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卷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福建省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二年高考,通过对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文综历史学科的试题体现了较高的试题命制水平:能严格依据《考试说明》,以学科能力立意,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做到了稳中有变,凸显了新课程倡导理念。
  一、试题命制特征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1)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强调分析与思考,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2)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3)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凸显新课程观。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也采用了新素材。
  4.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如选择题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政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增加乡土气息,体现福建特色。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图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反映福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又要重视省内的时政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选修模块单独设题。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1)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2)以课标、考纲为基准,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3)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联系。(4)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平时记得住,考试时用得上。(5)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重整教材”,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3)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4)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5)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反复练习,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做到答得少,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最后答题。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1)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2)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3)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1)古代史:唐宋时,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2)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中国“船政之父”。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3)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5.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学以致用。我们在教学中要:(1)适当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密切的热点,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收看有关的新闻电视节目和浏览重要的一些报刊杂志,关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方针政策,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把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融入历史,树立社会责任感。(2)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高析文识图解表能力;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增强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抓主体线索,选取史鉴价值大、现实感和综合性强、创新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进行专线挂靠;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紧扣教材,科学地处理“热点”与“冷点”关系,鼓励学生思维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养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法;把重点放在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的养成和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训练上。(3)2011年复习要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谐意识、科技教育问题、民主法制意识、国际意识、责任意识等;周年历史事件有201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20周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等。
  6.加强选修模块内部专题的整合。鉴于选修模块单独设题,而且基本是同一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比较题,我们要在复习备考中将选修模块内部专题进行整合。在整合时把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同一国家的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如选修一复习时可将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进行整合复习;商鞅变法又可与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专题有机联系;阿里改革与戊戌变法进行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三个专题进行整合,对比有何异同。不同专题的整合复习可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应给数学课堂增加些文化味,在教学中提供背影知识,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讲述榜样的事例,坚定学生的意志;立足历史现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数学文化 数学美 榜样事例 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难度加大,厌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
H7亚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多种禽类及哺乳动物,最近几年,HPAI和LPAIH7N1、H7N2、H7N3、H7N4和H7N7病毒已经引起了至少750万家禽被扑杀,更重要的是,H7亚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2002年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实践活动和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实践    随着江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自己一味地教,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听得懂,是否感兴趣,是否参与到课堂中,等等。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实践出一条新路,解决原有的教
新课程教学理念向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去努力探究,同时,新时代还要求我们又快又好地培养新型人才。为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当然我们还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但又在适度紧张中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高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达到激励思维的目的,从而实现高效数学教学。那么如何运用新理念,进行高效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
摘 要: 减负增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当前减负背景下减负不减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即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以学论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现今的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教材的改革,内容的加深,
提起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不少人认为这应该是中学老师考虑的事。我认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担负起各自的职责。  一、知识上的衔接  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与感性材料基础之上的。因此,小学基础知识扎实与否对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学数学教师要熟悉小学教材,小学数学教师要熟悉中学教材,并且都要本着“低起点、高终点”的原则,搞好数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