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DMOG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增殖水平的差异和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最佳干预时间;并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DMOG组(IC50为800 μmol/L的DMOG)、缺氧组及缺氧+DMOG组(缺氧+800 μmol/L的DMOG),作用36 h(最佳干预时间)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细胞周期;羟脯氨酸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胶原合成。

结果

随着浓度的增加(200、400、800、1 600 μmol/L),DMOG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剂量时间依耐性;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缺氧组、DMOG组和缺氧+DMOG组的HIF-1α的蛋白(0.98±0.09、1.36±0.16、1.43±0.21)和mRNA(1.14±0.11、1.24±0.16、1.27±0.1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的蛋白(0.71±0.13)和mRNA(1.01±0.02)高(P<0.01)。流式细胞结果显示缺氧组、DMOG组和缺氧+DMOG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56.7±2.2)%、(61.3±3.3)%、(73.4±2.5)%],较对照组[(48.8±2.4)%]明显增加(P<0.01),S期细胞和G2/M期细胞比例均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细胞增殖均受到了抑制,并且其中DMOG组和缺氧+DMOG组培养36 h后细胞吸光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54±0.01、0.29±0.02比1.01±0.02,P<0.01);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中的羟脯氨酸水平、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有均所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DMOG组和缺氧+DMOG组中的羟脯氨酸(11.86±0.64、14.72±0.03比15.92±0.22)、Ⅰ、Ⅲ型胶原的mRNA(0.63±0.07、0.86±0.08、0.56±0.09、0.82±0.10比1.00±0.01、1.00±0.03)和蛋白(0.78±0.19、1.06±0.18、0.66±0.13、0.81±0.10比2.23±0.14、1.53±0.0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

结论

DMOG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其胶原的合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窖蛋白-1(Caveolin-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的表达及两者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例骨肉瘤患者和23例骨软骨瘤患者手术切除组织中Caveolin-1和EphA2表达水平。结果Caveolin-1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织表达率(63.01%比13.04%,P<0.0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结合内皮调节器(BMPER)蛋白在梗阻性积水肾脏中的表达及其对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方法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梗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8只大鼠,制备不可复性单侧完全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或假手术组模型,分别在手术梗阻后1、2、4、6、8周处死大鼠,收集肾组织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BMPER基因在梗阻性积水
目的观察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3离子通道蛋白(TRPV3)表达对体外膀胱癌细胞株SW780的增殖凋亡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转染方法观察TRPV3基因表达对体外膀胱癌细胞SW780的抗增殖作用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TRPV3 mRNA在SW780细胞中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测定转染后SW780细胞
目的观察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抑制剂(ASK-1I)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5/6肾切除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方法48只5/6肾切除大鼠饲养8周后行肾活检后平均分4组:(1)对照组;(2)ASK-1抑制剂组;(3)ACEI组;(4)联合组。0、8、12周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安静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使用CKD-EPI公式计算各组肌酐清除率(Ccr)水平。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均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间断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0~60。右美托咪啶组从诱导开始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0.5 μg/(kg·h)进行维持麻醉,对照组同期给以等量生理盐水。于
目的观察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3(CDKN3)基因在不同肿瘤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不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角色。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1种常见肿瘤类型进行CDKN3蛋白表达及组织定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DKN3蛋白定位呈现胞浆阳性,少量核阳性,在各类肿瘤无明显差异。直肠癌(4.40±0.26)、结肠癌(4.10±0.55)及胰腺癌(4.00±0.50)细胞中表达丰度高;而在肺癌(3.30±0.3
目的观察人肝细胞癌中神经导向因子SLIT2启动子甲基化位点表达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长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的方法对40例人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进行SLIT2启动子区域碱基序列检测,明确CG位点甲基化变化特征。结果SLIT2启动子序列中自起始位点上游-570~-550bp段中的21、22、23这3个CG位点甲基化频率分别为75.0%、72.
目的观察DNA聚合酶-β(DNA pol-β)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性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乳腺上皮细胞株和60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中DNA pol-β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大小的关系。转染小干扰RNA(siRNA)-DNA pol-β以观察DNA pol-β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中DNA pol-β的表达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干预作用并探讨机制。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40只荷瘤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0、50、100 mg/kg)姜黄素干预组,每隔1 d腹腔注射给药1次,共8次,每4 d测定各组荷瘤鼠体质量和皮下移植瘤体积。同时体外培养A549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膜联蛋白V(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