里,出现了什么结果,郑屠有什么感觉,如此这般一一铺排开来,写得紧张激烈有声有色,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于是跃然纸上了。我们的学生如果也这样去写细节,就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写出精彩的故事。
二、放情讴歌,情景交融。
在这方面,《背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古今中外,写父爱的作品多如牛毛,为什么仅仅千余字的《背影》一文却能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呢?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对父亲“背影”的描绘中融入了真挚的感情。特别是望父买橘这一场景,描写得尤为感人至深。作者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在这里,父亲身体的肥胖和动作的吃力,流露出对儿子的至爱。儿子感动落泪而又赶紧拭泪的反应,使这一情景更加真切动人。可以说,正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使父子深情具体化!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有意识地带着感情去写作,那即使是再普通的题材也能写出意韵。
三、放大事物,精雕细琢。
要把细微的事物写清楚,有时就需要细致观察、适当“放大”。在这一点上,许多课文做出了典范。想想《童趣》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精彩描绘,不是靠细节取胜的吗?《核舟记》描绘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的五个人的面貌神态动作、箬篷、八扇窗的形态刻字、船楫、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对联、题名、篆文等如此丰富的内容,所有细微之处都神态毕现清晰到位,不正是得益于放大的细节吗?如果我们能够启发学生用“放大镜”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那他们可能也会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找到许多“物外之趣”呢。
四、放开想象,描绘情景。
《口技》中描摹一次口技表演,画面、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特别是失火救火一节更是刻画得形神兼备,写“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让人如临其境信以为真,这些都离不开作者丰富传神的想象。在作文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那样他们的文章也会变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五、放手修辞,妙笔生花。
在作文中,为了增加文章的文采,我们离不开修辞,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可以为文章增添许多色彩。想想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春》,如果我们把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都去掉,那么文章就不仅不能称之为美文,而且都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了。所以,在写景文章中,应大力提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细腻地描绘景物,这样不仅能够刻画事物的形态,反映景物的特征,也可以使文章变得色彩斑斓。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打造精品。让我们引导学生在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描绘景象时,注重运用以上方法,把细节写鲜活,那样他们笔下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