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访谈节目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主要得益于节目本身巧妙的策划,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运用口语时的轻松自如、左右逢源,特别是主持人对谈话主题的引导和把握以及嘉宾对各种提问机智巧妙的回答,无不体现了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而访谈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境化线索,则是该类节目的另一亮点,也是赏析该类节目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文从众多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央视《高端访问》,试以此为模板,从主持人的角度对语境化线索的领悟与创设进行分析。
一、“领悟”是主持人定位语境化线索的前提
语境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运用和组合语言手段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在电视访谈类节目中,语境是主持人运用语言的起点,它对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表达有一种强大的制约和辅助作用,主持人只有使自己“身临其境”去领悟说话者的各种语境化线索,才能把话说得生动、得体而又深刻(也包括对身势语的理解和使用),从而使访谈顺畅而深入地进行下去。
例如,2007年4月21日上午,在博鳌亚洲论坛现场,央视《高端访问》①节目专访了前来出席开幕式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在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当时主持人欢迎盖茨先生到时来北京看奥运,盖茨回答说:“我到时候会有比商务旅行更多的时间四处走走看看,陪着家人,一定很有意思。”在这里,嘉宾回答说“到时候”“会有更多的时间”时,主持人便点头以示理解,并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
听到这里,有些观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不禁会问:“为什么到时会有时间啊?工作忙碌的微软总裁怎会有此闲暇来看奥运?而且有‘比商务旅行更多的时间’?”原来在此之前外界早有消息,比尔·盖茨将于2008年7月正式辞去微软领导职位,没有了繁重的工作压力,“软件之父”自然有充裕的时间携家人朋友来看奥运,这一语境化线索对于主持人领悟嘉宾的答语非常重要:从嘉宾的角度来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比起直接作答要轻松愉快许多,既接受了主持人的盛情邀请,又向大家透露了自己即将“隐退江湖”的消息,同时也避免直接说出辞职之类的话影响自己心情,一举多得。可见,主持人对该语境化线索的定位、领悟是将双方交流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前提。
当主持人问及“您如何评价您的角色或者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作出的贡献”时,盖茨答道:“现在,贫困人民的疾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疟疾、儿童疾病或者艾滋病等方面应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现在在这些领域,我召集了一个同样杰出的团队,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所以我很荣幸并且有责任尽我最大的努力,确保我们的财富能够以一种最好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这里,依然需要主持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嘉宾话语中暗示性的语境化线索—— “我召集了一个同样杰出的团队”,“确保我们的财富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回报社会”,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里是指早期盖茨所设立的“比尔——美琳达·盖茨基金会”(以比尔·盖茨及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主要针对一些疑难疾病的攻关、治疗进行资助。节目中主持人事先掌握了这些背景知识和信息,听懂了“团队”和“财富回报社会”的含义,并继续围绕“团队”提了相关问题,因而在此轮问答中显得游刃有余,没有出现任何误解,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节目的可观赏性。
通过分析发现,对语境化线索的领悟,要求主持人除了应具备相当的综合知识储备外,还应在采访前搜集整理足够的与访谈内容有关的嘉宾信息。因为,一旦存在任何信息上的空白,就很容易产生对话语理解的漏洞,以致产生误解、冷场。所以说,“领悟”是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在“创设”中得心应手,平稳地搭建访谈的平台。
二、“创设”是主持人妙用语境化线索的手段
2007年4月6日,《高端访问》在日本东京的首相府独家专访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安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应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中日历史,让更多的中国朋友理解战后日本走过的道路,他坚信“冰”一定能够融化。②
采访开始时,主持人开门见山:“首相先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也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接受我们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您是否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传递给我们在中国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听了主持人的问候及提问,安倍点头示意,并称自己“希望日中两国关系能发展成为战略互惠关系”,“认为两国国民加深相互了解非常重要”,并“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朋友前来日本访问”。
这里,我们仍利用语境化线索理论进行对话分析,可以看出,主持人所谓“非常关键的时刻”有其自身的语境化线索——日本前领导人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陷入了僵局:中日高层长达5年没有互访;2006年10月8日,安倍晋三与夫人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中日之间持续了5年之久的关系寒冷开始回暖;2007年4月11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而安倍首相之所以能听懂这句话的含义并恰当作答,是因为他对主持人所创设的语境化线索完全领悟——中国人民这次是来跟我们真诚合作的。而首相的回答也使谈话能够维持在更加和谐的气氛之中。假使主持人创设的语境化线索模糊不清、存在歧义,或者直接而无任何掩饰地提问,那么得到的回答也许会产生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效果。
此类语境化线索的创设还有很多,比如,当安倍提到“四月的日本,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新芽吐绿,花儿绽放,能在这样的季节迎接温总理到访,我感到非常高兴”时,主持人接过话题:“非常有感触,首相先生提到了‘春暖花开’,的确,去年您的访问被称为是‘破冰之旅’,那么今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他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融冰之旅’……注意到无论是破冰之旅,还是融冰之旅,这里边毕竟还是有一些冰,……”主持人在这里又多次利用“春暖花开”和“冰”这两个概念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语境化线索,使听话人顿时醍醐灌顶——近5年来中日关系出现僵局的原因:“教科书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两块“坚冰”能否消融?安倍回答道:“作为日本首相,我认为不论何时,都要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历史。我想,今后通过让更多的中国朋友理解战后日本走过的道路,这样‘冰’就一定能够融化。”
这里,主持人创设了一个易于理解的语境化线索,避免了针锋相对所带来的尴尬局面,既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也给他人留足了颜面,谈话节目也得以在轻松的氛围中继续进行。
对于语境化线索的效果,主持人在进行语境化线索的创设时应遵循一定的约束条件,即语境化线索必须建立在节目主体之间共知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果访谈中嘉宾不能理解主持人话语中隐含的信息,那么语境化线索就无从建立,对话也就无法继续下去。
Grice曾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并创立会话隐涵说,其中就讲到了言语交际中说出X,意为P,而隐涵q这一人类语言非自然意义现象(Grice,1978)。这里的“X”可以理解成“信息”,“P”是“语境化线索”,“q”则是“语境化线索被听话人理解后生成的信息”。而这一交际原则的基础就是“信息”的共知性,否则交际就难以维持。
另外,与上文一致的是,在进行语境化线索的创设时,主持人也需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口语素质(包括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如随机应变的能力)等。
在此基础上对语境化线索进行创设,一方面可以避免某些尴尬或不礼貌的提问或回答,以示尊重,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整个访谈节目得以顺畅而又深入地进行,提高节目整体的质量以及可观赏性,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
“语境化线索”在其它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本文仅从众多实例中遴选一类,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把握“语境化线索”在电视访谈背景下运作的规律,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在广大电视观众收视品味不断提高的今天,对于该类节目主持人来说,培养这种领悟与创设语境化线索的能力愈加重要,一方面这是沟通交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树立电视主持人良好形象、提升節目的收视率和美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422/100499.shtml.
②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408/100896.shtml.
本文从众多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央视《高端访问》,试以此为模板,从主持人的角度对语境化线索的领悟与创设进行分析。
一、“领悟”是主持人定位语境化线索的前提
语境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运用和组合语言手段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在电视访谈类节目中,语境是主持人运用语言的起点,它对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表达有一种强大的制约和辅助作用,主持人只有使自己“身临其境”去领悟说话者的各种语境化线索,才能把话说得生动、得体而又深刻(也包括对身势语的理解和使用),从而使访谈顺畅而深入地进行下去。
例如,2007年4月21日上午,在博鳌亚洲论坛现场,央视《高端访问》①节目专访了前来出席开幕式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在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当时主持人欢迎盖茨先生到时来北京看奥运,盖茨回答说:“我到时候会有比商务旅行更多的时间四处走走看看,陪着家人,一定很有意思。”在这里,嘉宾回答说“到时候”“会有更多的时间”时,主持人便点头以示理解,并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
听到这里,有些观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不禁会问:“为什么到时会有时间啊?工作忙碌的微软总裁怎会有此闲暇来看奥运?而且有‘比商务旅行更多的时间’?”原来在此之前外界早有消息,比尔·盖茨将于2008年7月正式辞去微软领导职位,没有了繁重的工作压力,“软件之父”自然有充裕的时间携家人朋友来看奥运,这一语境化线索对于主持人领悟嘉宾的答语非常重要:从嘉宾的角度来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比起直接作答要轻松愉快许多,既接受了主持人的盛情邀请,又向大家透露了自己即将“隐退江湖”的消息,同时也避免直接说出辞职之类的话影响自己心情,一举多得。可见,主持人对该语境化线索的定位、领悟是将双方交流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前提。
当主持人问及“您如何评价您的角色或者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作出的贡献”时,盖茨答道:“现在,贫困人民的疾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疟疾、儿童疾病或者艾滋病等方面应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现在在这些领域,我召集了一个同样杰出的团队,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所以我很荣幸并且有责任尽我最大的努力,确保我们的财富能够以一种最好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这里,依然需要主持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嘉宾话语中暗示性的语境化线索—— “我召集了一个同样杰出的团队”,“确保我们的财富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回报社会”,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里是指早期盖茨所设立的“比尔——美琳达·盖茨基金会”(以比尔·盖茨及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主要针对一些疑难疾病的攻关、治疗进行资助。节目中主持人事先掌握了这些背景知识和信息,听懂了“团队”和“财富回报社会”的含义,并继续围绕“团队”提了相关问题,因而在此轮问答中显得游刃有余,没有出现任何误解,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节目的可观赏性。
通过分析发现,对语境化线索的领悟,要求主持人除了应具备相当的综合知识储备外,还应在采访前搜集整理足够的与访谈内容有关的嘉宾信息。因为,一旦存在任何信息上的空白,就很容易产生对话语理解的漏洞,以致产生误解、冷场。所以说,“领悟”是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在“创设”中得心应手,平稳地搭建访谈的平台。
二、“创设”是主持人妙用语境化线索的手段
2007年4月6日,《高端访问》在日本东京的首相府独家专访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安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应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中日历史,让更多的中国朋友理解战后日本走过的道路,他坚信“冰”一定能够融化。②
采访开始时,主持人开门见山:“首相先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也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接受我们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您是否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传递给我们在中国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听了主持人的问候及提问,安倍点头示意,并称自己“希望日中两国关系能发展成为战略互惠关系”,“认为两国国民加深相互了解非常重要”,并“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朋友前来日本访问”。
这里,我们仍利用语境化线索理论进行对话分析,可以看出,主持人所谓“非常关键的时刻”有其自身的语境化线索——日本前领导人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陷入了僵局:中日高层长达5年没有互访;2006年10月8日,安倍晋三与夫人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中日之间持续了5年之久的关系寒冷开始回暖;2007年4月11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而安倍首相之所以能听懂这句话的含义并恰当作答,是因为他对主持人所创设的语境化线索完全领悟——中国人民这次是来跟我们真诚合作的。而首相的回答也使谈话能够维持在更加和谐的气氛之中。假使主持人创设的语境化线索模糊不清、存在歧义,或者直接而无任何掩饰地提问,那么得到的回答也许会产生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效果。
此类语境化线索的创设还有很多,比如,当安倍提到“四月的日本,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新芽吐绿,花儿绽放,能在这样的季节迎接温总理到访,我感到非常高兴”时,主持人接过话题:“非常有感触,首相先生提到了‘春暖花开’,的确,去年您的访问被称为是‘破冰之旅’,那么今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他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融冰之旅’……注意到无论是破冰之旅,还是融冰之旅,这里边毕竟还是有一些冰,……”主持人在这里又多次利用“春暖花开”和“冰”这两个概念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语境化线索,使听话人顿时醍醐灌顶——近5年来中日关系出现僵局的原因:“教科书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两块“坚冰”能否消融?安倍回答道:“作为日本首相,我认为不论何时,都要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历史。我想,今后通过让更多的中国朋友理解战后日本走过的道路,这样‘冰’就一定能够融化。”
这里,主持人创设了一个易于理解的语境化线索,避免了针锋相对所带来的尴尬局面,既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也给他人留足了颜面,谈话节目也得以在轻松的氛围中继续进行。
对于语境化线索的效果,主持人在进行语境化线索的创设时应遵循一定的约束条件,即语境化线索必须建立在节目主体之间共知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果访谈中嘉宾不能理解主持人话语中隐含的信息,那么语境化线索就无从建立,对话也就无法继续下去。
Grice曾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并创立会话隐涵说,其中就讲到了言语交际中说出X,意为P,而隐涵q这一人类语言非自然意义现象(Grice,1978)。这里的“X”可以理解成“信息”,“P”是“语境化线索”,“q”则是“语境化线索被听话人理解后生成的信息”。而这一交际原则的基础就是“信息”的共知性,否则交际就难以维持。
另外,与上文一致的是,在进行语境化线索的创设时,主持人也需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口语素质(包括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如随机应变的能力)等。
在此基础上对语境化线索进行创设,一方面可以避免某些尴尬或不礼貌的提问或回答,以示尊重,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整个访谈节目得以顺畅而又深入地进行,提高节目整体的质量以及可观赏性,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
“语境化线索”在其它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本文仅从众多实例中遴选一类,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把握“语境化线索”在电视访谈背景下运作的规律,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在广大电视观众收视品味不断提高的今天,对于该类节目主持人来说,培养这种领悟与创设语境化线索的能力愈加重要,一方面这是沟通交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树立电视主持人良好形象、提升節目的收视率和美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422/100499.shtml.
②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408/1008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