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情境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技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境来贯穿;境中激趣;境中提升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53-02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其学习语文培养人格,逐渐提升语文素养呢?下面,就以《山沟里的孩子》一课为例进行情境教学,以关注言语实践,让核心素养教学下的语文课堂更有效。
  一、散与不散,境来贯穿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巴金说,只要不是诗歌,又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曾写出什么人物,更不是专门发议论、讲道理,却又不太粗糙,而且还有一点点的感情,像这样的文章我都叫作散文。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特点是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通过学习语言文字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来认识世界和学会生活,成了核心问题[1]。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指出,我们提出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体现了教育环境中人与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
  因此,语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散文就是美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
  《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散文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文体。所谓实就是山沟里的孩子这类人物,是文章的线索。写山沟里的孩子不是目的,而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扩散到热爱学习的人是虚。虚是铺垫好实的基础上的精神。没有虚,实显得空泛;没有实体做基础,虚显得缥缈。所以教学散文时,要抓住虚实两条线往下进行,有了抓手,感情才能得到升华。教授这篇散文时,笔者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山沟里的孩子遇到的困难进行初步理解。第二课时,抓住“黑”这个文眼,以了解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为明线,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品质为暗线。将明暗两条线贯穿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教学以“发现”文本中个性化的语句章法和“体认”散文中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为重点。
  二、以生为主,境中激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一定是伴有学生大量的学习活动,若能让他们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利用语言文字习得语文技能,那么他们就能从观察到的事物发展、提取和组织信息来理解世界。因此,在讲授《山沟里的孩子》时,教师始终要以情境贯穿课堂始终,从情境中导入,在情境中感悟之后再延伸。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图片到现实的对比体验,能激起学生浓烈的阅读情感。课的伊始,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到一组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真实图片,创境呈象,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用呈象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直观的图片呈现,意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脑海里有深刻的感受,激起其阅读情感,为其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铺垫。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观看图片之后引导其用一句话说说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2]。之后在课末进行课外情境的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走路上学》这本书和观看《走路上学》这部电影,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类似于山沟里的孩子在艰难条件下生活是如何不怕艰难、热爱学习的。
  三、关注言语,境中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有情之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活动之境”,以吸引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中积极参与课堂,走入文本所创造的意象和形式中,投入学习活动中——即用语文的眼光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从而不断地促使学生改变自我的认知,感受独特的新体验。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王荣生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作者在“这一篇”散文中所要传达的独特经验会相互撞击,前者只能是体认后者,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可以也不可能占有后者的经验。
  (一)学生经历从想象到表达的过程,学会在体验中表达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群不怕黑、勇往直前的山沟里的孩子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承上启下抛出问题:“他们不怕从黑夜启程,那行走在黑夜里的这条回家的路上呢? ”紧接着,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山沟里的孩子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此时此刻,学生在狗叫狼嚎的音乐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山沟里的孩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会遇到什么危险并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想象到的画面和感受到的那一份心情走进文本读文字。
  《山沟里的孩子》这一篇散文中的“黑”,以及因“黑”所带来的危险都是为了突出山沟里的孩子热爱学习的可贵品质。这正如“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是融注了艺术家情感、思考的新的表象,是现实生活知识、经验中表象的变异,是富于创造并高于表象的艺术成果”。这一次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刻感受山沟里的孩子上学之路的“起早贪黑”和会面对的困难,对整篇文本情感的体悟起到点睛的作用。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语文(阅读)的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都指向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那面对“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作者更是善于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所以每一篇优美的散文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等都值得教师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一番。   (二)学生经历遣词造句到修辞的品位过程,学会在思考中表达
  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王荣生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这样阐述:“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于‘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在《山沟里的孩子》一课中,教师直接导入课题之后,直击对应句,在语言的品味上,让学生从语句章法入手,重点学习对应句,并引导其联系上下文来读懂句子,启发抓住“黑”来进一步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起早贪黑、翻山越岭[3]。在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重点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选择站在学生的角度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并以“哪些关键字词让你深刻感受到他们上学辛苦、困难重重的”创设问题情境,意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表达,使学生更能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深入体验山沟里孩子上学的不怕辛苦、热爱学习。
  比如,创境呈象之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这组具体描写山沟里的孩子翻山越岭去上学的句子,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学生说了发现之后,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句式上、内容上的特点,词语如何相对应,句式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发现“由……变……了”和“黑”字,教师相机小结,反馈什么样的句子是相对应,紧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其他“相对应”的句子,再通过课件展示讨论句子是否“相对应”。最后回归到文中,让学生明白作者就是多次用了“相对应”的写法,才让课文有了独特的美。学生可在师生配乐共读中,欣赏修辞手法和语言的美。读完之后,还可以落脚到句子主要写了什么?哪个字词让人印象深刻?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教师即可相机小结:“这组对应句,再一次深刻地让我们知道,不管这条上学的山路有多长,这条山路有多难走,花的时间得多长,山沟里的孩子每天就是这样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的。” 第一次引读:“啊!(接着读)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在《山沟里的孩子》这一课中,笔者主要以引导学生与山沟里的孩子一起走上求学之路,意在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因而在教学中,为了巧妙地让学生从“脚步匆匆”一词的理解和感悟中,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苦和乐,感受到他们不怕困难,认知到作者所要赞扬他们的精神。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最能表现山沟里的孩子非常爱学习、非常渴求知识的一个词语并圈出来。质疑激趣,溯源识字“匆”,引出叠词“匆匆”的妙处并举一反三,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匆匆”地做过什么事?紧接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视频直观地感受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的脚步匆匆,进而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学生经历“苦”到“乐”的思考过程,学会用语文的思维读语言
  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王荣生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这样阐述——散文教学的要领可以理解为:体味一篇散文的语言,先要引导学生,帮助其唤醒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来感同身受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要传递的。
  这节课,通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怎样上学和他们的理想来观照自我,把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细腻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带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即做到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细腻、细微处走,从而触发或启迪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的思考,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学着用語文的思维去读语言。
  参考文献:
  [1]王 蕊.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6):55.
  [2]王尚文.“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启示——兼谈语文课程的任务[J].语文建设,2016(2):20-23.
  [3]陈红珍.把握教材编写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青海教育,2018(8):33.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第三方卫生检测行业已成为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就业主渠道。在原有CST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学院、疾控、企业三方合作,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突出五大职业能力的教学平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力与可迁移性,实现了学校与岗位零对接,提高了就业率,为践行专业思政提供了可参考的形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卫生检疫与检疫技术;职业能力教学平台  中
摘 要:中国汉字是民族文化开出的远古花朵,璀璨而艳丽。要想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学生的骨髓里,离不开我们的词语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应增强词语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词语教学的质量,促发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民族文化之花永开不败。  关键词:字理;词语教学;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我们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剖析错误的成因,创设生动的思维情境,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曲折的思维过程,发展深刻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最核心素养——思维素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错误资源;思维素养;简易方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74-0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当今的大多数中学生自视甚高,自尊心极强,抗压能力差。在这样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的产生,让教师苦不堪言。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善于俯下身子,去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联合家校,幫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学生的“同龄人”,做家长们的“一心人”。  关键词:问题学生;班主任工作;学会倾听;家校联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
如果说单篇阅读是“点”上的精彩,主题阅读是“面”上的精妙,整本书阅读则是“立体”的磁场[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了关于 “阅读整本书” 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和“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2]。为了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学会读好整本书的方法、养成读整本书的习
摘 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将新课程、新思想、新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巧妙设计教学任务,“激趣”“导学”,寓教于乐,不断思考、探究和总结,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关键词:激趣;导学;寓教于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0
摘 要: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逐渐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不仅包含着文学方面的审美影响,同时还蕴含着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的哲学意义,进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和品质。文章主要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有效实现展开分析。  关键词:诗意奠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明确了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
摘 要: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文章以湖北省15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高考志愿填报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做好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报考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高考志愿填报;行为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4 文章编号
摘 要:部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观照整册、整个单元,将独立的板块、分散的知识、能力点进行梳理、统整,从而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以落实语文要素,为语文学习服务。  关键词:教材体系;语文要素;古诗二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62-02  部编版教材重视语文要素的凸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此,文章以深化“文化差异”主题意义探究为例,探讨了整合课本前后、网络、试题等同类主题语境的思路与主题语境间关联性、递进性、多样性等原则。  关键词:主题意义探究;同类主题语境;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