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种田要备耕,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那么,课前学生应预习些什么?如何进行预习?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基于实践层面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预习的内容
对于一篇课文的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必须做以下四件事:一读,认读生字,熟读课文;二查,查重点生字的音、形、义;三写,写笔画较多、易错的生字;四疑,读了课文后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明白预习四件事后,他们才会按部就班,有事可做。否则,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道干什么。为了规范学生预习的行为,我设计了《自学预习本》,里面包含了:我会读、我会查、我会写、我会问、我会用等栏目。如:《嫦娥奔月》一文,学生在预习时就知道查“奔”的读音。嫦娥为什么奔月?带着问题预习,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每篇课文都让学生按照《自学预习本》的格式和要求去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对这些预习的内容烂熟于胸,一提到预习课文,就知道要做这四件事。
二、指导预习的方法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为预习活动建模,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在圈圈、划划、记记中学会预习。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至少要读三遍课文。首先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再读课文,明确文体及结构;三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精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边读边想边动笔,运用圈圈、划划、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记录。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到预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教给学生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概括段意的方法。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与联系旧知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的解释。对于一些复杂的长句子,教给学生使用简缩法来理解句意,即要求学生取掉枝叶保留主干,明确句子的主要内容,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先画出,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或改变句式来加深对句意的理解。在预习课文时,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先逐个归纳自然段合并起来,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步方法。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
三、引发预习的兴趣
(一)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我为学生上分类预习指导课,一类是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如《师恩难忘》,引导学生明白写人记事类文章在预习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问。一类是写景状物为主的课文如《庐山的云雾》, 引导学生明白写景状物类文章在预习时从哪些方面去提问。通过指导,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和角度,就乐于去提出问题。我总是制订明确的,难易适度,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在课前提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二)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我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一枚“金牌”。这样,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习惯随之逐步养成。
四、培养预习的习惯
(一)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它需要逐步的培养。因此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我每天都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我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综上所述,预习是学生学好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只有教师重视课前预习,并给予精心指导。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编辑徐薇)
一、明确预习的内容
对于一篇课文的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必须做以下四件事:一读,认读生字,熟读课文;二查,查重点生字的音、形、义;三写,写笔画较多、易错的生字;四疑,读了课文后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明白预习四件事后,他们才会按部就班,有事可做。否则,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道干什么。为了规范学生预习的行为,我设计了《自学预习本》,里面包含了:我会读、我会查、我会写、我会问、我会用等栏目。如:《嫦娥奔月》一文,学生在预习时就知道查“奔”的读音。嫦娥为什么奔月?带着问题预习,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每篇课文都让学生按照《自学预习本》的格式和要求去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对这些预习的内容烂熟于胸,一提到预习课文,就知道要做这四件事。
二、指导预习的方法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为预习活动建模,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在圈圈、划划、记记中学会预习。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至少要读三遍课文。首先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再读课文,明确文体及结构;三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精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边读边想边动笔,运用圈圈、划划、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记录。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到预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教给学生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概括段意的方法。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与联系旧知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的解释。对于一些复杂的长句子,教给学生使用简缩法来理解句意,即要求学生取掉枝叶保留主干,明确句子的主要内容,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先画出,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或改变句式来加深对句意的理解。在预习课文时,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先逐个归纳自然段合并起来,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步方法。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
三、引发预习的兴趣
(一)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我为学生上分类预习指导课,一类是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如《师恩难忘》,引导学生明白写人记事类文章在预习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问。一类是写景状物为主的课文如《庐山的云雾》, 引导学生明白写景状物类文章在预习时从哪些方面去提问。通过指导,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和角度,就乐于去提出问题。我总是制订明确的,难易适度,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在课前提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二)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我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一枚“金牌”。这样,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习惯随之逐步养成。
四、培养预习的习惯
(一)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它需要逐步的培养。因此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我每天都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我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综上所述,预习是学生学好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只有教师重视课前预习,并给予精心指导。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编辑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