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作品看其人格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均有极高成就,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这样一位堪称全才的大文豪,一生却大起大落、命途多舛。可是,他却未被命运的悲剧击垮,仍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
  纵观苏轼作品,他的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亲友的感情笃厚
  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如最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任上,他在小序里就告诉了我们写作目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深深思念。词风豪迈而浪漫,浓厚的哲学意味与真挚的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除了写给弟弟的作品外,写给妻子王弗的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广为称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十年之后,一生一死,阴阳两隔,引起作者无限感慨。
  对于其师欧阳修,苏轼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写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显而易见,对平山堂的回忆,以及对恩师欧阳修的思念都是苏轼词中重要的元素与感情。
  二、作品多反映现实
  苏轼在《临江仙》中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苏轼作此词后,“翼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故事未必是真的,但是苏轼的情感却是真的。其实,苏轼虽然屡遭打击,但是他又如何能真正将世事放下呢?“小舟从此逝”也不过是说说罢了。所以才会闹出叶梦得所记载的那段笑话。
  对现实的苦闷,是苏轼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重要主题,只是一种入世思想与壮志难酬之间的矛盾。所以才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那段对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将自己与周瑜作了对比,赞周瑜的雄姿英发、功成名就,以此感伤自己“早生华发”而一事无成,虽为感伤自己,但这也更能说明,他放不下世俗、放不下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在词里抒发了自己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屡遭不幸,尽管壮志难酬,但是苏轼对人生始终抱一种旷达与乐观的情怀,一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写道: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兰芽虽短,但生机勃发,谁说水向东流?门前流水便往西。人生可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感慨年华逝去,不要感慨老而无用,老夫亦“可聊发少年狂”。这就是苏轼,一个旷达乐观的人。
  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小序中写道“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雨中能徐行,已然潇洒,然而风停雨歇后,能回首向来潇洒处,淡然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旅途阴晴难定,能淡然处之、履险如夷,这份豁达恐怕少有人能及吧!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佳作是最多的。整段时间是他人生的低谷,却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恐怕,这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吧,所以他在如此寂寥之际也能够写出“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这样的作品来。
  四、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宋代务实,东坡的作品尤其显示出这一特征,他在作品中多次强调学习中严谨与实践的重要性。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石钟山记》和《日喻》了。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为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与儿子苏迈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其勇于追寻真理的精神、敢于质疑定理的精神均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赏。
  他在《石钟山记》的末尾说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任何事情都不能凭臆断识其有无,定要亲眼见、亲耳听,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力,去追寻真相,甚至可以为了真相不惜冒险。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
  而在《日喻》中,他更是以“生而眇者不识日”为喻,说明了“生而眇者”未亲眼见日,只能通过别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去揣测太阳的样子,结果以“钟”、“龠”为日,谬以千里了。这篇文章非常形象化地说明了如果不亲身实践,只是从别人哪里获取二手材料,那么必定很难成功的道理。强调了学者应深入实地调查,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苏轼的作品,情能动人,理能服人,而这一切的情与理都是源于其豁达乐观,但又不远离尘俗的人生观。因此,读苏轼作品,就能感受到一种人格精神在闪光,艰辛的历程没有击垮他,他用一种理性与情致完美了他的作品与人生。
其他文献
《〈论语〉选读》作为浙江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内容,大多数学校要用至少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历史
一、整体目标  (一)基础目标  1.符合题意  这是高中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基础。记叙文写作往往具有清晰明确的主题指向,但是在高中记叙文训练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不会审题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无意识偏题现象。因此,文章紧扣文题是对高中记叙文教学提出的首要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开展记叙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明确题意的重要性,针对审题和紧扣题目写作实施具体训练,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题眼,明确题意,合理安排
摘 要:计算机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项具有较高价值的科研成果,在人们生活和生产行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提升人们工作的效果。计算机有着众多的科技优势,在当前世界各行业中发展着重要的监管和信息处理作用,提升着这些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计算机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活动中,其网络技术在众多实践中得到高质量的运用,提升信息处理的精准程度和速度,实现信息及时的沟通,优化人们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表示.如不抓紧开工一批新的水电项目.将难以实现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张国宝表示,根据初步规划,2020年时水电装机能力应达3.8亿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大幅提高,但是分配不公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2012年经济生活调查中收入改善位居
摘 要:要打造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我们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改变教学策略,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语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060-02  DOI:1
摘 要: 将电教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与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想象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进而优化课堂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所讲授的化学知识用电教手段彰显,可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化学教学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它是一种致残率高、临闲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的疾病。其中,颞叶癫痫分为颞叶内侧癫痫、病灶性颞叶癫痫和颞叶外侧新皮质癫痫。颞叶内侧癫痫主要起源于内侧结构杏仁核、海马、钩回、海马旁回,占颞叶癫痫90%以上的病例。  1 术前准备  1.1 术前访视    由于反复发作,此类患者心理极为脆弱!多数行为孤僻、矛盾,且易激惹,脾气暴躁;一方面对手术治疗存有疑虑,另一方面对治疗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
随着市场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第三方物流正在以一个迅猛的态势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受到外来经济力量的冲击,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正在不断结合西方观念和本土文化的情况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