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普遍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的新气象,但新问题、新困惑也随之产生。
一 如何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问题
教学实践中,高一年级很多新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地位有关,学生认为历史课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的遗留问题和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问题一无所知,无法解答,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情,采取措施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偏见及错误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上好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即导言课,解决学生的思想偏见。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亲和的形象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二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新课改的理念
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讨,问题解答都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有时还会出现因讨论、合作耽误课时的情况。究其原因,初中开课不全,中考历史又是开卷,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缺少兴趣,导致通史知识储备少,学科思维缺乏锻炼,在课堂上对所要解决的学科问题无从下手。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努力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或删、或补、或改,使其生动、活泼,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如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第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的资料(史料、图片或者音像资料),对这两个历史事件先有基本的了解,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内容做好准备。第二,“工农武装割据”是教学难点,教材中叙述内容较少,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工农武装割据示意图及毛泽东关于武装割据的相关论述讲解,运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第三,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先让学生自主总结,然后通过师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第四,本课的作业可以灵活设计,结合近几年的“红色旅游”热潮,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关于井冈山、瑞金或者遵义的红色历史的相关介绍。
三 如何处理学生通史知识普遍欠缺问题
以前在高三专题复习时才开始进行专题教学,学生已经有较系统的通史知识框架。现在高一开展模块教学,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了解很少,很少有学生已经具备较系统的通史知识框架,更谈不上从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增大学习信息量,加强对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快餐式解读。第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如名人传记、重大历史事件纪实,人类文明史等让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第三,提高教师影响力。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模块专题教学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把通史知识与专题模块教学恰当结合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以及科学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钻研学科知识,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
四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新课程教学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键是,第一,明确自主学习的具体任务。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科学地“偷懒”,让学生眼口手脑并举,给他们一个实践的平台。课余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采用现代化媒体组织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复原峥嵘岁月,还原历史事件,投射历史人物英姿,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让学生参与意识更强。第三,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中还可能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仍任重道远,需要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凌燕
一 如何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问题
教学实践中,高一年级很多新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地位有关,学生认为历史课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的遗留问题和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问题一无所知,无法解答,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情,采取措施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偏见及错误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上好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即导言课,解决学生的思想偏见。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亲和的形象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二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新课改的理念
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讨,问题解答都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有时还会出现因讨论、合作耽误课时的情况。究其原因,初中开课不全,中考历史又是开卷,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缺少兴趣,导致通史知识储备少,学科思维缺乏锻炼,在课堂上对所要解决的学科问题无从下手。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努力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或删、或补、或改,使其生动、活泼,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如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第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的资料(史料、图片或者音像资料),对这两个历史事件先有基本的了解,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内容做好准备。第二,“工农武装割据”是教学难点,教材中叙述内容较少,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工农武装割据示意图及毛泽东关于武装割据的相关论述讲解,运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第三,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先让学生自主总结,然后通过师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第四,本课的作业可以灵活设计,结合近几年的“红色旅游”热潮,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关于井冈山、瑞金或者遵义的红色历史的相关介绍。
三 如何处理学生通史知识普遍欠缺问题
以前在高三专题复习时才开始进行专题教学,学生已经有较系统的通史知识框架。现在高一开展模块教学,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了解很少,很少有学生已经具备较系统的通史知识框架,更谈不上从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增大学习信息量,加强对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快餐式解读。第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如名人传记、重大历史事件纪实,人类文明史等让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第三,提高教师影响力。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模块专题教学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把通史知识与专题模块教学恰当结合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以及科学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钻研学科知识,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
四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新课程教学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键是,第一,明确自主学习的具体任务。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科学地“偷懒”,让学生眼口手脑并举,给他们一个实践的平台。课余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采用现代化媒体组织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复原峥嵘岁月,还原历史事件,投射历史人物英姿,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让学生参与意识更强。第三,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中还可能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仍任重道远,需要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