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促进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觉醒和主动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本文运用“+体育”发展理念,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进行研究,认为在新时代建设好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提出的三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是:发挥不同课程的协同效应,把体育元素融入到小学各“主要”课程教学之中;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把体育元素融入到学校“校墙”“展窗”建设之中;发挥碎片化时间的锻炼作用,把简易体育场地器材融入到教室环境建设之中。
  关键词
  小学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路径
  小学是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觉醒和主动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陶冶和熏陶作用,会潜移默化地激励、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无形中规范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在体育再次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列为学校重要工作的背景下,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就显得更有必要。“+体育”是近几年我国体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把体育元素融入到相关领域,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共同发展。“+体育”运用以来,有效地提升了体育影响力,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受此启示,本研究提出把体育元素融入到学校其他文化发展之中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路径,为学校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逻辑
  1.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健康中国在2015年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可见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生态等整个社会发展的健康[1],其中健康文化可以看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灵魂,它构成了社会健康运行的观念框架与规则,使社会以松散但有秩序地运行[2]。健康的文化可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序实施提供灵魂力量和隐形保障。体育文化宣扬的是健康文化,对普及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體育文化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建设。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健康构成整个中国的健康,个体健康的形成和保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支撑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坚定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意识,因此,要尽早对个体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以促成其体育锻炼意识和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良好体育锻炼氛围的形成。整个社会良好体育锻炼氛围形成之后又会进一步促进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实现个体健康,促成社会健康,最终实现整个中国的健康。
  在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其中学生是最为重要的群体,他们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从健康中国实施对象的数量及对未来影响的角度来说,小学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小学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
  2.宣传体育知识的需要
  体育知识一般表现为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知识两种形式[3]。姚明曾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案,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需要至少掌握一种专项技能,并了解专业术语、裁判知识,进而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项目运动技能,还要了解与运动项目相关的历史文化、体育赛事欣赏、生理心理健康促进、安全运动等理论知识,以提升自己体育人文素养,促进良好体育观的形成。当前小学生主要接受的是体育技能知识的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被学校所忽视。并且当前学生在学校获取体育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实践活动[4]。若体育课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情况下,他们对体育知识和信息的了解就会更少,甚至很多小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了解还处于“真空”状态。缺乏相关的体育锻炼知识,不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素养也是阻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各种运动伤病事故的原因之一[5]。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同时也对各类知识充满好奇。体育知识的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教育更有助于他们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各类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6]。因此加强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拓宽小学生获取科学体育知识的渠道,让他们尽早获取体育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
  3.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小学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学校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影响力也就是学校的实力,文化是软实力,打造校园文化对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至关重要[7],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则更能快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来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做法越来越受到学校校长的青睐,如打造学校书法特色文化、阅读特色文化、绘画特色文化等等。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且在教育部明确提出逐渐提高体育中高考分值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校长把打造体育特色文化作为提高学校影响力并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体育特色文化来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做法是当前最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方案。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离不开校园体育文化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影响力的要求。
  4.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过于重视小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体育、美育、劳育等非智力素质则容易被忽视。但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表明,智力素质对人今后的社会适应固然很重要,但非智力素质更影响着人在社会中持久美好的生活。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8]。体育文化是多种知识的综合体,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让小学生掌握体育实践知识的过程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为其他素质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过程;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在小学校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1.学科教学+体育
  小学各学科中有很多知识与体育密切相关,可以把体育知识与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同时进行教授,这样可以发挥不同课程的整体协同效应,做到学科知识与体育知识的同步学习与掌握,从而实现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
  (1)语文+体育
  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均表明:语文会越来越重要,“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9]。当前各年级语文考试中体育的元素越来越多,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中就涌现了很多体育的相关元素,北京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为《文明的韧性》,中国女排精神或许更能论证这一主题。在这种形势下,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加强体育元素的融入将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可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当今几乎所有小学都设有学生阅览室或阅读区。体育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的学科,是關注人类生命的学科[10],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相吻合。体育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可触及性”,及体育名人成长历程的励志性等特点都决定了体育类图书或文章更能吸引学生阅读,更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在添购阅读资料时可增加体育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自编儿童体育读物,通过体育类图书以达到丰富学生阅读的目的。
  (2)数学+体育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11]。体育运动中有很多知识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在数学题目的设计中可融入体育元素,如计算各类运动场地的周长、面积,计算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并判定名次,设计不同人群科学健身的负荷等等。其中科学健身的负荷控制,即对健身负荷量和强度的把握,是科学健身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普通群众进行健身时所欠缺的体育知识。在数学题目设计时,把不同人群科学健身的负荷量和强度的组合及计算等这些数学知识融入进去,对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将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题目时不能仅仅为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而设计,还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材的标准、体育运动的实际及科学健身的知识设计相关题目,所设计题目的数据最好能直接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且题目设计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专业化程度以逐步提升题目难度。这样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体育知识技能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3)英语+体育
  英语是对外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是日后学历进一步提升和深造的“硬性规定”,这就决定了英语在学生生涯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英语在小学阶段就是学校重视的课程之一。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12],在西方国家它是人们交流的“必需品”,这与英语有共同之处。当前体育运动的国际交流已越来越频繁,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我国体育也正在国际化,这就凸显了英语在体育交流中的重要性。但现实是我国体育英语的发展仍比较滞后,英语水平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体育的国际交流,限制了我国体育的国际化进程,也限制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走出国门。体育英语的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既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体育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启蒙阶段把两者融合起来进行教授会收到“一箭多雕”的成效。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融入体育的元素既很有必要,又很有意义。现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求,全民健身的需要等等都决定了它有很多内容可作为英语教学的素材:可以教授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场景时的英语交流;也可与语文+体育同步进行,把语文+体育中的内容翻译成英语作为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建设,等等。
  (4)综合类课程+体育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除了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中融入体育元素外,小学《道德与法制》《科学》等综合类课程也可以作为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中有许多体现努力艰基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等立德树人的素材供《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进行选择,如中国女排展现出的勤学苦练、不畏强敌、团结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自行车手纳瓦罗拒绝超越临近终点却遭爆胎的埃斯特万而展现出的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等等。这些鲜活的体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素材。科技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入体育领域,为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体育的形式向学生讲授《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体育元素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融入,就好比一座桥梁把相对独立的各课程教学联系在了一起,有利于各课程间的融合,有利于各任课教师间的交流,最终更好地施教于学生。
  2.校园环境+体育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13]。一个充满体育元素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主动体育行为的形成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狭义的校园环境,一般指树木、花草、水流、建筑等人文自然景观,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把校园环境界定在“校墙”“展窗”两个方面,它们是平时最易被小学生感知的区域,也是便于体育元素可持续性融入的区域。
  (1)“校墙”+体育
  校园的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它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14]的载体。笔者认为,在“校墙”上增加体育元素有助于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精神的熏陶。常规的做法是在运动场馆墙壁上张贴或涂画上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图像。本研究则提出,“校墙”中悬挂的名人画像可增加体育名人,或选择一块区域专门悬挂体育名人画像。体育名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际体育名人、国内体育名人、本校体育明星(校友)。这些体育名人可以是长期固定的,也可以是动态更换的。校园中悬挂体育名人画像并介绍其奋斗历程既是对小学生努力拼搏精神的激励,更是对小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第三个层次的“体育名人”,校园中的学兄弟、学姐妹“体育明星”更能激发小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因为这些“明星”离他们“很近”,能让他们感觉到成为“明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2)“展窗”+体育
  调研发现,各类学校“展窗”的主题主要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办学成果、师生工作学习成绩等,却少有体育的身影。笔者认为,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展窗”中展示体育的元素也是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可操作性的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展窗”中融入体育方针政策、科学锻炼知识和技能等体育元素的宣传,丰富小学生获取体育科学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让他们及时了解体育知识和信息,引导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锻炼习惯的养成。②在“展窗”中宣传优秀教师或学生时加上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优秀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共同对待。如宣传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获奖证书、奖牌和奖杯,在各类评奖中加上体育评奖,“每周之星”开辟“体育之星”的专栏和名额。体育表现突出也能上学校“展窗”打破了学生对宣传栏的传统认知,将会对学生体育信心起到莫大的鼓舞,对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和引导。
  3.教室环境+体育
  若把其他课程教学+体育和“校墙”“展窗”+体育看作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熏陶的话,那么简易健身场地器械身边化则可以看作是从实践层面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强化。营造浓厚的健身环境,使健身场地器材身边化是破解群众“健身难”的主要措施之一[15],但在学校,绝大多数校长认为学生锻炼应该到专门的运动场地去,并且学校有“充足”的运动场供他们使用。教室环境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室环境改造时多体现体育的元素,把简易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融入到教室环境之中,使健身场地、器材身边化,既能方便学生随时锻炼,还能减轻学校课外活动时间运动场的拥挤状况,让学校处处、时时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运动景象。研究也表明,碎片化的锻炼也能给小学生带来良好的健身效果,并且课间进行适量的运动还可减少他们追逐打闹的现象。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孕育着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于他们体育锻炼意识和主动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他们体育素养的习得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小学校长要积极树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意识,在推动学校其他事务发展之时多思考体育元素能否及如何与它们融合发展,在实施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和组织,以某个或某类体育项目为主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任课教师要强化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研讨体育元素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规律和特征,找准融入点,或者咨询体育与健康领域专家,以保障体育元素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万炳军,史岩,曾肖肖.“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的价值定位、历史使命及其实现路径——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1-9.
  [2] 景怀斌.公共管理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挑战与核心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06):5-15.
  [3] 毛振明.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8.
  [4] 刘建国,范秦海,朱云波等.华北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6,13(01):95-96.
  [5] 张瑛秋,孔垂辉.不同锻炼习惯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及锻炼习惯养成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6):44-46.
  [6] 樊晓东,杨明,苏红鹏.学校体育文化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50.
  [7] 王延光.浅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62-64.
  [8] 耿飞飞.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改进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03):12-14.
  [9] 林淑真.略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名师在线,2019(01):27-28.
  [10] 潘晓波,陈媛媛.“三生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7(08):145-149.
  [11] 徐章韬,玄德.面向数学教育的TPACK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5):105-110.
  [12] 张新萍.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62.
  [13] 周雨怿.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2013:71.
  [14] 張荣.浅谈职业学校的墙文化教育[J].求知导刊,2014(06):123-124.
  [15] 鲍明晓.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J].体育科学,2019,39(09):3-13.
  [作者:汪庆波(1980-),男,湖北南漳人,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柴伟丽(1981-),湖北枣阳人,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其他文献
项目式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的驱使下,学生能自发地形成学习共同体,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的意愿,在团队中互帮互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在科学课堂上运用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以便更深层地探究适合的建构模式。
摘 要  乡村教师培训和我国其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样存在着“内容泛化、针对性不强”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以福建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培训(初中化学班)为例,以“科学探究主题”作为培训内容载体,通过参训初中化学乡村教师“科学探究主题”教学能力水平自我诊断与分析,进行“科学探究主题”培训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摘 要  以分数的问题解决为例,参考兰宁等人的错误分析反思循环模型,通过对56位同学“分数应用的问题解决”的错误分析过程的研究,总结了学生问题解决错误的识别方式、归因、订正错误的策略。研究发现:情境转译错误是学生分数应用问题解决错误的主要原因;深刻、全面的归因对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关键词  小学生 错误分析 问题解决 分数应用  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经验的不足
摘 要  师德,是教师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近年来,各种师德问题屡见不鲜,师德的话题持续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师德体系建设正面临风险,师德观念的解放与祛魅、师德建设方式的局限以及师德评价标准内在的困惑等,通过破解这些风险产生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着手,打造“一体两翼”的师德评价标准确定机制、“精准化”的师德治理机制、师德问题化解机制以及网络监督平台机制,最终推动教师队伍职
文化体系是一种动态构建生成的过程,网络语境下“丧文化”的“致郁”风险与“治愈”价值是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面临“话语表达不足”的困境,通过一系列的“丧”话语实践进行情感互动与构建群体认同。然而,“丧文化”的泛滥使消极情感不断蓄积并成为一种亚文化资本,从而产生“致郁”风险。“丧文化”作为一种现实隐喻,指向农村青少年背后的童年创伤、相对剥夺感与习得性无助等社会现实。因此,丧文化“致郁”风险消解与“治愈”价值构建,重在问题关怀、文化引领、
摘 要  劳动教育课程化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既是促进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实然路径。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单一化、校本课程不足,以及第二课堂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其成因包括教育思想、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个方面,对此,必须从具体问题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构建劳动教育课程。  关键词  中小学 劳动教育 课程开
摘 要  深度教学缘起于深度学习,立意于改革我国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形式的千变万化而疏于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理解。深入分析深度教学的重要意义后,提出数学学科中深度教学主要体现为深入数学本质的知识逻辑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思维逻辑教学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教学。  关键词  深度教学 知识逻辑 思维逻辑 差异教学  深度教学缘起于深度学习研究,但立意于改革我国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深
摘 要  作为一种关系性范畴,专业社群具有内在场域价值,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学习方式及效能,能够促进教师个体与社群的共生与共赢。教师专业社群的学习场域,需要实现一种“深度对话”“深度合作”“深度研修”的专业关系,促进教师价值观念的认同、知识经验的分享、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践问题的研讨以及专业智慧的共享。基于专业社群的教师深层学习,需要有合理的价值认同与专业引领,注重目标驱动与任务导向,强调互动研修
摘 要  在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过去十年间科学建模教学在目标取向、教学模式和话语行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征,這为我国科学建模教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如应加快形成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科学建模教学理念、采用有利于发展学生深度思维的“引导性问题支架”教学模式、建设对教师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真实建模教学案例库、加大力度研究并揭示科学建模学习的内在机制等。  关键词  科学建模教学 产品导向 过程导向
摘 要  “悦读”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实践性阅读,是基于艺术认知的文学接受。“悦读”教学促使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教学的深度对话。基于深度对话的“悦读”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通过“1+N”的阅读体验,打通“自主阅读”的通道;丰富课外阅读,舒展“悦读”的心灵;个性化的阅读表达,展现“自信阅读”的乐趣;创新阅读评价体系,成就“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