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巫傩面具是白族寄予凶恶或慈善神力的象征,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试图与自然力抗争的古老工具之一。丘北白族至今仍在重大吉庆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着自制的神像面具,试图以面具所代表的神明能带给人们丰收与平安。
关键词 丘北白族 巫傩面具 文化特征
远古人类对于图腾和神灵的恐惧使得人们总是祈求能够通过祭祀获得超自然力去克服一切灾害,以保护人们的生存和繁衍。面具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祭祀仪式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佩戴巫傩面具进行祭祀活动,能取得或张扬它的灵性和力量,以庇佑众人。
一、历史渊源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南盘江流域,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管辖。白族在丘北居住的历史悠久,从1986年在丘北县双龙营镇马者龙村出土的宋代白族火葬陶罐群以及现今存有的一些家谱和墓碑记载中可知早在元、明、清等时期,白族就因战争逃难、外出经商等原因先后从南诏国、大理国等地辗转迁入并定居丘北,主要分布在马者龙、布宜、阿诺等自然村,他们至今仍保留自己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
原始时期,人们把超出自然力的,对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归结为“幽灵”或“鬼怪”在作恶,由巫師带着相貌凶恶的鬼神面具在祭祀仪式中唱跳,以惊吓、驱逐他们。在传统祭祀中使用巫傩面具是对白族巫傩面具多元文化功能的体现,它把白族的原始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调查,在文山州丘北县聚居的白族,在他们的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中仍使用着各种特定象征意义的面具。
二、丘北白族巫傩面具
丘北白族面具有木雕面具和纸质面具。日常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多为木雕面具,分为镇宅辟邪面具和节庆驱邪面具两种,也可称为自寓性面具和大众性面具。自寓性面具用于单家独户驱妖除病的日常生活中。依据图像的不同而有着本民族自定的名称和功用,有“除恶神”、“护生神”、 “玉蒿树神”等。大众面具为重大节日时所用,如白族传统太平节,拜龙会等,最具代表性的大众面具是在太平节中的“天王君神像”,约9米高,需要数十人护送巡演。除大神像之外,还有许多的小神面具,如“鹿神”和“杀神”,为大神像开路护行。所有面具在佩戴之后均根据其所象征的寓意所有保存或烧毁。
(一)镇宅避邪面具
镇宅避邪面具使用时要经过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仪式,将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面具置放于村寨院落或特定区域位置,用于驱邪避灾,抵御鬼蜮邪气的侵入。参与人员在祭祀活动中佩戴着代表某个神灵的面具,借助相应法器和道具,舞蹈呼号,驱邪纳吉,是人们无法抵抗又渴望抵御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一种宗教活动。天象突变或大人小孩患病且久治不愈,均可被认为是遇到了妖魔入侵或是冲撞了神灵,惹得神灵降罪,需举行祭祀仪式来消除灾难。
(二)节庆驱邪面具
节日驱邪面具被用于一年一度的节庆祭祀以祭拜天地祈福来年。在年度庆祭的盛会上佩戴各具象征意义的神像面具以舞乐迎神祈福。
在重大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佩戴的面具有“打路鬼”、 “牛头神”、“马面神”、“崔”、“瞪”、“窦”等。面具形态多种多样,都代表着驱邪驱恶的神却又各有不同。“打路鬼”又称“开路神”是传统游行类节日中在队伍前列开路的神,有诸邪回避之意;“马面神”、“牛头神”等,代表人们为来年六畜的繁荣及安宁祈祷许愿;“崔”、“瞪”、“窦”等为惩恶扬善、守护四方、除邪斩妖之神,代表人们对来年能够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的祈愿。
三、白族巫傩面具的文化特征
白族巫傩面具源于白族的宗教信仰。白族虽受儒、佛、道及民族文化内容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白族认为“万物皆有灵”,即将人与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视为一体的理念,渗透和支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理念对白族的信仰、生活、祭祀、习俗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多神崇拜
丘北白族受到原始宗教理念“万物皆有神”的影响,认为天地间的一切都有鬼神所主宰。神、鬼、精、怪等都是缥缈灵魂的存在,借助于巫术可使这些灵魂暂寄于相关物体或人体上。神鬼无形,需要模拟、制作出人们认同的形象作为其依附的实体。于是被人格化的代表自然力的神,如风、雨、雷、电等,便被雕刻成象征这些神明的面具,在祭祀中佩戴以祈愿获得神明的神力庇佑众人。
(二)自然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们面临的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自然力被抽象化为神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随之演变为人与自然的神之间的关系。1土地、山、水、树木等自然物是白族人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白族人所崇拜和信奉的对象。在白族地区,每家都会设有“山神”、“土地”、“净龙”、“雷公”等神位并有相应面具,在节庆和家庭日常生活中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
(三)繁衍崇拜
白族面具也反映了强烈的繁衍崇拜理念。依赖自然谋生的白族先民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环境的险恶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总是把一年一度的生育繁衍看作是庆典仪式的根据。他们将一些作物因人格化为神明,如“玉蒿树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佩戴“玉蒿树神”和“玉蒿童子”的面具在庙中载歌载舞以求保佑民众早生贵子,人丁兴旺,家中清静安康。而“保护神”、“忌生神”则能保护新生儿健康成长,是白族繁衍崇拜的直接体现。
(四)憎恶褒美理念
憎恶、褒美是人类的本能。惩罚邪恶,褒扬善良、尊重真理和向往美好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白族在面具的制作中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神灵的性格特征对五官进行变形处理,刻画其形象和心灵。对行善、正义之神虔诚祭祀供奉,对邪恶之神勇于抗争,便是白族对憎恶、褒美等道德理念的体现。
白族巫傩面具是白族传统原始宗教习俗用具,不仅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更是目前当地传习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丰富的面具。面具是对白族原始多神崇拜特点及其民族多元文化内涵的体现,而作为白族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载体的巫傩面具,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邱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北县志[M].北京:中央书局出版社,1999.
[2]王俊.中国古代祭祀[M].北京:中央商业出版社,2015.
[3]段丽萍.中国少数民族宗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丘北白族 巫傩面具 文化特征
远古人类对于图腾和神灵的恐惧使得人们总是祈求能够通过祭祀获得超自然力去克服一切灾害,以保护人们的生存和繁衍。面具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祭祀仪式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佩戴巫傩面具进行祭祀活动,能取得或张扬它的灵性和力量,以庇佑众人。
一、历史渊源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南盘江流域,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管辖。白族在丘北居住的历史悠久,从1986年在丘北县双龙营镇马者龙村出土的宋代白族火葬陶罐群以及现今存有的一些家谱和墓碑记载中可知早在元、明、清等时期,白族就因战争逃难、外出经商等原因先后从南诏国、大理国等地辗转迁入并定居丘北,主要分布在马者龙、布宜、阿诺等自然村,他们至今仍保留自己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
原始时期,人们把超出自然力的,对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归结为“幽灵”或“鬼怪”在作恶,由巫師带着相貌凶恶的鬼神面具在祭祀仪式中唱跳,以惊吓、驱逐他们。在传统祭祀中使用巫傩面具是对白族巫傩面具多元文化功能的体现,它把白族的原始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调查,在文山州丘北县聚居的白族,在他们的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中仍使用着各种特定象征意义的面具。
二、丘北白族巫傩面具
丘北白族面具有木雕面具和纸质面具。日常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多为木雕面具,分为镇宅辟邪面具和节庆驱邪面具两种,也可称为自寓性面具和大众性面具。自寓性面具用于单家独户驱妖除病的日常生活中。依据图像的不同而有着本民族自定的名称和功用,有“除恶神”、“护生神”、 “玉蒿树神”等。大众面具为重大节日时所用,如白族传统太平节,拜龙会等,最具代表性的大众面具是在太平节中的“天王君神像”,约9米高,需要数十人护送巡演。除大神像之外,还有许多的小神面具,如“鹿神”和“杀神”,为大神像开路护行。所有面具在佩戴之后均根据其所象征的寓意所有保存或烧毁。
(一)镇宅避邪面具
镇宅避邪面具使用时要经过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仪式,将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面具置放于村寨院落或特定区域位置,用于驱邪避灾,抵御鬼蜮邪气的侵入。参与人员在祭祀活动中佩戴着代表某个神灵的面具,借助相应法器和道具,舞蹈呼号,驱邪纳吉,是人们无法抵抗又渴望抵御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一种宗教活动。天象突变或大人小孩患病且久治不愈,均可被认为是遇到了妖魔入侵或是冲撞了神灵,惹得神灵降罪,需举行祭祀仪式来消除灾难。
(二)节庆驱邪面具
节日驱邪面具被用于一年一度的节庆祭祀以祭拜天地祈福来年。在年度庆祭的盛会上佩戴各具象征意义的神像面具以舞乐迎神祈福。
在重大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佩戴的面具有“打路鬼”、 “牛头神”、“马面神”、“崔”、“瞪”、“窦”等。面具形态多种多样,都代表着驱邪驱恶的神却又各有不同。“打路鬼”又称“开路神”是传统游行类节日中在队伍前列开路的神,有诸邪回避之意;“马面神”、“牛头神”等,代表人们为来年六畜的繁荣及安宁祈祷许愿;“崔”、“瞪”、“窦”等为惩恶扬善、守护四方、除邪斩妖之神,代表人们对来年能够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的祈愿。
三、白族巫傩面具的文化特征
白族巫傩面具源于白族的宗教信仰。白族虽受儒、佛、道及民族文化内容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白族认为“万物皆有灵”,即将人与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视为一体的理念,渗透和支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理念对白族的信仰、生活、祭祀、习俗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多神崇拜
丘北白族受到原始宗教理念“万物皆有神”的影响,认为天地间的一切都有鬼神所主宰。神、鬼、精、怪等都是缥缈灵魂的存在,借助于巫术可使这些灵魂暂寄于相关物体或人体上。神鬼无形,需要模拟、制作出人们认同的形象作为其依附的实体。于是被人格化的代表自然力的神,如风、雨、雷、电等,便被雕刻成象征这些神明的面具,在祭祀中佩戴以祈愿获得神明的神力庇佑众人。
(二)自然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们面临的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自然力被抽象化为神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随之演变为人与自然的神之间的关系。1土地、山、水、树木等自然物是白族人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白族人所崇拜和信奉的对象。在白族地区,每家都会设有“山神”、“土地”、“净龙”、“雷公”等神位并有相应面具,在节庆和家庭日常生活中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
(三)繁衍崇拜
白族面具也反映了强烈的繁衍崇拜理念。依赖自然谋生的白族先民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环境的险恶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总是把一年一度的生育繁衍看作是庆典仪式的根据。他们将一些作物因人格化为神明,如“玉蒿树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佩戴“玉蒿树神”和“玉蒿童子”的面具在庙中载歌载舞以求保佑民众早生贵子,人丁兴旺,家中清静安康。而“保护神”、“忌生神”则能保护新生儿健康成长,是白族繁衍崇拜的直接体现。
(四)憎恶褒美理念
憎恶、褒美是人类的本能。惩罚邪恶,褒扬善良、尊重真理和向往美好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白族在面具的制作中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神灵的性格特征对五官进行变形处理,刻画其形象和心灵。对行善、正义之神虔诚祭祀供奉,对邪恶之神勇于抗争,便是白族对憎恶、褒美等道德理念的体现。
白族巫傩面具是白族传统原始宗教习俗用具,不仅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更是目前当地传习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丰富的面具。面具是对白族原始多神崇拜特点及其民族多元文化内涵的体现,而作为白族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载体的巫傩面具,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邱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北县志[M].北京:中央书局出版社,1999.
[2]王俊.中国古代祭祀[M].北京:中央商业出版社,2015.
[3]段丽萍.中国少数民族宗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