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选文功能精准设计教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s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选文的类型、综合选文功能来教语文,是能否实现教学的精准设计与落实的重要尺度。一旦能做到综合性地运用选文,也就站在了语文课程高度来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能顺利达成。
  【关键词】语文课程;选文功能;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17-02
  【作者简介】陈洁,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143)教研员,高级教师。
  要想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必须提高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综合选文的功能,把握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准设计与落实整个教学过程。以苏教版五下《海伦·凯勒》为例谈几点认识:
  一、探寻选文的“引子”功能,制定教学目标
  从选文的功能看《海伦·凯勒》,该课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或者说是“引子”,那么如何发挥其“引子”的功能?我认为就是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去思考,挖掘课文背后的课程内容,并做出整体的、精准的目标设计。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其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应定为:“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激发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著的兴趣。”相比教参中“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的教学要求,更能体现选文的功能,这既是在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是在引出全书,掌握选文与全书相关联的阅读方法。
  当一篇文章被作为“选文”进入教材之后,自身所承担的使命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和应付考试难免也想面面俱到,结果呢?重点没有落实,难点没有突破,虽然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其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认真教,而是在教之前没有很好地去定位选文的类型,挖掘选文的功能,以至于忽略了“课文”背后所潜藏的课程内容。再如《海伦·凯勒》一文,课文以人物的名字做課题,直接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针对这样的选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应该遵循一般写人类体裁文本的教学规律来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学习巩固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了解并初步掌握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刻画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选文的课程与教学功能,丰富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发挥选文的“样本”作用,落实语言实践
  每篇课文都有各自言语表现方面的特点,但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从“样本”的功能来深挖,我们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内容,并以此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写,就能将语言应用落到实处。
  《海伦·凯勒》一文不仅在择取材料、篇章结构方面颇具典型性,而且在遣词造句、修辞表达方面也很有特色。如何发挥选文作为“样本”的作用,实现语言实践的精准落地?如文中描写海伦如饥似渴学习盲文的情景时,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妥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样的语言实践——把这个句子改写一下:“她不分昼夜,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引发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改好不好?还可以追问“如果把这句话中的‘甘霖’改成‘甘露’行不行呢?”以此通过析词品句的方法凸显出海伦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感受诸如“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等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甚至发现与体会文章中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效果,都是很好的“样本”教学内容,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触类旁通,习得表达的方法,感受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为以后的阅读表达训练提供了可以参照的、鲜活的“样本”。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从而不断地增强语文课程的意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样本”的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事先就约定好的,而是伴随着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技能的提升在逐渐变化,因为,“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王荣生)。
  三、综合选文的“用件”意图,触发学习活动
  如果说,课文《海伦·凯勒》仅仅是“教语文”的一个凭借,一个“用件”,那么,如何用好选文,揣摩出编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文本的意图,开展与该选文相关的一些语文学习活动,这是精准设计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
  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很多教师都抓住“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这一教学要求,牵“不屈不挠”一词而入全篇,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这是本课的重点,但并不是课文背后所承载的所有的课程内容。当教师在用这篇课文来教的时候,还应该综合选文给我们所提供的一些信息,乃至一些问题,如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免会触发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而解决这个问题,课后练习中的“名著便览”则打开了一扇解决问题的窗户,为此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本课所延展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海伦·凯勒自传》《敞开的门》等,组织学生动笔写写读后感“假如我是海伦……”等练习,并在阅读交流中不断“触发”新体验、新发现。而这些都是源于我们对选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和功能的定位。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开始,差异化教学思想在中国已傳承发展两千多年,因其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依旧不断被后人学习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
【关键词】读值;《江苏教育》;专题;独家策划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8-0008-04  2020年3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2019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面向社会正式发布。571种人文社科期刊、316家教学科研机构和172家高校所属机构榜上有名。在“基础教育
从中学的时候起,我就常常被误以为读过许多书,其实我最多不过只能算翻过许多书罢了。我的读书习惯是随便抽出一本书来翻翻,偶尔被某句话或某件事吸引住,就把目光停住看一会儿。交谈、作文时想起了曾经在某本书上读过的某句话、某件事,说出来,也就往往让听者、读者误以为我读过那本书,而其实我对那本书的所有知识可能也就是那句话、那件事。虽说从小就被教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却也几乎不做读书笔记,需要照抄原文的时候
·策划人语·  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面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一心共战疫情,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是生命教育最完美的诠释。  这次抗击疫情也留给我们诸多思考。面对疫情,全国动员,在最短时间里兴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集中全国资源支援武汉,使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得以保护,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现代治理能力。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个年轻人选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送别过往,迎接新生活:  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28天骑行,2200公里,数十次爆胎,无数次在放弃和坚持之间的游移……既非体能达人,也不热爱这项运动的方一,只希望用这种看似“疯狂”的举动,来反思过去,思考未来,测量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实距离:  “这是我在人生境遇转变时最想要做的事,旅行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方式。”   他没赶上毕业典礼,却比大多数人
【摘 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或者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的过程就是人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新常态教育下的学校管理,要通过文化导航,成就儿童,成全教师,要勇于责任担当,造福社会,服务国家。  【关键词】文化导航;全纳教育;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1-0064-03  【作者简介】戴铜,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生活中有时需要我们选择,如果尝试舍弃一些东西,或许会获得意外的美好。    职场的第一个选择    大学我读的是师范专业,几乎没有悬念的,在大四第一学期时我就签约了一家重点中学,算是稳妥地找到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只是,那所学校远在宁波。那时的我很想摆脱多年平淡且按部就班的生活,觉得大学毕业正是该离家闯荡的年纪,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城市流浪,既酷又浪漫。于是,我放弃了优秀毕业生留杭的名额,一个人背井离
·背景提示·  艺术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艺术教育不免让人担忧。“苏南农村艺术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实施,不仅传递着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思想,更是播种了民族未来的希望,那就是讓艺术教育成为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动力。
每年的夏日,总会有一批人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毕业啦!那么不同国度的毕业生会采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中学生活呢?。来看看德国高中生的——    六月底了,又一个学年即将结束。按照传统,十三年级的毕业生在离校前要举办一次Abistreich。这是一个类似毕业典礼却更加轻松有趣的活动,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观摩,我这个交流学生早就迫不及待地想开开眼界了。  一大早,学校就已经大变样了:教学楼的大门上缀满了
因為是13、15合刊,所以数据在15期中,请在15期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