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谐剧,顾名思义是一种诙谐之剧,它是喜剧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搞笑、诙谐,或许更温柔一些。它往往更多的是通过漫画表现出来,多用于讽刺,在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演绎中,表达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抨击、批判和小人物命运的呐喊、抗争。
谐剧的“谐”是诙谐的谐。谐剧在舞台上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事情的反面,通过幽默的动作和风趣的语言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典型。这样观众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会有所反思,有所响应。谐剧的“谐”又是和谐的谐,它体现了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度,演员在台上借助谐剧表演的夸张、讽刺等手段表现特定的内容,以此达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它对多种表演手段的融合运用及传递出来的真善美与正能量,无不体现着和谐、美好。
一、关于谐剧表演
(一)谐剧表演中的“当众孤独”
在谐剧表演过程中,对演员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舞台上的那种“当众孤独”,即是要求演员要在毫无外力刺激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到规定的情景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这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因此演员在表演时要一直保持在特定的表达节奏中,脑袋里面不能有任何杂念。舞台上所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哪个地方出现?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场景都需要演员提前做好设定。做到“当众孤独”本就已经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更别说跳戏了。演员的每个眼神,每个表情,每句台词,每个节奏,都要非常准确才能让别人信服,否则,观众就会看不懂剧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对一个演员来说,表演的更高境界在于懂得把情绪含在内心,比如表演悲伤,要通过利用真实的情感催人泪下,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嚎啕大哭。每场戏中叮当都会把自己和所塑造的人物融为一体,做到他与“他”在情感上的高度统一,因此每次表演完后,叮当都很难立马从戏中走出来,他都会在舞台口将那些在舞台上还没完全宣泄尽的情绪发泄出来。谐剧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并没有真实的交流对象,因此灵活地运用和把握“当众孤独”的难度就更大,对演员修炼的要求更高。
(二)谐剧表演中的“简”
谐剧最大的魅力在于“简”,在于它既拥有戏剧的表现张力,又有说唱艺术的魅力。一部好剧定是包含如下元素:符合戏剧表达的艺术规律,作品中一定有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交流的对象。谐剧也不例外,区别只在于,谐剧交流的对象是虚拟的,剧情的推进和讲述需要通过演员与虚拟对手的交流来完成,没有真实对手之间的相互刺激。这就是谐剧的“简”,是戏剧的另一种境界。谐剧表演要求演员一个人清晰地将完整的事件、刻画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点上,首先演员自己要相信是在和别人交流,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相信,那么观众也就无法融入到表演当中了。
(三)谐剧表演中的“情”
谐剧中对“情”的表达是委婉的,演员在表演中并不直接地表达所塑人物的真情实感,而是透过表演的细节和张力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流露出来。以谐剧《让我看一眼》为例,该剧讲述了某小城市中一个老父亲非要硬闯婚礼现场,所有人都拦着他,不让他进,但是他就是要进去,直到他遇见了新娘的外婆,故事内容才慢慢展开讲述。
这个老父亲只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小人物,但随着故事内容的展开,感人情节的浮现,老父亲的人物形象也逐渐变得饱满和高大起来。在讲述感人故事这一部分,表演形式上采取了不吼喊,不大叫,轻言细语,平静真诚的形式。“我的女儿在五年前得了一场大病,医生费了很大的劲儿,还是没能救回她的命。我女儿临终前就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在她死后能将眼角膜捐献出来,这样她还能留一双眼睛继续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后来,她的眼角膜被捐给了同病房的病友,那人正是你们家的杨芳。”“之前,你们一直在给我打电话,说要感谢我,但我和妻子约定过不来打扰杨芳的生活,直到那天,杨芳给我打电话说她要结婚了,希望我们能来参加她的婚礼。于是,我妻子让我来。她说,哪怕你在角落里悄悄地看上一眼,你看看她穿婚纱的样子,也就当是看见咱们女儿穿婚纱的样子了。”至此,前面所有的“闹”都是在为后面的“静”做铺垫,随着平静的讲述,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出来。这种意外的斗转往往会带给观众以惊喜,他们也特别愿意看见这种“意外”出现,这样一来,故事的层次感就出来了。
作为一个父亲,哪有不渴望看见自己女儿穿婚纱,做新娘的那一天呢?他不顾一切地硬闯婚礼现场,只为悄悄地看一眼拥有女儿眼角膜的新娘,从她身上找寻女儿的影子。他透过门缝看到新娘后的欣喜、开心和双眼饱含的热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老父亲沉甸甸的爱。这种真诚、朴实的表达,毫不夸张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老父亲的小愿望。表演最后,一束光打下来,老父亲说完“女儿,你一定要幸福啊”,便转身走到新郎和新娘的海报面前,留给观众一个佝偻孤独的背影。
(四)谐剧表演中的“趣”
四川谐剧表演的“趣”,源于四川方言本身的趣味。表演中除了采用四川方言,也融入了四川不同地方的风俗、歌曲、称谓等,通过一些字词的谐音来达到喜剧的效果,这些日常化的表达让观众觉得更接地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以《川军张三娃》为例,我在剧中表演的是一个小战士,此外我又设计了一个在肉搏中没有死的日本士兵。后来这个日本士兵把班长打死了,为了给班长报仇,张三娃爬起来,捡起一把断了的大刀,向日本士兵追去。“八嘎”“你还喊爸爸?你就是喊爷爷,我今天都要报仇。”这段对话中,巧用“八嘎”与“爸爸”的谐音,让张三娃这个人物显得更加可爱。此外,张三娃的趣儿和可爱还表现在他和李歪嘴的对话上。“李大哥,李歪嘴,你说话撒”“咹?李歪嘴儿,你还没死,恼火不?”“不恼火,就是脚杆没得了”“诶,你的脚呢?你的脚在哪儿,我帮你找。”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既减弱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伤痛,又在充满趣味的气氛中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英勇和无畏。
在战场严酷的环境中,革命战士在救人时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是否危险,他们的脑袋里就只有一个字“冲”。为了塑造好张三娃这个人物形象,在表演前我观看了大量关于抗日战争和川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我一直在思考,在当时那种凶险的环境下,革命战士们为什么敢冲上去?难道他们不怕死吗?不,我相信他们也是怕的。在张三娃和班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和生的希冀。“是嘞,班长,我笨,我是最笨的,手榴弹我又甩不出圈圈,打靶我又老是打到边边,我不是胆小,我是怕死。”是啊,战场上听着子弹在耳边飞过,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谁不怕死?但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家责任和民族大义让张三娃慢慢地从死亡的恐惧中成长起来,最后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抗日战士。《川军张三娃》正是通过小人物一点一滴的变化,把川军抗战的真实感和抗战中涌现出来的真善美,浓缩成了一种川军精神:无川军,不抗战,川军不死。 二、关于谐剧创作
(一)谐剧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方式
谐剧的剧本不好写,难就难在你想通过谐剧表达什么?给观众传递什么?传递的这个东西或许只是一句话,又或许是一种现象,那又如何呈现呢?谐剧不好写的地方还在于“我”这个人,即是演员要表演的那个人。按照谐剧的创作原则,“我”必须具有充足的话语权,而虚拟人物只是一个铺垫。若是虚拟人物变成主导,而“我”变成次要,那这部剧就是不流畅的,是断层的,就会变成“我”在不断地重复虚拟人物所要表达的话。随着戏剧艺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现在很多剧本不再需要将所有的话语都表达出来,观众也都能明白。因此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千万不能糊弄观众,演员的表情、动作、形体、台词和节奏等,好或不好,观众都“门儿清”。欺骗观众,演员失去的将不仅是对艺术的敬畏,同时也会伤了谐剧爱好者的心。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和动力正是来自观众的支持和喜爱,他们才是一门艺术万古长青的根源。
编剧在剧本的故事情节的表现方式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多地融入虚拟人物的台词,二是要善用时空转换。如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作品《台上台下》为例,在这部剧中有三个时空转换:第一个时空场景是新上任的某某局长义正言辞地在大会上说“我们不能贪腐”;第二个时空场景是在法院的审判席上,局长因贪被捕;第三个时空场景是在监狱里。剧中所有的时空转换,全靠一张桌子。时空转换的过程应该在完整地表达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完成,最好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这样观众才能更直接、清楚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麻将人生》中也有两个时空转换,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尽管时空在转换,但台上却自始至终都是那一张椅子。
(二)谐剧创作要注重真善美的结合
曲艺作品一定要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真实的,充满真情的,能给人带来希望的,能让观众感动的。但凡艺术作品,尤其是曲艺作品,一定要有形象之美和内容之美,给观众传递美的视宴和听觉上的享受,只有真善美的作品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编剧在剧本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好严格把关。
三、关于谐剧传承与推广
谐剧在四川众多曲艺艺术当中具有独特性和艺术特质,它有走的更远、传播的更广的无限潜力。它的表现形式虽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但四川人能演,重庆人、贵州人、湖南人……也都可以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因此四川的谐剧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的。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新时代如何让四川的曲艺、四川的谐剧更受老中青小的喜爱和推崇,我这样认为:一是要有好的作品;二是行业内要有领军人物来带动更多的人;三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甚至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向百姓进行宣传推广。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将谐剧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推出更好的作品,推出更多的人才,让四川谐剧走得更远、更好。
目前四川曲协举办的“流动讲堂”,每流到一个地方就要扎根一个地方,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几对一的培训,在当地建立和培养曲艺表演队伍、创作队伍,让他们去生根、发芽,这样四川曲协的队伍就能不断壮大。现在有很多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中的优秀曲艺人才还不在专业的曲艺队伍里面,但是他们拥有对艺术、对表演的热情,因此未来四川曲协要好好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和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让他们为观众服务。
谐剧的“谐”是诙谐的谐。谐剧在舞台上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事情的反面,通过幽默的动作和风趣的语言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典型。这样观众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会有所反思,有所响应。谐剧的“谐”又是和谐的谐,它体现了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度,演员在台上借助谐剧表演的夸张、讽刺等手段表现特定的内容,以此达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它对多种表演手段的融合运用及传递出来的真善美与正能量,无不体现着和谐、美好。
一、关于谐剧表演
(一)谐剧表演中的“当众孤独”
在谐剧表演过程中,对演员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舞台上的那种“当众孤独”,即是要求演员要在毫无外力刺激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到规定的情景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这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因此演员在表演时要一直保持在特定的表达节奏中,脑袋里面不能有任何杂念。舞台上所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哪个地方出现?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场景都需要演员提前做好设定。做到“当众孤独”本就已经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更别说跳戏了。演员的每个眼神,每个表情,每句台词,每个节奏,都要非常准确才能让别人信服,否则,观众就会看不懂剧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对一个演员来说,表演的更高境界在于懂得把情绪含在内心,比如表演悲伤,要通过利用真实的情感催人泪下,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嚎啕大哭。每场戏中叮当都会把自己和所塑造的人物融为一体,做到他与“他”在情感上的高度统一,因此每次表演完后,叮当都很难立马从戏中走出来,他都会在舞台口将那些在舞台上还没完全宣泄尽的情绪发泄出来。谐剧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并没有真实的交流对象,因此灵活地运用和把握“当众孤独”的难度就更大,对演员修炼的要求更高。
(二)谐剧表演中的“简”
谐剧最大的魅力在于“简”,在于它既拥有戏剧的表现张力,又有说唱艺术的魅力。一部好剧定是包含如下元素:符合戏剧表达的艺术规律,作品中一定有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交流的对象。谐剧也不例外,区别只在于,谐剧交流的对象是虚拟的,剧情的推进和讲述需要通过演员与虚拟对手的交流来完成,没有真实对手之间的相互刺激。这就是谐剧的“简”,是戏剧的另一种境界。谐剧表演要求演员一个人清晰地将完整的事件、刻画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点上,首先演员自己要相信是在和别人交流,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相信,那么观众也就无法融入到表演当中了。
(三)谐剧表演中的“情”
谐剧中对“情”的表达是委婉的,演员在表演中并不直接地表达所塑人物的真情实感,而是透过表演的细节和张力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流露出来。以谐剧《让我看一眼》为例,该剧讲述了某小城市中一个老父亲非要硬闯婚礼现场,所有人都拦着他,不让他进,但是他就是要进去,直到他遇见了新娘的外婆,故事内容才慢慢展开讲述。
这个老父亲只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小人物,但随着故事内容的展开,感人情节的浮现,老父亲的人物形象也逐渐变得饱满和高大起来。在讲述感人故事这一部分,表演形式上采取了不吼喊,不大叫,轻言细语,平静真诚的形式。“我的女儿在五年前得了一场大病,医生费了很大的劲儿,还是没能救回她的命。我女儿临终前就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在她死后能将眼角膜捐献出来,这样她还能留一双眼睛继续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后来,她的眼角膜被捐给了同病房的病友,那人正是你们家的杨芳。”“之前,你们一直在给我打电话,说要感谢我,但我和妻子约定过不来打扰杨芳的生活,直到那天,杨芳给我打电话说她要结婚了,希望我们能来参加她的婚礼。于是,我妻子让我来。她说,哪怕你在角落里悄悄地看上一眼,你看看她穿婚纱的样子,也就当是看见咱们女儿穿婚纱的样子了。”至此,前面所有的“闹”都是在为后面的“静”做铺垫,随着平静的讲述,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出来。这种意外的斗转往往会带给观众以惊喜,他们也特别愿意看见这种“意外”出现,这样一来,故事的层次感就出来了。
作为一个父亲,哪有不渴望看见自己女儿穿婚纱,做新娘的那一天呢?他不顾一切地硬闯婚礼现场,只为悄悄地看一眼拥有女儿眼角膜的新娘,从她身上找寻女儿的影子。他透过门缝看到新娘后的欣喜、开心和双眼饱含的热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老父亲沉甸甸的爱。这种真诚、朴实的表达,毫不夸张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老父亲的小愿望。表演最后,一束光打下来,老父亲说完“女儿,你一定要幸福啊”,便转身走到新郎和新娘的海报面前,留给观众一个佝偻孤独的背影。
(四)谐剧表演中的“趣”
四川谐剧表演的“趣”,源于四川方言本身的趣味。表演中除了采用四川方言,也融入了四川不同地方的风俗、歌曲、称谓等,通过一些字词的谐音来达到喜剧的效果,这些日常化的表达让观众觉得更接地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以《川军张三娃》为例,我在剧中表演的是一个小战士,此外我又设计了一个在肉搏中没有死的日本士兵。后来这个日本士兵把班长打死了,为了给班长报仇,张三娃爬起来,捡起一把断了的大刀,向日本士兵追去。“八嘎”“你还喊爸爸?你就是喊爷爷,我今天都要报仇。”这段对话中,巧用“八嘎”与“爸爸”的谐音,让张三娃这个人物显得更加可爱。此外,张三娃的趣儿和可爱还表现在他和李歪嘴的对话上。“李大哥,李歪嘴,你说话撒”“咹?李歪嘴儿,你还没死,恼火不?”“不恼火,就是脚杆没得了”“诶,你的脚呢?你的脚在哪儿,我帮你找。”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既减弱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伤痛,又在充满趣味的气氛中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英勇和无畏。
在战场严酷的环境中,革命战士在救人时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是否危险,他们的脑袋里就只有一个字“冲”。为了塑造好张三娃这个人物形象,在表演前我观看了大量关于抗日战争和川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我一直在思考,在当时那种凶险的环境下,革命战士们为什么敢冲上去?难道他们不怕死吗?不,我相信他们也是怕的。在张三娃和班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和生的希冀。“是嘞,班长,我笨,我是最笨的,手榴弹我又甩不出圈圈,打靶我又老是打到边边,我不是胆小,我是怕死。”是啊,战场上听着子弹在耳边飞过,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谁不怕死?但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家责任和民族大义让张三娃慢慢地从死亡的恐惧中成长起来,最后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抗日战士。《川军张三娃》正是通过小人物一点一滴的变化,把川军抗战的真实感和抗战中涌现出来的真善美,浓缩成了一种川军精神:无川军,不抗战,川军不死。 二、关于谐剧创作
(一)谐剧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方式
谐剧的剧本不好写,难就难在你想通过谐剧表达什么?给观众传递什么?传递的这个东西或许只是一句话,又或许是一种现象,那又如何呈现呢?谐剧不好写的地方还在于“我”这个人,即是演员要表演的那个人。按照谐剧的创作原则,“我”必须具有充足的话语权,而虚拟人物只是一个铺垫。若是虚拟人物变成主导,而“我”变成次要,那这部剧就是不流畅的,是断层的,就会变成“我”在不断地重复虚拟人物所要表达的话。随着戏剧艺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现在很多剧本不再需要将所有的话语都表达出来,观众也都能明白。因此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千万不能糊弄观众,演员的表情、动作、形体、台词和节奏等,好或不好,观众都“门儿清”。欺骗观众,演员失去的将不仅是对艺术的敬畏,同时也会伤了谐剧爱好者的心。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和动力正是来自观众的支持和喜爱,他们才是一门艺术万古长青的根源。
编剧在剧本的故事情节的表现方式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多地融入虚拟人物的台词,二是要善用时空转换。如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作品《台上台下》为例,在这部剧中有三个时空转换:第一个时空场景是新上任的某某局长义正言辞地在大会上说“我们不能贪腐”;第二个时空场景是在法院的审判席上,局长因贪被捕;第三个时空场景是在监狱里。剧中所有的时空转换,全靠一张桌子。时空转换的过程应该在完整地表达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完成,最好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这样观众才能更直接、清楚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麻将人生》中也有两个时空转换,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尽管时空在转换,但台上却自始至终都是那一张椅子。
(二)谐剧创作要注重真善美的结合
曲艺作品一定要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真实的,充满真情的,能给人带来希望的,能让观众感动的。但凡艺术作品,尤其是曲艺作品,一定要有形象之美和内容之美,给观众传递美的视宴和听觉上的享受,只有真善美的作品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编剧在剧本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好严格把关。
三、关于谐剧传承与推广
谐剧在四川众多曲艺艺术当中具有独特性和艺术特质,它有走的更远、传播的更广的无限潜力。它的表现形式虽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但四川人能演,重庆人、贵州人、湖南人……也都可以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因此四川的谐剧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的。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新时代如何让四川的曲艺、四川的谐剧更受老中青小的喜爱和推崇,我这样认为:一是要有好的作品;二是行业内要有领军人物来带动更多的人;三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甚至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向百姓进行宣传推广。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将谐剧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推出更好的作品,推出更多的人才,让四川谐剧走得更远、更好。
目前四川曲协举办的“流动讲堂”,每流到一个地方就要扎根一个地方,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几对一的培训,在当地建立和培养曲艺表演队伍、创作队伍,让他们去生根、发芽,这样四川曲协的队伍就能不断壮大。现在有很多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中的优秀曲艺人才还不在专业的曲艺队伍里面,但是他们拥有对艺术、对表演的热情,因此未来四川曲协要好好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和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让他们为观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