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优化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3456ga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来,“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三大法宝让教师们耕耘在三尺讲台上,讲授书本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充分体现创新思维在优化写学中不可忽视的特点。
  关键词: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直觉思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作文教学在接收和输入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师者的我们更应该适应形势,改革那种禁锢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创新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主体的主动性,用新的方法找到新的不同的结论,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而这种心理素质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又竞争激烈的时代所必需的。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一、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上海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以《南郭处士》为例,我曾让学生以“南郭先生后传”为题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这样设计情节:南郭下岗后,奋发图强,抱着竽去夜校苦学本领。拿到结业证书后又寻访名师掌握绝技,然后组建乐团,巡回演出,轰动齐国,成了再就业明星,齐王在表彰大会上授予他齐国“首席竽师”的荣誉称号。
  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二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及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出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我们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局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芭“,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么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的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都是直觉思维的生动例子。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一脸苦脑,何来灵感。我校多年坚持剪报,把报刊上的精美短文剪贴印发给学生,就是一条拓宽学生阅读面的可贵经验,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灵感是人的最佳的创作状态。在灵感状态下,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达到最巧妙的融合。而灵感带有突发性,往往“来无踪,去无影。”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随时地捕捉住生活中突发的灵感。当思想火花闪亮的时候,将它记录整理好并储存起来。这样,当储存的灵感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便是一种新思想、新观点形成的时候。灵感的不断出现储存的过程,便是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教法》主编:钱威、徐越化
  [2]《中国当代教育文集》主编:邢改萍、李守森
其他文献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1 重视教师范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感培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我听过一些特级教师的公开课,的确,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是一个亮点,表现出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读出了独特的感悟程度和角度,甚至同一感受有不同的读法。但我在体验学生朗读的时候,总能听到大师精美的朗读,一词、一句、一段,或是先学生而读,形成浓厚的情感氛围;或是学生反复朗读尚欠火候时示范导读,画龙点睛;或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分别从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树立课堂目标;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树立课堂目标;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 主体意识 实践能力    近几年语文教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又适逢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创
伴随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改革。村镇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需要不断地规范化、合理化、全面化。文中分析了我国村镇规划设计
摘要: 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主题,小组活动等多种培养手段,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会英语,会学英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自主学习。  关键词:学习意识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情境 主题活动学习范围及策略    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 那么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
本文首先对低碳环保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理念引出来,继而阐述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发展。
摘 要: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我们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需要。创新教育是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关键词:培养 创新 意识 能力    创新教育是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
如何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如何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团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对政工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民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多项产业政策在世贸组织被美国、欧盟等国起诉,败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