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语境”生成路径的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最早是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的,他认为语境即言语环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一直是解读文章的重要凭借,但是也是阅读的主要障碍。而语境也是可以“把控”的,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语境”的认识。
  一、选材“决定”语境
  高考是对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高考阅读的选材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宗旨和高考选拔人才的宗旨。这正是高考命题的“最大语境”。关于语文教学的宗旨,张志公先生指出:“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就注定了选材的“大范围”。而以历年的江苏卷散文阅读为例,在选考的类型上每年都在变,如从2006年的写景散文到2007年的叙事散文,从2009年的状物散文到2013年的写人散文。但选文的主题紧扣语文的教学宗旨却大致不变,《一幅烟雨牛鹭图》和《麦天》都是乡土题材,表现的是对中国农村、乡土文明的礼赞;《上善若水》借都江堰所表现的“上善若水”的传统文化理念,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何容何许人也》则借何容这个具有传统文化美德的知识分子,表达了对传统人格在现代进程中境遇的深思。可见,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和浓郁乡土气息,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传统、现代、社会、人性、文明的思考的文章,仍将是江苏卷散文选材关注的重点。
  二、创作“预设”语境
  作家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是生活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网络中,社会一切必然影响和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社会在文学创作中必然烙下深深的印记,文学创作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正因此,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必然要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现实、思考社会的问题、表现社会的理想。因而文章创作的时间,表现的民俗,人物的遭遇等都可以成为了解文章社会背景的依据。例如2016年的江苏卷,选择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会明》,对于人物的身份界定,学生大多只关注于他的职业“伙夫”。而忽略了文章中他的遭遇对人物的限定:参加过讨袁战争的国民军三十三连唯一活着的伙夫。所以他对于蔡锷将军的嘱托,三十三连的旗帜,战争的调防以及在村民面前的吹嘘,在这个“伙夫”身上就有了特殊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战士的担当和荣耀,而不会仅仅理解为“虚荣心的作祟”。
  三、命题“左右”语境
  我们知道文学领域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文学对话理论甚至认为“文学活动就是作者与读者共话、共赏、共欢的活动。”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指出“正是通过这种(创作和接受之间)相互作用实现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艺术的现时经验和过去经验的不断交流。”这是文本阅读的基础。而实际阅读中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就是命题人,他们的“用意”无形中总会左右着我们甚至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如2009年福建高考题《寂静钱钟书》的作者林天宏在微博上发表的博文《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作者本人做题15分只得到1分。当然难住作者的肯定不是他们的文章和题目,而是命题者的用意,他之所以得分很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自己当做高中生”。正如林天宏所说“这些题目,很多时候考的是高考语文技巧的掌握,却并不一定能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所以高考阅读题本身就有了“高考模式”和“广大高三学子”这一最主要的语境。以江苏卷为例,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更要句子含意;分析(赏析)表达技巧;欣赏散文形象和探究文本意蕴。这些知识点很大一部分都有固定的套路和术语,平时熟记一些概念含意和术语用法,审题时明确命题人的指向,把握住相关类题的步骤和规范术语,得分就不是问题。
  综上所述,“语境”使阅读空间变得广阔,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了难度。但是空间的扩展又并非无章可循,以上主要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标准,作家的创作目的,命题人的题目设置三个方面谈了“语境”在语文阅读中的各种表现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语境”的确时刻制约着我们的阅读,但是也可以“境”由“心”生,当你时刻把“语境”意识放在心中,你就可以左右它,而不是只能被它左右。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产品供求矛盾的突出,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同样存在着生产要素供求矛盾,同样要积极推进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对能否顺利实现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谋划好 “十三五”发展,制定好“十三五”规划,事关我区未来发展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备考中,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多“读”,读教材,读经典名著,读时文小品……为寻找到与高考的契合点,多年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  一、固化“读”的时间,给予学生读的空间  笔者很有幸既前往衡水,身临其境于衡中的军事化管理,也涉足襄阳,置身于五中古色古香的校园之中,感同身受于语文教育在高考升学的罗网中左冲右突的困窘,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从低效的训练中解放出
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指称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千百年来,围绕“道”字,延伸出无数理论与学说,今天笔者就“师道”这一话题来谈谈个人见解。  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师问学之道”。早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
调查和分析显示,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阅读教学目标不合理、阅读教学内容的解读简单化、阅读教学方式和评价单一化等问题。为了我们的人生能增添些精彩,放下标准的答案,放下死板的背诵,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寻找我们曾经忽略了的“黄金屋”。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开放式阅读教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
本学期,我以“语文高效课堂之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为研究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不仅发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法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在今后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讨论有了更新更科学的思考。  一、对课堂讨论内涵的认识  1.课堂讨论具有合作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  2
多媒体技术集电脑、录像、电视、播放四者于一体,打破了计算机跟其他电教设备的界限,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同时处理、获取、存取以及展示两种及其以上类型不同的信息,创造良好、高效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具备集成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时性等特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合理把握度。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能创设逼真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片等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呈现在
语文课堂活动教学作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与以往的教学观和形式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教学实践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的交往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 要:稳就业作为国家“六稳”之首,是今后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包头市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对就业创业工作投入力度较大,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针对包头市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投入,构建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采用DEA方法对包头市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包头市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绩效整体不高,但有一些旗县区就业创业补助资金达到DEA有效。最后,提出包头市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绩效提升的对策建
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三语文课堂越来越缺乏生机。然而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却在直线上升,如何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改革。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三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探索的一点实践经验。  一、重视培养学生兴趣  高三语文教学课时少,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大容量,老师基本采取的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讲重点、教方法,课堂上根本没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