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德育的社会性和影响性这一特点,从德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性质,选择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手段及评价手段,把传授技能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来代替单纯的说教,能使体育教学活动成为德育的真实载体,旨在引导每一位体育工作者明确体育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更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挖掘教育素材,到体育课堂中去真正体会德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 课堂实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诗对德育的渗透性原则作了生动形象的揭示。“渗透是在持续交往和活动中实现的,其广度、深度和强度标志着教育者个性影响力的力度”。在德育理论充分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德育灌输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人们普遍倾向于渗透式的德育方式。德育大纲中也指出“各学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实践表明,体育教学正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 体育活动极大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加之人与各种自然环境,操场器材的接触以及体育活动参加者本身的各种运动感受,本应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其思想品德教育与技能教学、增强学生体质是统一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教学任务,又是完成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等任务的保证。
作为每一位体育教师更应该根据体育这门学科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这方面的教育,积极探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体,使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一、先入为主,以身立教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除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情操。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和蔼的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起到先入为主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应忽视自己的“师表”作用,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例如:从课的开始,“同学们好!”(教师深鞠躬一个),“老师好!”(异口同声),这样一个小小的礼仪,很多体育老师都忽视了,这也是给体育课一点装饰,没了装饰会不会觉得单调些。教师教态始终要保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精练,口令清晰、宏亮,树立良好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为了形成对学生正确的影响,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相反,如:上课时表现随便,对学生用语粗俗,甚至漫骂,有的教师上课不穿运动服,个别女教师还穿高跟鞋,在教学过程中接打电话,无故迟到、早退,脱离课堂,甚至出现旷课等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行为。这些在学生面前轻率的举动或细小的疏忽,都可能给学生留下阴影,不利于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挖掘教材,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定出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措施,以确保任务的完成。但由于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在品质培养方面也有所侧重:
1、田径教学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不惧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如短跑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抱着侥幸心理而随时准备“抢跑”的思想,在教学准备中就应该既要讲清起跑的技术要领,又要讲清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打消投机心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遵守规则;耐久跑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怕苦怕累的思想,教师就要有意思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跳高、跨栏跑、障碍跑等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面对眼前障碍而惧怕、犹豫的思想,这是因为不良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在作怪。下面利用对跳高教学实践的调查结果更清楚地说明這问题:
本人针对高一(2007级)8个班共150名女生进行观察和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女生面对跳高竿和栏架神色慌张、缩手缩脚、躲躲闪闪等;问卷调查发现喜欢跳高和跨栏的占37%,不喜欢占63%;不喜欢原因:恐惧占48%,怕受伤占31%,身体素质差占16%,其它占5%。调查表明:不喜欢占63%,不喜欢主要原因是恐惧、怕受伤等。因此,在跳高和跨栏教学时要消除心理障碍,运用科学教学方法,融技术教学与心理教学,素质练习三者为一体,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集体的球类活动,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有组织性,纪律性,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向犯规对方实施恶意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要循循诱导和予以纠正。特别是在球类活动中,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的,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体育课堂上一些运球接力游戏,投篮比赛等多种球类游戏,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体现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室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动作技术时,教师务必巡回指导,适应地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当他们进步时应采用积极性影响的激励性语言或行为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又能培养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体验去尝试,逐渐培养对运动的兴趣。
3、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 ,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此练习在课的准备部分和辅教材教学中出现比较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作风,培养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通过游戏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犯规就要付出代价,感受到在社会上更应该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充分体现公平竞争,以及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做人准则,更要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三、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利用宣布和重申课堂常规的时机强化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组织游戏或各种比赛得失后,因势利导地运用比赛规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身体练习中互相帮助,保护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精神;抓住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时机,与生融入关系,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动作技术,改变了学习态度,而且更能体会到爱的教育;享受成功,遭遇失败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和顽强拼搏,争创第一的精神;遇到刮风,下雨等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教师应沉着冷静,培
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借还体育器材的时候,向学生进行尊重他人劳动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和爱惜公物教育。例如:课的结束部分利用手语版《感恩的心》进行放松,在消除疲劳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也让体育课堂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结论和建议
1、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非常讲究策略和艺术性的。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一丝不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公平地对待不同家庭出身、不同经济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观念来培养学生,避免训斥、贬低、惩罚、讽刺、挖苦、谩骂、罚站、打耳光等错误方式来对待学生。同时教育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尊重的氛围里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
2、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体育教学更是如此。由于体育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要求体育教师讲解简明生动,示范准确清楚,动作轻松优美,以其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平时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做到以“德”育人,用“心”上课,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3、体育课是以行为为主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活动形式来代替单纯的说教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的真实载体,这样,德育必将会收到更加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挖掘教育素材,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去真正体会德育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曹士云等.体育科研方法论[M].
[2] 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
[3] 裴文敏等.教育学杭州[M].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 课堂实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诗对德育的渗透性原则作了生动形象的揭示。“渗透是在持续交往和活动中实现的,其广度、深度和强度标志着教育者个性影响力的力度”。在德育理论充分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德育灌输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人们普遍倾向于渗透式的德育方式。德育大纲中也指出“各学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实践表明,体育教学正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 体育活动极大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加之人与各种自然环境,操场器材的接触以及体育活动参加者本身的各种运动感受,本应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其思想品德教育与技能教学、增强学生体质是统一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教学任务,又是完成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等任务的保证。
作为每一位体育教师更应该根据体育这门学科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这方面的教育,积极探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体,使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一、先入为主,以身立教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除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情操。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和蔼的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起到先入为主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应忽视自己的“师表”作用,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例如:从课的开始,“同学们好!”(教师深鞠躬一个),“老师好!”(异口同声),这样一个小小的礼仪,很多体育老师都忽视了,这也是给体育课一点装饰,没了装饰会不会觉得单调些。教师教态始终要保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精练,口令清晰、宏亮,树立良好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为了形成对学生正确的影响,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相反,如:上课时表现随便,对学生用语粗俗,甚至漫骂,有的教师上课不穿运动服,个别女教师还穿高跟鞋,在教学过程中接打电话,无故迟到、早退,脱离课堂,甚至出现旷课等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行为。这些在学生面前轻率的举动或细小的疏忽,都可能给学生留下阴影,不利于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挖掘教材,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定出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措施,以确保任务的完成。但由于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在品质培养方面也有所侧重:
1、田径教学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不惧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如短跑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抱着侥幸心理而随时准备“抢跑”的思想,在教学准备中就应该既要讲清起跑的技术要领,又要讲清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打消投机心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遵守规则;耐久跑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怕苦怕累的思想,教师就要有意思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跳高、跨栏跑、障碍跑等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面对眼前障碍而惧怕、犹豫的思想,这是因为不良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在作怪。下面利用对跳高教学实践的调查结果更清楚地说明這问题:
本人针对高一(2007级)8个班共150名女生进行观察和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女生面对跳高竿和栏架神色慌张、缩手缩脚、躲躲闪闪等;问卷调查发现喜欢跳高和跨栏的占37%,不喜欢占63%;不喜欢原因:恐惧占48%,怕受伤占31%,身体素质差占16%,其它占5%。调查表明:不喜欢占63%,不喜欢主要原因是恐惧、怕受伤等。因此,在跳高和跨栏教学时要消除心理障碍,运用科学教学方法,融技术教学与心理教学,素质练习三者为一体,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集体的球类活动,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有组织性,纪律性,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向犯规对方实施恶意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要循循诱导和予以纠正。特别是在球类活动中,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的,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体育课堂上一些运球接力游戏,投篮比赛等多种球类游戏,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体现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室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动作技术时,教师务必巡回指导,适应地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当他们进步时应采用积极性影响的激励性语言或行为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又能培养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体验去尝试,逐渐培养对运动的兴趣。
3、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 ,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此练习在课的准备部分和辅教材教学中出现比较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作风,培养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通过游戏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犯规就要付出代价,感受到在社会上更应该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充分体现公平竞争,以及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做人准则,更要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三、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利用宣布和重申课堂常规的时机强化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组织游戏或各种比赛得失后,因势利导地运用比赛规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身体练习中互相帮助,保护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精神;抓住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时机,与生融入关系,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动作技术,改变了学习态度,而且更能体会到爱的教育;享受成功,遭遇失败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和顽强拼搏,争创第一的精神;遇到刮风,下雨等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教师应沉着冷静,培
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借还体育器材的时候,向学生进行尊重他人劳动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和爱惜公物教育。例如:课的结束部分利用手语版《感恩的心》进行放松,在消除疲劳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也让体育课堂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结论和建议
1、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非常讲究策略和艺术性的。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一丝不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公平地对待不同家庭出身、不同经济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观念来培养学生,避免训斥、贬低、惩罚、讽刺、挖苦、谩骂、罚站、打耳光等错误方式来对待学生。同时教育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尊重的氛围里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
2、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体育教学更是如此。由于体育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要求体育教师讲解简明生动,示范准确清楚,动作轻松优美,以其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平时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做到以“德”育人,用“心”上课,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3、体育课是以行为为主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活动形式来代替单纯的说教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的真实载体,这样,德育必将会收到更加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挖掘教育素材,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去真正体会德育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曹士云等.体育科研方法论[M].
[2] 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
[3] 裴文敏等.教育学杭州[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