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俗称“两课”,其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多年来,高校“两课”处境尴尬: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等。“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成为高校“两课”教学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建设,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新的课程方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调整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理论工作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和理论上的指导。由此,全国高校“两课”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高校“两课”的教学效果与其所肩负的职责使命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找到使这些差异存在的因素并找到解决之策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因素分析
1、内容编排不合理。课改后的“两课”内容体系过于宽泛,内容重复严重,脱离实际。现行“两课”主要由四门必修课程所组成,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各自的体系相对完整,但对相关原理的描述过于宽泛,没有能够讲清讲透,学生无法有效把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门学科,该课程体系的这种安排,其目的不外乎希望向大学生完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原理,但在理论表述上缺乏深度,过于简略,不便于学生掌握。其次,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状况严重,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就出现严重重合,学生在大一学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大二再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就会有枯燥的感觉。再次,“两课”所宣传的内容与时下弥漫在社会甚至高校里的一些不良风气形成矛盾。久而久之,当学生再去听“两课”课程时,发现课堂上讲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差距甚远,从而就会认为“两课”内容都是“假、大、空”,于自己并没有帮助,进而失去了对“两课”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在大规模扩招,从而形成了学生与师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大量学生涌入高校,另一方面是高校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此,为缓解这一矛盾,许多高校的“两课”教学通常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每个教师在一次课堂中要面对百名以上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学生也时常瞄准大班上课时逃课,大班上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两课”在时间的编排上也存在不合理性。常常表现为专业课优于“两课”安排,如把“两课”排在学生精力较差的时段等,这也让学生形成“两课”不重要的观念,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这时的教学效果必然差强人意。
3、学生对“两课”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学习“两课”课程,他们认为现行的“两课”可学性不强,偏重说教,因而不愿意去读去听。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才与今后的就业息息相关,而“两课”属于可有可无最好不存在的课程,因此产生了重专业课轻“两课”的错误认识。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利用“两课”课堂学习其专业方面的课程或其他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甚至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等,学生逃课现象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尤为严重。
4、教师的原因。“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教师自身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教材一定的情况下,教师自身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寓教于乐,学生还是会认真听的。而现实状况是,由于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两课”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两课”教师缺乏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想搞点科研也会因为时间和精力不足而不能如愿。同时,部分高校对“两课”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对“两课”教师缺乏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两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影响了“两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无法进一步提升“两课”的教学效果。
5、社会现实因素制约“两课”教学效果。“两课”所宣传的是社会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强音符,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相当部分学生反映,“两课”内容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欺上瞒下、贪污腐化、劳民伤财的做法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去甚远,诸如此类。这些社会现实对“两课”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果两课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这类问题,或是一味回避这类社会现象,那么学生就会认为“两课”是在讲大话、讲空话,就会对其产生逆反心理,“两课”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6、考核体制存在不足。在“两课”教学效果的考核上,往往是条块框架,缺乏学生主动性的表现,一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有可能通过短时间突击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打击了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当前的考核安排也已被证明无法有效的达到“两课”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现行考核安排上的种种弊端说明,一次考试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德育品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改进教材内容。设置“两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两课”教材切忌空洞说教,教材内容安排必须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严防大而空。这就需要“两课”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必须随社会形势发生变化而不断及时进行充实,以保证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及创新性,从而实现“两课”教学的与时俱进,使学生能时时关注到社会热点、思考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对当前社会热点的正确看法,从而体现“两课”教学的价值导向。
2、科学设置课程。在当前高校扩招仍在不断继续、“两课”教学不得不采用大班上课的情况下,课程的科学设置安排更凸显其重要性。因此,“两课”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必须要体现科学性,应优先考虑将“两课”安排在学生精力较好的时段,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也应注意合理性,应当克服因扩招和师资不足而产生的矛盾,防止教师连续整天或半天上课情况的发生。在连续上课的情况下。教师会一直处于疲惫的精神状态,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无疑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两课”的教学安排应力争小班上课,不能只讲成本不讲效果。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两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因此,“两课”无论是在教材内容安排、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指导等方面,都应当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自主的意识以及自觉的行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接受两课所“灌输”的思想意识,而不是在外力的压迫下迫使其被动就范。另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能够真正深入到“两课”教学中。只有这样,两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实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采取机械式的灌输,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两课”教学的目的也就不会真正达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两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求各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两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
此外,“两课”教师还应当进一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两课”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以及心理复杂的学生,如果仅仅只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某一门知识,本身就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相关的其他若干知识,以自身广博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其次,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当前在“两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法”。“讲授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直观性的优点,但长期使用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政治理论课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在坚持和完善“讲授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专题讲授法以及社会实践法等。将这些方法与“讲授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两课”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真正实现让“两课”入耳、入脑、入心。
5、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的同时,高校应当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实践教学。此外,在“两课”教学中还应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两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6、加强教学管理,改变考核方法。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首先,应当加强对出勤率的管理。实行上课考勤是提高“两课”到课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加强课堂考勤(当然,这种考勤可安排各班的班长负责,每次上完课,班长应将考勤情况如实报给任课教师,教师可将考勤情况与学生的总评成绩及其他评优活动挂钩),通过对到课率的考核,可有效减少学生逃课现象。其次,改革考核方式。“两课”课程成绩应当改变过去“一纸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学生的总评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可由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表现、品德素质等方面构成,这部分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30%,三是学生的到课率,这部分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10%。总之,对学生的考核要做到科学合理,既要对那些准备“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产生督促作用,又要突出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提升“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这一情况,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建设,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新的课程方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调整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理论工作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和理论上的指导。由此,全国高校“两课”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高校“两课”的教学效果与其所肩负的职责使命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找到使这些差异存在的因素并找到解决之策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因素分析
1、内容编排不合理。课改后的“两课”内容体系过于宽泛,内容重复严重,脱离实际。现行“两课”主要由四门必修课程所组成,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各自的体系相对完整,但对相关原理的描述过于宽泛,没有能够讲清讲透,学生无法有效把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门学科,该课程体系的这种安排,其目的不外乎希望向大学生完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原理,但在理论表述上缺乏深度,过于简略,不便于学生掌握。其次,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状况严重,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就出现严重重合,学生在大一学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大二再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就会有枯燥的感觉。再次,“两课”所宣传的内容与时下弥漫在社会甚至高校里的一些不良风气形成矛盾。久而久之,当学生再去听“两课”课程时,发现课堂上讲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差距甚远,从而就会认为“两课”内容都是“假、大、空”,于自己并没有帮助,进而失去了对“两课”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在大规模扩招,从而形成了学生与师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大量学生涌入高校,另一方面是高校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此,为缓解这一矛盾,许多高校的“两课”教学通常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每个教师在一次课堂中要面对百名以上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学生也时常瞄准大班上课时逃课,大班上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两课”在时间的编排上也存在不合理性。常常表现为专业课优于“两课”安排,如把“两课”排在学生精力较差的时段等,这也让学生形成“两课”不重要的观念,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这时的教学效果必然差强人意。
3、学生对“两课”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学习“两课”课程,他们认为现行的“两课”可学性不强,偏重说教,因而不愿意去读去听。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才与今后的就业息息相关,而“两课”属于可有可无最好不存在的课程,因此产生了重专业课轻“两课”的错误认识。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利用“两课”课堂学习其专业方面的课程或其他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甚至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等,学生逃课现象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尤为严重。
4、教师的原因。“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教师自身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教材一定的情况下,教师自身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寓教于乐,学生还是会认真听的。而现实状况是,由于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两课”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两课”教师缺乏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想搞点科研也会因为时间和精力不足而不能如愿。同时,部分高校对“两课”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对“两课”教师缺乏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两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影响了“两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无法进一步提升“两课”的教学效果。
5、社会现实因素制约“两课”教学效果。“两课”所宣传的是社会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强音符,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相当部分学生反映,“两课”内容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欺上瞒下、贪污腐化、劳民伤财的做法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去甚远,诸如此类。这些社会现实对“两课”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果两课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这类问题,或是一味回避这类社会现象,那么学生就会认为“两课”是在讲大话、讲空话,就会对其产生逆反心理,“两课”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6、考核体制存在不足。在“两课”教学效果的考核上,往往是条块框架,缺乏学生主动性的表现,一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有可能通过短时间突击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打击了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当前的考核安排也已被证明无法有效的达到“两课”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现行考核安排上的种种弊端说明,一次考试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德育品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改进教材内容。设置“两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两课”教材切忌空洞说教,教材内容安排必须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严防大而空。这就需要“两课”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必须随社会形势发生变化而不断及时进行充实,以保证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及创新性,从而实现“两课”教学的与时俱进,使学生能时时关注到社会热点、思考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对当前社会热点的正确看法,从而体现“两课”教学的价值导向。
2、科学设置课程。在当前高校扩招仍在不断继续、“两课”教学不得不采用大班上课的情况下,课程的科学设置安排更凸显其重要性。因此,“两课”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必须要体现科学性,应优先考虑将“两课”安排在学生精力较好的时段,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也应注意合理性,应当克服因扩招和师资不足而产生的矛盾,防止教师连续整天或半天上课情况的发生。在连续上课的情况下。教师会一直处于疲惫的精神状态,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无疑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两课”的教学安排应力争小班上课,不能只讲成本不讲效果。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两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因此,“两课”无论是在教材内容安排、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指导等方面,都应当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自主的意识以及自觉的行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接受两课所“灌输”的思想意识,而不是在外力的压迫下迫使其被动就范。另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能够真正深入到“两课”教学中。只有这样,两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实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采取机械式的灌输,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两课”教学的目的也就不会真正达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两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求各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两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
此外,“两课”教师还应当进一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两课”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以及心理复杂的学生,如果仅仅只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某一门知识,本身就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相关的其他若干知识,以自身广博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其次,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当前在“两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法”。“讲授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直观性的优点,但长期使用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政治理论课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在坚持和完善“讲授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专题讲授法以及社会实践法等。将这些方法与“讲授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两课”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真正实现让“两课”入耳、入脑、入心。
5、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的同时,高校应当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实践教学。此外,在“两课”教学中还应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两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6、加强教学管理,改变考核方法。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首先,应当加强对出勤率的管理。实行上课考勤是提高“两课”到课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加强课堂考勤(当然,这种考勤可安排各班的班长负责,每次上完课,班长应将考勤情况如实报给任课教师,教师可将考勤情况与学生的总评成绩及其他评优活动挂钩),通过对到课率的考核,可有效减少学生逃课现象。其次,改革考核方式。“两课”课程成绩应当改变过去“一纸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学生的总评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可由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表现、品德素质等方面构成,这部分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30%,三是学生的到课率,这部分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10%。总之,对学生的考核要做到科学合理,既要对那些准备“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产生督促作用,又要突出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提升“两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