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h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啰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
  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是诗歌“为什么这样写”。要想快速读懂诗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
  一、看题目,观注释
  诗人作诗,最重诗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富含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如: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从题目看点明了时间(秋暮)、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诗词的内容。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就读懂了该诗。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不同注解有不同的作用。如:介绍疑难词语、地名,有暗示本诗主旨的作用;介绍写作背景或相关诗句有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的作用;介绍作者有暗示本诗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的作用。总之在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诗歌中的注解。
  例如: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一诗中的注解: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
  二、抓词句,审语言
  诗歌中往往出现直抒胸臆的语句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直接出现。
  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等直接抒发诗人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倚窗远望泪流满面。又如2014年浙江卷徐照的《三峡吟》诗中“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最后一句直接抒发诗人愁苦的心情。
  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找出写景(人、事、物)的词语。捕捉其特点,体会其联想意义或附加意义(情感、哲理),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
  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谢榛在《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形状的暗示,色彩的暗示,时令的暗示,环境的暗示,情感的暗示等。
  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中的“孤雁”、“怜”、“一片”等词语的暗示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理关系,明手法
  要梳理诗歌中的人、事、景、物之间的关系;各联(各句)间的关系,是托物言志、借物述怀、因事说理还是借景抒情等;句与句之间是表递进、条件、假设、目的、分总还是其它逻辑关系。
  如:王珪的《金陵怀古》“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珪guī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诗中主要运用映衬手法,体现景与情的和谐。首句破题,兼点时、地。“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中间二联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
  ★作者单位:四川营山双河中学校。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大幅提高,但是分配不公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2012年经济生活调查中收入改善位居
摘 要:要打造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我们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改变教学策略,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语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060-02  DOI:1
摘 要: 将电教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与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想象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进而优化课堂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所讲授的化学知识用电教手段彰显,可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化学教学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它是一种致残率高、临闲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的疾病。其中,颞叶癫痫分为颞叶内侧癫痫、病灶性颞叶癫痫和颞叶外侧新皮质癫痫。颞叶内侧癫痫主要起源于内侧结构杏仁核、海马、钩回、海马旁回,占颞叶癫痫90%以上的病例。  1 术前准备  1.1 术前访视    由于反复发作,此类患者心理极为脆弱!多数行为孤僻、矛盾,且易激惹,脾气暴躁;一方面对手术治疗存有疑虑,另一方面对治疗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
随着市场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第三方物流正在以一个迅猛的态势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受到外来经济力量的冲击,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正在不断结合西方观念和本土文化的情况下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均有极高成就,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这样一位堪称全才的大文豪,一生却大起大落、命途多舛。可是,他却未被命运的悲剧击垮,仍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  纵观苏轼作品,他的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亲友的感情笃厚  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如最有名的《水调歌头
从今年起,安徽省高考将结束十年自主命题的历史,开始采用全国试卷。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在考试的范围、内容以及考查的形式上稍有变化。其中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全国卷更加侧重对连贯的考查。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要加强对连贯题的训练。  语言连贯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排序题,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方式,要求将一组打乱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重新排列,或是抽出语段中部分句子,打乱后,重新放到语段中合适的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如果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主动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体育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高中体育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