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景神情相貌写作目标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尝试作文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散兵游勇式的探索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还停留在“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上。
为此,我们特做了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的信息问卷调查:
害怕作文80%
厌恶作文 48%
最大的写作困难
1、没东西写44%
2、写不出真情63%
3、不会布局52%
4、语言干巴61%
反映目前作文教学的毛病
没有激情85%
形式单一88%
我理想中的作文课
像故事会一样有趣91%
像讨论课、表演课一样自由74%
综合来看,我校学生作文还存在如下莫大的问题:
1、内容空乏,童真缺乏,真情贫乏;
2、语言成人化,材料雷同化,结构单一化;
3、想像干枯,技巧笨拙,主题平庸。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情景体验,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有趣,每桩每件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
一、什么是情景
情景,亦名“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其构词方式为联合式:情 景。而所谓情景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由此可见,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二、应用情景
1、现实背景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令人心痛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励精图治。国内的教育者从来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甚至先后出现了许多派系,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周一惯的儿童化作文,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学说或正面或侧面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三、情景体验
(一) 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 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 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四、创设情景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
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以上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景神情相貌写作目标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尝试作文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散兵游勇式的探索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还停留在“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上。
为此,我们特做了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的信息问卷调查:
害怕作文80%
厌恶作文 48%
最大的写作困难
1、没东西写44%
2、写不出真情63%
3、不会布局52%
4、语言干巴61%
反映目前作文教学的毛病
没有激情85%
形式单一88%
我理想中的作文课
像故事会一样有趣91%
像讨论课、表演课一样自由74%
综合来看,我校学生作文还存在如下莫大的问题:
1、内容空乏,童真缺乏,真情贫乏;
2、语言成人化,材料雷同化,结构单一化;
3、想像干枯,技巧笨拙,主题平庸。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情景体验,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有趣,每桩每件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
一、什么是情景
情景,亦名“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其构词方式为联合式:情 景。而所谓情景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由此可见,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二、应用情景
1、现实背景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令人心痛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励精图治。国内的教育者从来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甚至先后出现了许多派系,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周一惯的儿童化作文,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学说或正面或侧面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三、情景体验
(一) 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 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 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四、创设情景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
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以上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