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格与效应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无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无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的老师,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吗?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述:“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使用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他产生依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明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
二、 思想与效应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已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前初读时兴趣盎然,而在课堂上经教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教师陈旧的教学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如学习《故乡》,在分析了闰土的种种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中心,将一个活生生的闰土贴上历史标签。其实,在文中,作者又何尝没有对“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若思想僵化,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 技艺与效应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如果教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教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教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飞蝶恋花般地崇拜教师、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写得端正大方,笔序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已的板书却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菏塘月色》这篇课文,若逐段讲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学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无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无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的老师,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吗?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述:“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使用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他产生依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明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
二、 思想与效应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已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前初读时兴趣盎然,而在课堂上经教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教师陈旧的教学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如学习《故乡》,在分析了闰土的种种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中心,将一个活生生的闰土贴上历史标签。其实,在文中,作者又何尝没有对“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若思想僵化,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 技艺与效应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如果教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教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教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飞蝶恋花般地崇拜教师、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写得端正大方,笔序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已的板书却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菏塘月色》这篇课文,若逐段讲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学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