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改革,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围绕“三农”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信社改革创新,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农信社提升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形势;服务;必要性
一、基层农信社服务现状
(一)服务功能不完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但从目前各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现状来看,仍然存在金融产品缺乏特色,业务发展单一,经营范围较窄,金融服务尚未完全贴近中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需求等问题。笔者所在西乡合行,目前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新型贷款,但中间业务仅仅局限于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范围内,电子银行业务,农民贷款难、难贷款现象仍有存在。服务功能的不完善,仍然是目前制约农信社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在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部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仍存在重业务、轻服务的思想,服务人员单纯将服务作为一种工作,没有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使得工作方式机械,缺乏服务主动性,服务态度较差,这也是近年来,客户投诉率有所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信社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理念。
(三)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存在着对服务质量重视不够,工作效率较低,员工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一是员工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够;二是农信社业务服务对象多为农户,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业务办理时间较长;三是网点服务区域划分不合理,业务窗口较少,自助设备布放范围窄,无形中增加了柜面业务办理人员压力。
(四)网点建设和基础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网点布局的不合理和业务需求的不对称现状有所改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相比较其他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农信社网点建设精细化程度不足,网点功能区域划分有待提高,基础性服务设施、条件有待加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信社要提高服务水平,就不断加强精品网点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条件和水平。
二、提升基层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人们对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服务的价值逐渐表现为社会公众对于服务提供者的认知和认可度。对于银行业而言,服务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也是客户在享受银行品牌、产品、设配以及业务办理过程中员工较高的服务素养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更体现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贡献度和赞誉度。
一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服务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金融产品的可复制性也使得金融市场上同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很多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纷纷瞄准了农村和中小微企业这片金融阵地,村镇银行业将逐步登陆到农村金融市场,想要在越加激烈的竞争中牢牢占据农村主力军地位,也成为每一个农信社机构应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随着客户多元化和高标准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过升级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和挖掘农信社的社会品牌和服务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金融产品的可复制性,使得银行业凭借某种金融产品或服务取得客户信任和支持的时代已逐步成为过去式,有研究表明,客户的忠诚度对利润的影响较银行的市场份额显得更加重要。客户的忠诚度来源于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只有个性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为银行带来长久而又稳定的客户。
(一)提高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
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员工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位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形象,提高员工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是农信社未来改革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企业的价值源于员工的创造,员工的工作效率则直接决定了他们创造价值的高低。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客户投诉的处理和协调工作,以精品网点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网点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通过开展岗位大练兵,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引导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坐等靠、以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充分认识到服务就是效益。三是以规范服务为抓手,不断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员工服务技能,广泛不断丰富服务内涵,为客户提供更便利、安全、快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四是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大学习和教育力度,让员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了解,不断强化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员工向心力,打造“家园”文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不断创新,拓宽服务渠道
创新是一个单位在新形势下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信社要想提高竞争优势、巩固农村主力军地位,就必须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笔者认为,银行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选择创新的重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重点应该在与创新符合现代农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小微企业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灵活多变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贷款。一是要解决好农村抵押物少、贷款难的局面,尝试开展商标权、著作权、应收账单、仓单、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等成本低、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二是做好“网点+网络”服务。目前,陕西信合电子银行业务已成功推出,并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好网点的各项服务,更是要全力打造好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三是做好中间业务服务。农信社目前受自身条件限制,中间业务发展仍处於萌芽阶段,后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不足,加大资金运营和结算的投入,大力发展代理中间业务,有重点、有层次的扩大代理业务范围,创造更大收益。
(三)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是打造优质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为特殊服务业的金融业,提升服务质量迫在眉睫。一是以行风政风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抓手,以业务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为契机,推进优质文明服务和服务礼仪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尤其是对管理人员,要着力打造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技术过硬,热爱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做好员工培训,将员工业务素质与薪酬挂钩,制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笔者所在西乡合行,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结对子、一帮一”,“学业务、练技能”机制,在全行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员工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提高,实现了员工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
(四)完善农信社自身建设
2003年以来,我国农信社步入深化改革时期,网点布局和规划有了很大提高,在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各地区的农信社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纷纷组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把握好“服务三农”的重要理念,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建设。要明确“四个面向”的重要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市场为切入点,加快对产权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化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对于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农信社跨越式发展,真正成长为现代化金融机构,就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做好新形势下“服务三农”工作。
参考文献:
[1]邹浩.德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分析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
[2]包玉珍,王关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济,2014(3).
[3]肖四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及省联社走向问题.经济研究考,2008(58).
[4]期刊论文.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探析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8).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形势;服务;必要性
一、基层农信社服务现状
(一)服务功能不完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但从目前各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现状来看,仍然存在金融产品缺乏特色,业务发展单一,经营范围较窄,金融服务尚未完全贴近中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需求等问题。笔者所在西乡合行,目前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新型贷款,但中间业务仅仅局限于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范围内,电子银行业务,农民贷款难、难贷款现象仍有存在。服务功能的不完善,仍然是目前制约农信社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在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部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仍存在重业务、轻服务的思想,服务人员单纯将服务作为一种工作,没有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使得工作方式机械,缺乏服务主动性,服务态度较差,这也是近年来,客户投诉率有所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信社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理念。
(三)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存在着对服务质量重视不够,工作效率较低,员工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一是员工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够;二是农信社业务服务对象多为农户,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业务办理时间较长;三是网点服务区域划分不合理,业务窗口较少,自助设备布放范围窄,无形中增加了柜面业务办理人员压力。
(四)网点建设和基础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网点布局的不合理和业务需求的不对称现状有所改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相比较其他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农信社网点建设精细化程度不足,网点功能区域划分有待提高,基础性服务设施、条件有待加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信社要提高服务水平,就不断加强精品网点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条件和水平。
二、提升基层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人们对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服务的价值逐渐表现为社会公众对于服务提供者的认知和认可度。对于银行业而言,服务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也是客户在享受银行品牌、产品、设配以及业务办理过程中员工较高的服务素养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更体现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贡献度和赞誉度。
一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服务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金融产品的可复制性也使得金融市场上同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很多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纷纷瞄准了农村和中小微企业这片金融阵地,村镇银行业将逐步登陆到农村金融市场,想要在越加激烈的竞争中牢牢占据农村主力军地位,也成为每一个农信社机构应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随着客户多元化和高标准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过升级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和挖掘农信社的社会品牌和服务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金融产品的可复制性,使得银行业凭借某种金融产品或服务取得客户信任和支持的时代已逐步成为过去式,有研究表明,客户的忠诚度对利润的影响较银行的市场份额显得更加重要。客户的忠诚度来源于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只有个性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为银行带来长久而又稳定的客户。
(一)提高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
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员工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位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形象,提高员工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是农信社未来改革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企业的价值源于员工的创造,员工的工作效率则直接决定了他们创造价值的高低。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客户投诉的处理和协调工作,以精品网点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网点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通过开展岗位大练兵,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引导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坐等靠、以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充分认识到服务就是效益。三是以规范服务为抓手,不断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员工服务技能,广泛不断丰富服务内涵,为客户提供更便利、安全、快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四是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大学习和教育力度,让员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了解,不断强化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员工向心力,打造“家园”文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不断创新,拓宽服务渠道
创新是一个单位在新形势下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信社要想提高竞争优势、巩固农村主力军地位,就必须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笔者认为,银行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选择创新的重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重点应该在与创新符合现代农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小微企业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灵活多变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贷款。一是要解决好农村抵押物少、贷款难的局面,尝试开展商标权、著作权、应收账单、仓单、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等成本低、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二是做好“网点+网络”服务。目前,陕西信合电子银行业务已成功推出,并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好网点的各项服务,更是要全力打造好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三是做好中间业务服务。农信社目前受自身条件限制,中间业务发展仍处於萌芽阶段,后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不足,加大资金运营和结算的投入,大力发展代理中间业务,有重点、有层次的扩大代理业务范围,创造更大收益。
(三)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是打造优质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为特殊服务业的金融业,提升服务质量迫在眉睫。一是以行风政风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抓手,以业务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为契机,推进优质文明服务和服务礼仪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尤其是对管理人员,要着力打造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技术过硬,热爱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做好员工培训,将员工业务素质与薪酬挂钩,制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笔者所在西乡合行,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结对子、一帮一”,“学业务、练技能”机制,在全行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员工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提高,实现了员工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
(四)完善农信社自身建设
2003年以来,我国农信社步入深化改革时期,网点布局和规划有了很大提高,在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各地区的农信社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纷纷组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把握好“服务三农”的重要理念,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建设。要明确“四个面向”的重要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市场为切入点,加快对产权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化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对于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农信社跨越式发展,真正成长为现代化金融机构,就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做好新形势下“服务三农”工作。
参考文献:
[1]邹浩.德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分析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
[2]包玉珍,王关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济,2014(3).
[3]肖四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及省联社走向问题.经济研究考,2008(58).
[4]期刊论文.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探析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