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占有学生大量的学习和活动时间,自然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主要阵地。但是我们中职的语文课堂大多数还是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根教鞭;还在实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我们教师还多、还新,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身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联想式思维,要让学生的思绪从所教授的文字上跳跃到其他地方,产生由此及彼、由近而远的引申和联想,可以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让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让联想教学走进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启思想的闸门,在思考时能拨动灵感的琴弦,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两篇课文《过万重山漫想》和《把栏杆拍遍》为例,着重从类比联想的教学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灵感,让积累在他们脑海中的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活跃语文课堂。
教学《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以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引子,然后船出夔门,进入三峡,看到奇、异、险的三峡美景: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分析到这里,我开始了对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如果你们作为作者的话,接下去会写什么呢?答案丰富多彩:喜欢旅游的同学会展现三峡奇景的全景,喜欢烂漫幻想的同学会演绎出一段三峡爱情故事,喜欢刺激的同学更是描绘了一个蹦极的旅游景点等。此时再看课文,作者却宕开一笔,以眼前之景想到了穿过三峡的第一人,想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会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这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最后他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又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想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拉到了那个远古时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时间比春秋战国早些;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只独木船;他会遇到自然知识匮乏、社会舆论压力等诸多困难;但他“没有想”,微微一笑,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在学生和我产生共鸣的时候,我适时地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一时间有很多的答案纷纷呈现:勇敢、智慧、富有挑战性、更有甚者说他对家庭不负责任,为什么没有对亲人的牵挂等。当我把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身上所具备的首创精神分析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都表示了赞同,并且从课文中找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无数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于是首创精神的意义:“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联想的教学氛围在学生的求知和探讨中酝酿发芽,于是我继续着第二篇课文《把栏杆拍遍》的教学。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南渡前,他组织义军,追杀叛贼,押解叛将,满怀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壮志;南渡后,当权者不让他有伸展抱负的机会,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但仍不改对国家对民族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于是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可与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媲美的《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把一个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沙场英雄的无奈和悲哀留存在历史和诗词中。《水龙吟》中“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一个爱国臣子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情感的调动,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撞击,于是寻觅文学的历史长河,能和辛弃疾堪比伯仲的诗人有几人?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着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他们诗作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通过联想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多更新的设想、答案或方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建立自信,承认自我,使他们成长为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夺目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校)
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我们教师还多、还新,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身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联想式思维,要让学生的思绪从所教授的文字上跳跃到其他地方,产生由此及彼、由近而远的引申和联想,可以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让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让联想教学走进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启思想的闸门,在思考时能拨动灵感的琴弦,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两篇课文《过万重山漫想》和《把栏杆拍遍》为例,着重从类比联想的教学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灵感,让积累在他们脑海中的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活跃语文课堂。
教学《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以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引子,然后船出夔门,进入三峡,看到奇、异、险的三峡美景: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分析到这里,我开始了对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如果你们作为作者的话,接下去会写什么呢?答案丰富多彩:喜欢旅游的同学会展现三峡奇景的全景,喜欢烂漫幻想的同学会演绎出一段三峡爱情故事,喜欢刺激的同学更是描绘了一个蹦极的旅游景点等。此时再看课文,作者却宕开一笔,以眼前之景想到了穿过三峡的第一人,想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会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这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最后他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又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想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拉到了那个远古时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时间比春秋战国早些;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只独木船;他会遇到自然知识匮乏、社会舆论压力等诸多困难;但他“没有想”,微微一笑,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在学生和我产生共鸣的时候,我适时地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一时间有很多的答案纷纷呈现:勇敢、智慧、富有挑战性、更有甚者说他对家庭不负责任,为什么没有对亲人的牵挂等。当我把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身上所具备的首创精神分析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都表示了赞同,并且从课文中找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无数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于是首创精神的意义:“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联想的教学氛围在学生的求知和探讨中酝酿发芽,于是我继续着第二篇课文《把栏杆拍遍》的教学。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南渡前,他组织义军,追杀叛贼,押解叛将,满怀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壮志;南渡后,当权者不让他有伸展抱负的机会,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但仍不改对国家对民族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于是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可与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媲美的《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把一个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沙场英雄的无奈和悲哀留存在历史和诗词中。《水龙吟》中“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一个爱国臣子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情感的调动,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撞击,于是寻觅文学的历史长河,能和辛弃疾堪比伯仲的诗人有几人?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着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他们诗作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通过联想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多更新的设想、答案或方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建立自信,承认自我,使他们成长为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夺目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