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一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正确感知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2.能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规律,借助漫画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乐于分享自己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3.能借助左边横变短、捺变点,右边过中线、会穿插等规律,正确漂亮地书写“种、样、伴、伙”四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其他文献
100年前,1919年,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一个转折处,“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巅峰。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1919年,叶圣陶,25岁,加入“新潮社”,发表了第一首白话诗和第一篇白话小说,写了第一篇序言,父亲去世,搬家到甪直。这是青年叶圣陶人生的转折处,也是甪直的叶圣陶一次人生的觉醒!  一  1919年3月,叶圣陶经顾颉刚介绍加入新潮社,在甪直设立《新潮》杂志“代卖处”。“新潮社”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呢?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将戏剧融入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戏剧”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古诗词教学。给古诗词课加点“戏”,让学生通过戏剧的形式感受诗词之美,是笔者古诗词教学中经常做的尝试。  一、 “戏里”有情才懂诗  《稚子弄冰》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中的古诗。诗中选取了儿童取冰嬉戏的场景,刻画了贪玩而又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重内容,轻交际,交际特点不突出  教材中有不少口语交际的话题都与思想品德教育有关,比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小事》就需要学生分清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哪些是文明的行为。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思想内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与错”的判断上,结果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把交际活动变成了回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和国字框、绞丝旁两个偏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会写“立、正”等4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背诵课文。  3.懂得要尊敬国旗,爱护国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升国旗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谁在什
我和老师们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人问我:“能给我们开一份阅读书单吗?”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因为我读过的书不多,见识非常有限,我担心一己之见影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抉择。  誰来界定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大抵有两把尺子:一把取决于别人的眼光,一把取决于自己的阅读。“别人”可以是有品质的出版社,可以是优秀的作家,可以是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可以是国内、国际正规的评比奖项,当然最可靠的还是
第一学段是小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第一学段也是识字学词的高峰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朗读词语就相当关键。由于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这一阶段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纵观第一学段词语的朗读,要么一字一顿,要么一字一拖。长此以往,极其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将对有感情朗读课文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朗读好词语呢?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朗读词语的
《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课文。单元“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一位教师借班上课,根据此项要求,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梳理顺序,了解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则围绕 “阅兵式”一段
阅读能力是语文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也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课堂上,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想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我们就需要进行检测评价。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试卷中的作文题来进行检测,而阅读能力则需要根据一些阅读文段编制阅读考查题来进行检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阅读考查题命题的策略,让一线语文教师知道阅读考什么,从而思考教什么。  一、对PISA测试和课标的解读  P
摘要 浸泡法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利用H2O2溶液浸泡后在不同条件下的硝酸盐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3 K时,用浓度为0.01 mol/L的H2O2溶液浸泡50 min,去除率可达71.9%,效果最好。  关键词 芹菜;H2O2;硝酸盐;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S6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35-02  
学习支架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一个概念,意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譬如番茄无架不长,丝瓜不扶则乱。学生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稳当的支架,让思维在支架中获得支持,生长,从而攀援而上,结出果实。这个无形的学习支架,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后题中。课后题提示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或者要求。如: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对照图画,大胆猜测,从而理解部分字词句等。下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就“如何利用课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