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谐剧创作表演中的情与趣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piaos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谐剧,顾名思义是一种诙谐之剧,它是喜剧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搞笑、诙谐,或许更温柔一些。它往往更多的是通过漫画表现出来,多用于讽刺,在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演绎中,表达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抨击、批判和小人物命运的呐喊、抗争。
  谐剧的“谐”是诙谐的谐。谐剧在舞台上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事情的反面,通过幽默的动作和风趣的语言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典型。这样观众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会有所反思,有所响应。谐剧的“谐”又是和谐的谐,它体现了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度,演员在台上借助谐剧表演的夸张、讽刺等手段表现特定的内容,以此达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它对多种表演手段的融合运用及传递出来的真善美与正能量,无不体现着和谐、美好。
  一、关于谐剧表演
  (一)谐剧表演中的“当众孤独”
  在谐剧表演过程中,对演员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舞台上的那种“当众孤独”,即是要求演员要在毫无外力刺激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到规定的情景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这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因此演员在表演时要一直保持在特定的表达节奏中,脑袋里面不能有任何杂念。舞台上所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哪个地方出现?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场景都需要演员提前做好设定。做到“当众孤独”本就已经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更别说跳戏了。演员的每个眼神,每个表情,每句台词,每个节奏,都要非常准确才能让别人信服,否则,观众就会看不懂剧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对一个演员来说,表演的更高境界在于懂得把情绪含在内心,比如表演悲伤,要通过利用真实的情感催人泪下,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嚎啕大哭。每场戏中叮当都会把自己和所塑造的人物融为一体,做到他与“他”在情感上的高度统一,因此每次表演完后,叮当都很难立马从戏中走出来,他都会在舞台口将那些在舞台上还没完全宣泄尽的情绪发泄出来。谐剧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并没有真实的交流对象,因此灵活地运用和把握“当众孤独”的难度就更大,对演员修炼的要求更高。
  (二)谐剧表演中的“简”
  谐剧最大的魅力在于“简”,在于它既拥有戏剧的表现张力,又有说唱艺术的魅力。一部好剧定是包含如下元素:符合戏剧表达的艺术规律,作品中一定有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交流的对象。谐剧也不例外,区别只在于,谐剧交流的对象是虚拟的,剧情的推进和讲述需要通过演员与虚拟对手的交流来完成,没有真实对手之间的相互刺激。这就是谐剧的“简”,是戏剧的另一种境界。谐剧表演要求演员一个人清晰地将完整的事件、刻画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点上,首先演员自己要相信是在和别人交流,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相信,那么观众也就无法融入到表演当中了。
  (三)谐剧表演中的“情”
  谐剧中对“情”的表达是委婉的,演员在表演中并不直接地表达所塑人物的真情实感,而是透过表演的细节和张力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流露出来。以谐剧《让我看一眼》为例,该剧讲述了某小城市中一个老父亲非要硬闯婚礼现场,所有人都拦着他,不让他进,但是他就是要进去,直到他遇见了新娘的外婆,故事内容才慢慢展开讲述。
  这个老父亲只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小人物,但随着故事内容的展开,感人情节的浮现,老父亲的人物形象也逐渐变得饱满和高大起来。在讲述感人故事这一部分,表演形式上采取了不吼喊,不大叫,轻言细语,平静真诚的形式。“我的女儿在五年前得了一场大病,医生费了很大的劲儿,还是没能救回她的命。我女儿临终前就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在她死后能将眼角膜捐献出来,这样她还能留一双眼睛继续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后来,她的眼角膜被捐给了同病房的病友,那人正是你们家的杨芳。”“之前,你们一直在给我打电话,说要感谢我,但我和妻子约定过不来打扰杨芳的生活,直到那天,杨芳给我打电话说她要结婚了,希望我们能来参加她的婚礼。于是,我妻子让我来。她说,哪怕你在角落里悄悄地看上一眼,你看看她穿婚纱的样子,也就当是看见咱们女儿穿婚纱的样子了。”至此,前面所有的“闹”都是在为后面的“静”做铺垫,随着平静的讲述,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出来。这种意外的斗转往往会带给观众以惊喜,他们也特别愿意看见这种“意外”出现,这样一来,故事的层次感就出来了。
  作为一个父亲,哪有不渴望看见自己女儿穿婚纱,做新娘的那一天呢?他不顾一切地硬闯婚礼现场,只为悄悄地看一眼拥有女儿眼角膜的新娘,从她身上找寻女儿的影子。他透过门缝看到新娘后的欣喜、开心和双眼饱含的热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老父亲沉甸甸的爱。这种真诚、朴实的表达,毫不夸张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老父亲的小愿望。表演最后,一束光打下来,老父亲说完“女儿,你一定要幸福啊”,便转身走到新郎和新娘的海报面前,留给观众一个佝偻孤独的背影。
  (四)谐剧表演中的“趣”
  四川谐剧表演的“趣”,源于四川方言本身的趣味。表演中除了采用四川方言,也融入了四川不同地方的风俗、歌曲、称谓等,通过一些字词的谐音来达到喜剧的效果,这些日常化的表达让观众觉得更接地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以《川军张三娃》为例,我在剧中表演的是一个小战士,此外我又设计了一个在肉搏中没有死的日本士兵。后来这个日本士兵把班长打死了,为了给班长报仇,张三娃爬起来,捡起一把断了的大刀,向日本士兵追去。“八嘎”“你还喊爸爸?你就是喊爷爷,我今天都要报仇。”这段对话中,巧用“八嘎”与“爸爸”的谐音,让张三娃这个人物显得更加可爱。此外,张三娃的趣儿和可爱还表现在他和李歪嘴的对话上。“李大哥,李歪嘴,你说话撒”“咹?李歪嘴儿,你还没死,恼火不?”“不恼火,就是脚杆没得了”“诶,你的脚呢?你的脚在哪儿,我帮你找。”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既减弱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伤痛,又在充满趣味的气氛中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英勇和无畏。
  在战场严酷的环境中,革命战士在救人时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是否危险,他们的脑袋里就只有一个字“冲”。为了塑造好张三娃这个人物形象,在表演前我观看了大量关于抗日战争和川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我一直在思考,在当时那种凶险的环境下,革命战士们为什么敢冲上去?难道他们不怕死吗?不,我相信他们也是怕的。在张三娃和班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和生的希冀。“是嘞,班长,我笨,我是最笨的,手榴弹我又甩不出圈圈,打靶我又老是打到边边,我不是胆小,我是怕死。”是啊,战场上听着子弹在耳边飞过,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谁不怕死?但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家责任和民族大义让张三娃慢慢地从死亡的恐惧中成长起来,最后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抗日战士。《川军张三娃》正是通过小人物一点一滴的变化,把川军抗战的真实感和抗战中涌现出来的真善美,浓缩成了一种川军精神:无川军,不抗战,川军不死。   二、关于谐剧创作
  (一)谐剧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方式
  谐剧的剧本不好写,难就难在你想通过谐剧表达什么?给观众传递什么?传递的这个东西或许只是一句话,又或许是一种现象,那又如何呈现呢?谐剧不好写的地方还在于“我”这个人,即是演员要表演的那个人。按照谐剧的创作原则,“我”必须具有充足的话语权,而虚拟人物只是一个铺垫。若是虚拟人物变成主导,而“我”变成次要,那这部剧就是不流畅的,是断层的,就会变成“我”在不断地重复虚拟人物所要表达的话。随着戏剧艺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现在很多剧本不再需要将所有的话语都表达出来,观众也都能明白。因此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千万不能糊弄观众,演员的表情、动作、形体、台词和节奏等,好或不好,观众都“门儿清”。欺骗观众,演员失去的将不仅是对艺术的敬畏,同时也会伤了谐剧爱好者的心。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和动力正是来自观众的支持和喜爱,他们才是一门艺术万古长青的根源。
  编剧在剧本的故事情节的表现方式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多地融入虚拟人物的台词,二是要善用时空转换。如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作品《台上台下》为例,在这部剧中有三个时空转换:第一个时空场景是新上任的某某局长义正言辞地在大会上说“我们不能贪腐”;第二个时空场景是在法院的审判席上,局长因贪被捕;第三个时空场景是在监狱里。剧中所有的时空转换,全靠一张桌子。时空转换的过程应该在完整地表达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完成,最好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这样观众才能更直接、清楚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麻将人生》中也有两个时空转换,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尽管时空在转换,但台上却自始至终都是那一张椅子。
  (二)谐剧创作要注重真善美的结合
  曲艺作品一定要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真实的,充满真情的,能给人带来希望的,能让观众感动的。但凡艺术作品,尤其是曲艺作品,一定要有形象之美和内容之美,给观众传递美的视宴和听觉上的享受,只有真善美的作品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编剧在剧本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好严格把关。
  三、关于谐剧传承与推广
  谐剧在四川众多曲艺艺术当中具有独特性和艺术特质,它有走的更远、传播的更广的无限潜力。它的表现形式虽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但四川人能演,重庆人、贵州人、湖南人……也都可以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因此四川的谐剧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的。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新时代如何让四川的曲艺、四川的谐剧更受老中青小的喜爱和推崇,我这样认为:一是要有好的作品;二是行业内要有领军人物来带动更多的人;三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甚至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向百姓进行宣传推广。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将谐剧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推出更好的作品,推出更多的人才,让四川谐剧走得更远、更好。
  目前四川曲协举办的“流动讲堂”,每流到一个地方就要扎根一个地方,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几对一的培训,在当地建立和培养曲艺表演队伍、创作队伍,让他们去生根、发芽,这样四川曲协的队伍就能不断壮大。现在有很多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中的优秀曲艺人才还不在专业的曲艺队伍里面,但是他们拥有对艺术、对表演的热情,因此未来四川曲协要好好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和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让他们为观众服务。
其他文献
摘要:《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收录了戴维斯自1986年到2007年间所有短篇小说。戴维斯打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创作常规和疆界,不受体裁和长度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诠释思考当代生活中的各种情境、状况和问题。《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原创性的写作模式为后世短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关键词:《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 短篇小说 创新与突破  引言  2013年的曼布克国际文学奖由美
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双重特征又具有双重优势。我们既是文艺工作者,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习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政协会见文艺界、社科界的代表,给我们提出的四点希望,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评协工作的基本遵循。四川省评论家协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一路走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立足四川实际,不断探索创
传统的作文训练往往与学生的活动实践相脱节,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写作,所写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价值。教师往往只关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而不考虑学生活动的实际,更不把作文写出来如何发挥作用放在心上。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感受到作文的价值,必须将作文教学置于一定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为用而写”“有所为而作”。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心理机制  根据活动心理学理论,
一切就像一颗种子,静默地生根,直到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后,就开始发芽、开花……  这颗种子,就是我对手工的热爱,在儿时就播下,曾经被掩埋,但从未消亡熄灭。而立之年后,我选择“慢”下来,开始培育“它”。  发芽  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四川省绵竹市一个小乡村,父亲在我幼年时去世,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姐妹6人长大,家里境况曾一度很窘迫。我小时候爱做手工,常拿一些布料做布娃娃,母亲发现以后,就会拆掉,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思想、情感和历史的真实写照,是经过反复锤炼和长久积淀而造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历经战乱纷争,却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统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极大的包容性和超越性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凝聚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唤起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是当务之急。自2013
摘要: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物性特点,其中,文学创作的物性特点十分抽象,必须通过声乐、语言和文字进行传达。基于文学的抽象特点,文学意象通常具有内视性,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观感。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是文学的特殊组成元素,同时,艺术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要想提高当代的视觉传达水平,就必须对艺术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审美对象 呈现方式 文学语言 艺术特点
在2019年山东省东营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多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鳳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三回,该回主要介绍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情景。本篇作为《人物描写一组》的组成部分,重点描写了王熙凤。几位执教者的教学效果都不错,经过教师引领、师生合作分析人物描写,王熙凤张狂泼辣、心狠手辣、阿谀奉承、伶牙俐齿的形象跃然纸上,令学生
国画 195cm×117cm 2010年  作品取材于作者家乡的福宝古镇,古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随山势起伏,一排排吊脚楼,鳞次栉比。青砖、黑瓦、绿树构成了一幅绝美图画。为了表现古镇的古朴、厚重、清幽,作者在画面中辅以炊烟,加以晾晒的衣服,色彩以淡彩为主。  此畫的创作,让作者真正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只有能感动自己的题材,才能创作出感动别人的作品。2011年,该作品入选了由中国
摘要:爱情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吟咏的主题。时常听见妇女追求解放的声音,看到女性争取独立的故事。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地赢得过自身的独立,在爱情的世界中更是如此,始终扮演着被动与被欺侮的角色。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与自由的意识不断深入。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在反思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致橡树》这一经典作品,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但是在今天,我们对
温儒敏主编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了对经典诗词的学习,小学一年级就要求学习汉乐府《江南》。在小学必背古诗词中,白居易《忆江南》、杜牧《江南春》都以江南直接入题。这些诗词中的江南涉及汉、唐不同时代,所指的地理范围并不一致,厘清历史上江南的地理范围,是理解这些诗词内涵的逻辑起点。  一、先秦江南:长江中游荆湘的单一核心区  界定汉乐府中江南的地理范围,必须先了解汉代以前江南的所指,这既是从发生学上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