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以试论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作用,其次介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提问原则,最后从巧妙布设问题,紧抓问题主旨、布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好奇心理,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灵活提出疑问,体现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提高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相关途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有效性
一、 引言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提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备受欢迎,此种教学模式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条件需求,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地位。诸多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意识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若教师最大化地发挥课堂提问优势,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然而课堂提问过程中依旧表现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关注,切合实际地推动高年级语文教学进程。
二、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作用
(一)教师提问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对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师围绕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总结与归纳知识点,迅速得到问题答案,解答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学生不只是能够温故而知新,还能够接触新的知识。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加深學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了解。站在问题分类的视角下,不管是具备参考性的问题还是具备展示性的问题,均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可以发散。
(二)教师提问便于学生主动思考
语文高年级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需要组织学生回忆之前现有的知识,接下来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思考之后准确地传达心中所想。这样不只是体现提问过程的启发性与综合性,还可凸显问题的参考性以及展示性,帮助学生更多地把语文知识和日常生活关联起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三)教师提问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产生强烈的热情,就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比如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若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能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敏捷地运用思维,不间断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缺少问题解决的热情,自然而然地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而不是单一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热情的驱使下,学生自主构建语文知识,得到理想的学习成绩。
(四)教师提问便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强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学习拥有的信心,不只会影响学习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发展。学习期间,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动力来源,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然而不只是学生自己,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着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环境、家长因素和教师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组织班级内所有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顾及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立足于启发性教学原则和耐心与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
三、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提问原则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语文高年级课堂提问,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师没有对学生充分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不高。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可是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会夸奖回答正确的学生,没有及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也没有对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内心生成挫败感。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师提问效率的提高。其次是教师淡化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在长时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和教师交流互动的学生比较固定。主要是由于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难度比较大,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些吃力,因此在教师提问过程中能够迅速做出问题答案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教师尚未关注小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在涉及问题时难以保证科学性,造成教师提问转变为教师和固定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加入师生互动环节,影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实施。最后是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的不够显著,大多数教师总会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直接思考,尚未顾及小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的疑问。如果学生无法全方位掌握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思考问题出现方向偏离的现象,难以真正地掌握问题解决技巧,影响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增强。
(二)高年级教师提问的原则
首先是鼓励性原则,站在教育心理学角度,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教师期望的可以促使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成长,针对有效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在提问之前,全方位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在提问之后,及时鼓励回答错误的学生或者没有参与回答活动的学生,为有效性的教师提问奠定扎实基础。其次是差异性原则,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教师提问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均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在年龄的增长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也表现出思维习惯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应以差异性原则为基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设计问题,保证问题难度适当,体现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性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教师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问题难度大的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针对学习能力不佳的同学,教师可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提出难度一般的问题,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点与提升技能。对学困生,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提问之前思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针对性,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最后是主体性,新课改视角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人,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者职能与组织者职能,设计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肯定,就会从心灵深处树立学习意识,吸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四、 提高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相关途径
(一)巧妙布设问题,紧抓问题主旨
对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当作指导,紧紧围绕主要矛盾重点给学生提炼精彩的片段与引人入胜的场景,在此环节中寻找和主要矛盾存在关联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转动思维提出问题,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积极地加入思考活动、小组讨论活动和团队合作活动,能够进一步强化對文本的主旨掌握。教师给学生构建精妙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文本中,形成爱思考与爱提问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比如在学习《散步》文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感悟文本主旨和思想情感,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组织学生以问题为驱动再次投入到阅读和理解环节中,教师适当地点拨与指导,学生迅速在文本中找到问题答案,强化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二)布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提出具备趣味性的问题,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加入自主研究活动和互助讨论活动,不只是能够烘托活跃的教学气氛,还能够维护教学秩序。并且语文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一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形式,师生交流沟通凸显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巧妙地把问题作为师生交流的纽带,把师生的情感紧密衔接,能够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基础课程,还能够发展学生审美意识和赏析意识,便于学生提升自我价值和陶冶学生情操。在提问实践中,教师要保证问题足够新颖,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多次的发言中提高信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是现有的语文课堂中依旧存在着满堂问的现象,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选取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内容,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文章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哪些句子能够点明文本的主旨?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文章描述了怎样的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内涵,满足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带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展。
(三)围绕学生好奇心理,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
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语文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性格特征,巧妙地发挥提问艺术优势,调动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提问过程中应该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不要随便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问题过多会引起学生反感心理,甚至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设计的问题应该体现问题具备的价值,针对不需提出问题的地方不要勉强提问,全方位组织学生在语文世界中探索和遨游。比如在教学《落花生》文本中,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落花生》讲述的是怎样的道理。全文以这一道理为线索,所有的段落均是为这个道理所服务的,因此教师只要提出和文本主旨相关的问题即可。并且关注在学生认知矛盾处提出疑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矛盾处作为知识薄弱的地方,还是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结合文本,叙述的内容与表达的主旨科学质疑。除此之外,教师关注在貌似无疑进行设疑,文章看似没有疑问,本质上暗藏玄机,在“谈花生”的段落中,文本中人物对花生进行了看法说明,三个人的第一句话重不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先抑后扬的手法优势,巧妙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先抑后扬的表达手法掌握,进一步挖掘落花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灵活提出疑问,体现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如果教师仅仅给学生设置质量高的问题,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清晰表达自身思想,得到的提问教学效果并不是最理想的。以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为目的,语文高年级教师不只是要提前准备好问题,还要关注问题的重点强调,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做到提出疑问的灵活性。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含直问、曲问、追问和逆问等几种类型,高年级语文教师要对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情境,挑选对应的提问方式。避免通过术语进行表达,涉及“与……对话”“合作探究”“赏析”等,即便这些术语能够传递教师的教学思想,可是小学生未免能够完全理解,甚至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认为问题生涩难懂,不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含混的表述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教师在问题表达时会存在着实际的表达与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现象,此种表达方式就是含混式表达。此种距离表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怎样理解问题,教学中总会泛泛地提问:对此你们是怎样看待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能在教师心目中也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答案,造成学生回答的内容存在五花八门的可能,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点评,那么提出的问题将会是无效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教师提问艺术的运用,结合学生成长差异和个性发展特征,优化教学提问问题和提问方式。通过巧妙布设问题,紧抓问题主旨、布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好奇心理,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灵活提出疑问,体现提问方式的多样性等措施,全面调动学生问题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不断强化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龙梅.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求知导刊,2020(9):10-11.
[2]杨光英.浅议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堂积极发言的教学策略[J].南北桥,2020(3):199.
[3]贾海霞.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教学中有效提问对策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5):283.
[4]李政兵.谈谈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2019.
[5]张呵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师,2020,106(10):58-59.
[6]杨奉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综合版,2019(3).
[7]董婷.让“提问”变成“学问”: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的有效提问[J].智力,2020(25).
[8]钟国顺.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新作文:教研,2019(4):67.
[9]杨月惠.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考试周刊,2019(15):69.
[10]肖珍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生本课堂师生有效互动行为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9(1):22-24.
作者简介:林丽凤,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有效性
一、 引言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提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备受欢迎,此种教学模式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条件需求,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地位。诸多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意识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若教师最大化地发挥课堂提问优势,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然而课堂提问过程中依旧表现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关注,切合实际地推动高年级语文教学进程。
二、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作用
(一)教师提问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对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师围绕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总结与归纳知识点,迅速得到问题答案,解答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学生不只是能够温故而知新,还能够接触新的知识。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加深學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了解。站在问题分类的视角下,不管是具备参考性的问题还是具备展示性的问题,均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可以发散。
(二)教师提问便于学生主动思考
语文高年级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需要组织学生回忆之前现有的知识,接下来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思考之后准确地传达心中所想。这样不只是体现提问过程的启发性与综合性,还可凸显问题的参考性以及展示性,帮助学生更多地把语文知识和日常生活关联起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三)教师提问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产生强烈的热情,就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比如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若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能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敏捷地运用思维,不间断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缺少问题解决的热情,自然而然地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而不是单一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热情的驱使下,学生自主构建语文知识,得到理想的学习成绩。
(四)教师提问便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强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学习拥有的信心,不只会影响学习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发展。学习期间,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动力来源,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然而不只是学生自己,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着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环境、家长因素和教师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组织班级内所有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顾及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立足于启发性教学原则和耐心与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
三、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提问原则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语文高年级课堂提问,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师没有对学生充分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不高。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可是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会夸奖回答正确的学生,没有及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也没有对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内心生成挫败感。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师提问效率的提高。其次是教师淡化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在长时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和教师交流互动的学生比较固定。主要是由于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难度比较大,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些吃力,因此在教师提问过程中能够迅速做出问题答案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教师尚未关注小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在涉及问题时难以保证科学性,造成教师提问转变为教师和固定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加入师生互动环节,影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实施。最后是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的不够显著,大多数教师总会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直接思考,尚未顾及小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的疑问。如果学生无法全方位掌握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思考问题出现方向偏离的现象,难以真正地掌握问题解决技巧,影响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增强。
(二)高年级教师提问的原则
首先是鼓励性原则,站在教育心理学角度,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教师期望的可以促使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成长,针对有效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在提问之前,全方位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在提问之后,及时鼓励回答错误的学生或者没有参与回答活动的学生,为有效性的教师提问奠定扎实基础。其次是差异性原则,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教师提问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均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在年龄的增长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也表现出思维习惯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应以差异性原则为基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设计问题,保证问题难度适当,体现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性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教师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问题难度大的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针对学习能力不佳的同学,教师可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提出难度一般的问题,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点与提升技能。对学困生,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提问之前思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针对性,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最后是主体性,新课改视角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人,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者职能与组织者职能,设计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肯定,就会从心灵深处树立学习意识,吸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四、 提高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相关途径
(一)巧妙布设问题,紧抓问题主旨
对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当作指导,紧紧围绕主要矛盾重点给学生提炼精彩的片段与引人入胜的场景,在此环节中寻找和主要矛盾存在关联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转动思维提出问题,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积极地加入思考活动、小组讨论活动和团队合作活动,能够进一步强化對文本的主旨掌握。教师给学生构建精妙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文本中,形成爱思考与爱提问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比如在学习《散步》文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感悟文本主旨和思想情感,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组织学生以问题为驱动再次投入到阅读和理解环节中,教师适当地点拨与指导,学生迅速在文本中找到问题答案,强化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二)布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提出具备趣味性的问题,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加入自主研究活动和互助讨论活动,不只是能够烘托活跃的教学气氛,还能够维护教学秩序。并且语文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一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形式,师生交流沟通凸显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巧妙地把问题作为师生交流的纽带,把师生的情感紧密衔接,能够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基础课程,还能够发展学生审美意识和赏析意识,便于学生提升自我价值和陶冶学生情操。在提问实践中,教师要保证问题足够新颖,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多次的发言中提高信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是现有的语文课堂中依旧存在着满堂问的现象,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选取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内容,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文章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哪些句子能够点明文本的主旨?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文章描述了怎样的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内涵,满足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带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展。
(三)围绕学生好奇心理,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
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语文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性格特征,巧妙地发挥提问艺术优势,调动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提问过程中应该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不要随便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问题过多会引起学生反感心理,甚至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设计的问题应该体现问题具备的价值,针对不需提出问题的地方不要勉强提问,全方位组织学生在语文世界中探索和遨游。比如在教学《落花生》文本中,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落花生》讲述的是怎样的道理。全文以这一道理为线索,所有的段落均是为这个道理所服务的,因此教师只要提出和文本主旨相关的问题即可。并且关注在学生认知矛盾处提出疑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矛盾处作为知识薄弱的地方,还是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结合文本,叙述的内容与表达的主旨科学质疑。除此之外,教师关注在貌似无疑进行设疑,文章看似没有疑问,本质上暗藏玄机,在“谈花生”的段落中,文本中人物对花生进行了看法说明,三个人的第一句话重不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先抑后扬的手法优势,巧妙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先抑后扬的表达手法掌握,进一步挖掘落花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灵活提出疑问,体现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如果教师仅仅给学生设置质量高的问题,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清晰表达自身思想,得到的提问教学效果并不是最理想的。以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为目的,语文高年级教师不只是要提前准备好问题,还要关注问题的重点强调,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做到提出疑问的灵活性。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含直问、曲问、追问和逆问等几种类型,高年级语文教师要对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情境,挑选对应的提问方式。避免通过术语进行表达,涉及“与……对话”“合作探究”“赏析”等,即便这些术语能够传递教师的教学思想,可是小学生未免能够完全理解,甚至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认为问题生涩难懂,不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含混的表述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教师在问题表达时会存在着实际的表达与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现象,此种表达方式就是含混式表达。此种距离表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怎样理解问题,教学中总会泛泛地提问:对此你们是怎样看待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能在教师心目中也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答案,造成学生回答的内容存在五花八门的可能,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点评,那么提出的问题将会是无效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教师提问艺术的运用,结合学生成长差异和个性发展特征,优化教学提问问题和提问方式。通过巧妙布设问题,紧抓问题主旨、布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好奇心理,在关键位置设置疑问、灵活提出疑问,体现提问方式的多样性等措施,全面调动学生问题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不断强化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龙梅.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求知导刊,2020(9):10-11.
[2]杨光英.浅议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堂积极发言的教学策略[J].南北桥,2020(3):199.
[3]贾海霞.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教学中有效提问对策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5):283.
[4]李政兵.谈谈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2019.
[5]张呵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师,2020,106(10):58-59.
[6]杨奉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综合版,2019(3).
[7]董婷.让“提问”变成“学问”: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的有效提问[J].智力,2020(25).
[8]钟国顺.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新作文:教研,2019(4):67.
[9]杨月惠.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考试周刊,2019(15):69.
[10]肖珍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生本课堂师生有效互动行为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9(1):22-24.
作者简介:林丽凤,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