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画、奖、拿”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言,分角色朗读对话。
  3.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懂得“只要肯動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聊“画”导入,认识人物
  1.(出示“画”的古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想到了什么?
  师讲解:上面的演变为“聿”(yù),指手执毛笔;下面的指分界符号。本义是用毛笔描绘地图,显示地界。
  出示演变图,比较识记。
  指导写“画”:横短稍倾斜,“田”上宽下窄,画字框内收。
  2.引出一位特别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
  相机识字:“玲”是形声字,“令”表读音,表义,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
  3.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学伊始,教学“画”字时还原汉字的图画感,形象直观地教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识字基础上揭题,让学生有自主阅读课文的愿望。)
  二、图文对照,梳理心情
  1.出示打乱顺序的三幅画:“修改前的画”“被水彩笔弄脏的画”“修改后的画”。听录音,根据课文内容为三幅图片排序。
  2.图文对照,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这三幅图可以分别和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对应,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圈画出表示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
  3.自由交流,在相应的图片下方出示词语:得意、伤心、满意。
  4. 说话练习: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内容给图片排序,为理清情感线索做铺垫。情感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学生借助情感线索梳理文脉,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读语言,深入感知
  1.端详作品,感受“得意”。
  (1)出示第1自然段和玲玲的作品,理解“端详”。
  提示:像她这样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就叫“端详”。开火车认读“端详”。
  (2)引导想象:玲玲的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她一边端详着自己的作品,一边会想什么呢?自由交流,想象中体会玲玲得意的心情。
  (3)识记生字“幅”:左右结构,形声字。声旁是“畐”,形旁是“巾”,表示布帛的宽度。“幅”字可作量词,一般与有一定宽度和面积的物品进行搭配。比如:一幅地图、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
  拓展“畐”字开花:幅的右半部分“畐”也读作fú,你可以给它找个偏旁朋友吗?
  自由交流:福、富、辐、蝠、副、逼。
  (4)指导朗读,关注人物心情。
  2.弄脏作品,体会“伤心”。
  (1)正当玲玲满意地看着画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生:“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①联系生活实际,表演“催”,指导朗读爸爸的话。
  ②从“又”字读出了什么?
  (2)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出示第4自然段)
  (3)比较句子,初步认识拟声词“啪”。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哭了起来。
  ②师演示掉笔动作,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有什么特点?
  要点: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得声音响,而且语速要稍微快一些。刚刚掉落的声音就很短。
  小结:表示声音的词叫拟声词,用上拟声词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③生活中像这样的拟声词还有很多,小明写了一首关于拟声词的儿歌,可是粗心的他少写了几个词,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
  玲玲在画画,(
其他文献
《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课文。单元“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一位教师借班上课,根据此项要求,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梳理顺序,了解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则围绕 “阅兵式”一段
阅读能力是语文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也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课堂上,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想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我们就需要进行检测评价。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试卷中的作文题来进行检测,而阅读能力则需要根据一些阅读文段编制阅读考查题来进行检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阅读考查题命题的策略,让一线语文教师知道阅读考什么,从而思考教什么。  一、对PISA测试和课标的解读  P
摘要 浸泡法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利用H2O2溶液浸泡后在不同条件下的硝酸盐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3 K时,用浓度为0.01 mol/L的H2O2溶液浸泡50 min,去除率可达71.9%,效果最好。  关键词 芹菜;H2O2;硝酸盐;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S6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35-02  
学习支架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一个概念,意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譬如番茄无架不长,丝瓜不扶则乱。学生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稳当的支架,让思维在支架中获得支持,生长,从而攀援而上,结出果实。这个无形的学习支架,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后题中。课后题提示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或者要求。如: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对照图画,大胆猜测,从而理解部分字词句等。下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就“如何利用课后朗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正确感知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2.能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规律,借助漫画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乐于分享自己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3.能借助左边横变短、捺变点,右边过中线、会穿插等规律,正确漂亮地书写“种、样、伴、伙”四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一、开课揭题,游戏检测  1.齐读课
当今,大多教师出身的校长到一线上课实属艰难。各种压力已经让作为校长的我们精力几乎耗尽。但身为校长还是应该坚持上各种类型的研究课。因为我喜欢语文教师的身份,喜欢因教语文而去阅读经典,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这灵魂当然还有书以外的、课堂上最纯粹的孩子们。所以,我还在坚持着。  虽然不能一直带一个班,可是走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课堂的敬仰,以及对专业经历充分“具身”的体验和深刻感悟积累而成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有鲁迅文学的身影,这就好比聊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渊源便避不开中国神话,谈到中国诗歌便少不了李白和杜甫,讲到童话故事便一定有安徒生的席位。  鲁迅作品言语气质冷峻,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从言语形式上说,鲁迅的文字文白夹杂,带有浓厚的绍兴方言味儿,不好读通、读懂;依文本内涵而言,鲁迅自己说,他是于暗中看一切暗,作品太悲观,不适合儿童阅读。很显然,对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鲁迅的文章,一定是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
阜【fù】甲 1 2 3 篆  象形字,《说文》解析为“大陆,山无石者”,《释名》具体解说为“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可见,“阜”像高大的山岭形。正如金仑、林霖在《字海探源》一书中所言:“甲骨文前一款的‘阜’其实是‘山’,只不过是竖着写的,山根在右,山峰朝左。”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若将“ ”向左旋转90°成“ ”,极像山岭之状。“阜”作偏旁變形为“阝”,如“阳”繁体为“陽”,右上是“旦”,其下是光芒照
事物发展有规律,事物变化应有“度”。适度,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当前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忽视学情,轻视基础,求深求透,唯美炫美的现象。提倡“细读”,无可厚非。说明教师重视深钻教材,细心研读教材。但“细读”,并非让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倾囊相授。也不是让教师讲深、讲透、嚼碎、嚼烂,甚至咀嚼出非语文的滋味。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细读教材,也要细读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变化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