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危机感比较强,觉得不能老做一些重复的、没有挑战性的事情,否则人就会退化。
叶蓉特别喜欢看每周播出的《财富人生》,她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然后就想,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叶蓉是这个知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从7年前节目诞生之初,她便以创业般的激情和责任感投身其中,至今仍然充满激情。
一
8月末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四季酒店的一楼咖啡厅谈起《财富人生》,以及她对这个节目的感悟和思考。她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女性,健谈,有想法,言谈举止中透出一股知性的美。
《财富人生》播出至今,专访了海内外400多位重量级嘉宾,制作了340多期节目,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微微一笑,说:“在和振华港机的管总(管彤贤)交谈时,受到了启发。他说,只有创新才能生存的话我们听得太多了,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市场的存在。后来我就想,只要把准了观众的脉动,他们想看什么,我就呈现给他们什么,回过头来我就创新了。”
《财富人生》风雨8年,每年都会有一些特别策划,希望做些在节目编年史上能留下记忆的亮点。2007年发起“财富人生西部慈善行”,深入西部农村一线考察当地教育情况。去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做了《风云激荡三十年》系列策划。今年是建国60周年,节目组在一起探讨,用怎样的方式记录共和国的发展史才更具纪念性,更能体现年代感。
一直参与节目策划的叶蓉当时就提议,可不可以以十年作为一个单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每个年代选择两三位有代表性的嘉宾,听他们讲自己经历的那些时代的故事。
没想到,节目一播出,便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反响非常热烈。
有一天,叶蓉刚做完直播,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摄影师跑过来激动地说:“我看了你们‘50年代’的策划。”叶蓉说,他是50年代生人,对节目特别有共鸣,很激动,“说实话,我很少看到这位老先生这么激动。他说,‘那些嘉宾讲的都是心里话,都是我们经历过的。’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你能感觉到,那个时代在他身上的烙印有多深。”
谈起那样的时代,作为70年代生人的叶蓉又何尝不激动、不感动呢?十几年前,当她第一次站在上海外滩的海关大楼上,看到浦东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时,当时就意识到,上海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许多奇迹将在这里发生。
二
她创造的奇迹,也在几年后发生了。
200i年,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营经济迅速崛起,证券市场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也是越来越火热。当时的上海财经频道总监高韵斐找到叶蓉,希望她在主播新闻之余再主持一个财经人物的访谈节目。叶蓉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行吗?”
高韵斐很了解她;“你想想,一年可以和52个成功人士聊天,能看到他们成功的足迹,这会逼着你去学很多东西。”
这一点打动了叶蓉。“我的危机感比较强,觉得不能老做一些重复的、没有挑战性的事情,这样人就会退化。”
当时,她已是台里出色的主播,在播音领域拿了很多奖。但主播和主持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好的主持人不一定能播音,好的主播也不一定能主持,因为主持人这个角色,容纳了很多个性化的、思考性的东西,“所以当时压力很大”。
后來,她慢慢发现,有些东西可以用技巧去弥补,但只有那些个人独有的解读角度,才是有生命力的、吸引人的。其实两三个人一坐下来就已经开始有交流了,有些人抗逆性很强,有些人很容易就能打开话匣子。这个时候,主持人的姿态、发问角度、是否该打断、是否该追问、是否该紧逼、是否该退一步,这些都是技巧,都是学问。
叶蓉说,她有一个功夫是不会忽略的,就是在做节目前大量阅读嘉宾材料。“很多内容涉及新兴领域,专业性很强,我会和我的团队一起学习。我还是像以前做主播一样,不了解的东西一定不播,一定要弄懂它的含义。”
“在采访嘉宾之前,要花多长时间去了解这个人?”我问她。
“短的话一个星期,长的话可能半个月,甚至两个月。在嘉宾进棚之前,我们要读遍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他的背景资料。因为很多时候是第一次访问,嘉宾的很多情绪都是在一瞬间被激发出来的,火花也是在那一刻呈现,这就是魅力所在。访过的再访一遍,对我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
“一般会聊些什么话题呢?”
“嘉宾刚到上海,可以先说气候。看的电影、个人背景、朋友、家人等等,都可以聊。
我要学会倾听,听懂画外音。我不希望昕到不实在的、很外交的东西,我会无数次地挑战嘉宾的表达底线,我要他的真情实感。该打断的就打断,但需要展现的就让他继续展现。我会琢磨如何掌握这个火候,慢慢领会,慢慢总结。审片的时候我也会去看,有些东西没有被保留下来我会觉得很可惜。整个团队在逐渐磨合,大家知道如何去弥补。”
叶蓉在《财富人生》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当年的中国首富刘永行。他奠定了《财富人生》的“基因”。
“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什行?”我问她。
“有一个同事知道我要采访中国首富,就说,你给我看看,首富都穿什么。这就是我的第一个问题。他回答说:400元11件的衣服,大卖场买的。上次《福布斯》给我拍封面,我穿的是另一件,黄色的。这就是他的消费观,是他对自己生活品质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尽管第一个问题角度很小,但这是大家想听的、关心的。”
叶蓉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财富人生》没有格式化,每个人都不一样,所有的展现手段是为了展现嘉宾而存在的。“我可以设计很多手段,只要能更立体地展现嘉宾。当你发现一件事情的乐趣时,你的创造性才会进发。”
2003年初夏,她采访了台湾元祖食品董事长张秀琬。张秀琬自己在大陆工作,两个孩子跟先生住在台湾。她说自己最小的“孩子”,就是上海的元祖食品。每个周末她都要往返两地,企业要照顾,孩子要照顾,元祖是她的“小孩子”,更需要照顾,张女士希望事业家庭两头兼顾,做到最好,但是最终,先生还是和她离婚了。
叶蓉听着特别心酸,说了句:“如果我是你的家人,我会很心疼你。”话音刚落,张秀琬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一个40多岁的女性在两岸飞来飞去,’要照顾家里,又要成就一番事业。她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她想去赚钱。她告诉我,许多话之前并不想讲,但讲出来之后舒服多了。我觉得这些东西很真实,是我想要的。”
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下,叶蓉策划了很多主题,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但是同时,她也很担心节目会让人“审美疲劳”,于是在形式上,在节目的内涵和外延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
有一次,她把上海的明星出租司机臧勤请到节目里,同时请了一些人跟他对话。“很多出租车司机说他一个月赚七八千不可能,是瞎掰,有的甚至说他是出租
叶蓉特别喜欢看每周播出的《财富人生》,她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然后就想,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叶蓉是这个知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从7年前节目诞生之初,她便以创业般的激情和责任感投身其中,至今仍然充满激情。
一
8月末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四季酒店的一楼咖啡厅谈起《财富人生》,以及她对这个节目的感悟和思考。她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女性,健谈,有想法,言谈举止中透出一股知性的美。
《财富人生》播出至今,专访了海内外400多位重量级嘉宾,制作了340多期节目,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微微一笑,说:“在和振华港机的管总(管彤贤)交谈时,受到了启发。他说,只有创新才能生存的话我们听得太多了,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市场的存在。后来我就想,只要把准了观众的脉动,他们想看什么,我就呈现给他们什么,回过头来我就创新了。”
《财富人生》风雨8年,每年都会有一些特别策划,希望做些在节目编年史上能留下记忆的亮点。2007年发起“财富人生西部慈善行”,深入西部农村一线考察当地教育情况。去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做了《风云激荡三十年》系列策划。今年是建国60周年,节目组在一起探讨,用怎样的方式记录共和国的发展史才更具纪念性,更能体现年代感。
一直参与节目策划的叶蓉当时就提议,可不可以以十年作为一个单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每个年代选择两三位有代表性的嘉宾,听他们讲自己经历的那些时代的故事。
没想到,节目一播出,便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反响非常热烈。
有一天,叶蓉刚做完直播,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摄影师跑过来激动地说:“我看了你们‘50年代’的策划。”叶蓉说,他是50年代生人,对节目特别有共鸣,很激动,“说实话,我很少看到这位老先生这么激动。他说,‘那些嘉宾讲的都是心里话,都是我们经历过的。’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你能感觉到,那个时代在他身上的烙印有多深。”
谈起那样的时代,作为70年代生人的叶蓉又何尝不激动、不感动呢?十几年前,当她第一次站在上海外滩的海关大楼上,看到浦东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时,当时就意识到,上海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许多奇迹将在这里发生。
二
她创造的奇迹,也在几年后发生了。
200i年,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营经济迅速崛起,证券市场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也是越来越火热。当时的上海财经频道总监高韵斐找到叶蓉,希望她在主播新闻之余再主持一个财经人物的访谈节目。叶蓉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行吗?”
高韵斐很了解她;“你想想,一年可以和52个成功人士聊天,能看到他们成功的足迹,这会逼着你去学很多东西。”
这一点打动了叶蓉。“我的危机感比较强,觉得不能老做一些重复的、没有挑战性的事情,这样人就会退化。”
当时,她已是台里出色的主播,在播音领域拿了很多奖。但主播和主持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好的主持人不一定能播音,好的主播也不一定能主持,因为主持人这个角色,容纳了很多个性化的、思考性的东西,“所以当时压力很大”。
后來,她慢慢发现,有些东西可以用技巧去弥补,但只有那些个人独有的解读角度,才是有生命力的、吸引人的。其实两三个人一坐下来就已经开始有交流了,有些人抗逆性很强,有些人很容易就能打开话匣子。这个时候,主持人的姿态、发问角度、是否该打断、是否该追问、是否该紧逼、是否该退一步,这些都是技巧,都是学问。
叶蓉说,她有一个功夫是不会忽略的,就是在做节目前大量阅读嘉宾材料。“很多内容涉及新兴领域,专业性很强,我会和我的团队一起学习。我还是像以前做主播一样,不了解的东西一定不播,一定要弄懂它的含义。”
“在采访嘉宾之前,要花多长时间去了解这个人?”我问她。
“短的话一个星期,长的话可能半个月,甚至两个月。在嘉宾进棚之前,我们要读遍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他的背景资料。因为很多时候是第一次访问,嘉宾的很多情绪都是在一瞬间被激发出来的,火花也是在那一刻呈现,这就是魅力所在。访过的再访一遍,对我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
“一般会聊些什么话题呢?”
“嘉宾刚到上海,可以先说气候。看的电影、个人背景、朋友、家人等等,都可以聊。
我要学会倾听,听懂画外音。我不希望昕到不实在的、很外交的东西,我会无数次地挑战嘉宾的表达底线,我要他的真情实感。该打断的就打断,但需要展现的就让他继续展现。我会琢磨如何掌握这个火候,慢慢领会,慢慢总结。审片的时候我也会去看,有些东西没有被保留下来我会觉得很可惜。整个团队在逐渐磨合,大家知道如何去弥补。”
叶蓉在《财富人生》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当年的中国首富刘永行。他奠定了《财富人生》的“基因”。
“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什行?”我问她。
“有一个同事知道我要采访中国首富,就说,你给我看看,首富都穿什么。这就是我的第一个问题。他回答说:400元11件的衣服,大卖场买的。上次《福布斯》给我拍封面,我穿的是另一件,黄色的。这就是他的消费观,是他对自己生活品质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尽管第一个问题角度很小,但这是大家想听的、关心的。”
叶蓉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财富人生》没有格式化,每个人都不一样,所有的展现手段是为了展现嘉宾而存在的。“我可以设计很多手段,只要能更立体地展现嘉宾。当你发现一件事情的乐趣时,你的创造性才会进发。”
2003年初夏,她采访了台湾元祖食品董事长张秀琬。张秀琬自己在大陆工作,两个孩子跟先生住在台湾。她说自己最小的“孩子”,就是上海的元祖食品。每个周末她都要往返两地,企业要照顾,孩子要照顾,元祖是她的“小孩子”,更需要照顾,张女士希望事业家庭两头兼顾,做到最好,但是最终,先生还是和她离婚了。
叶蓉听着特别心酸,说了句:“如果我是你的家人,我会很心疼你。”话音刚落,张秀琬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一个40多岁的女性在两岸飞来飞去,’要照顾家里,又要成就一番事业。她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她想去赚钱。她告诉我,许多话之前并不想讲,但讲出来之后舒服多了。我觉得这些东西很真实,是我想要的。”
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下,叶蓉策划了很多主题,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但是同时,她也很担心节目会让人“审美疲劳”,于是在形式上,在节目的内涵和外延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
有一次,她把上海的明星出租司机臧勤请到节目里,同时请了一些人跟他对话。“很多出租车司机说他一个月赚七八千不可能,是瞎掰,有的甚至说他是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