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戏剧影视舞台设计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但是国内专业教学体系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舞台设计课程"现状梳理归纳,清晰地显示国内外艺术基础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该学科课程教学发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内 国外;舞台设计课程;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逐日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广大民众对艺术的鉴赏标准也越来越高,其中“舞台艺术”尤为突出。在诸多演出中常常听闻导演为了一个舞台场景的震撼效果,不惜耗费亿元巨资搭建仿真场景。因此,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商机,舞台设计专业及教学课程近年在各大艺术学院脱颖而出,甚至各大美术学院也建立专业学科。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不过随着专业的开展,特别是扩大舞台设计领域的范围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与国外舞台设计教育经验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近年来,本人从事舞台设计自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阶段,已有10年之久。曾代表学校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特伦特艺术学院,韩国首尔艺术大学,以及台北国立艺术学院进行舞台设计专业的访学交流。通过舞美专业课程的国际交流,我将分析中外舞台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异同点如下。
一、国外舞台设计课程现状
在国外,如上述国际名校中,其舞台设计课程均有惊人的相似处---即舞台艺术创作“从无到有”的流程体系非常健全。国外的舞台专业教育,非常注重如何让学生从一张白纸到舞台实景呈现的设计过程,这其中的每个环节相当严谨规范,甚至吹毛求疵。本人在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特伦特学院交流课程中发现,国外专业教师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反复引导学生畅谈舞台设计的构思,耗费大量精力来收集从无到有的思路源泉。期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可以嬉笑比喻,可以天马行空,课堂上交流气氛融洽,没有纸与笔的绘画教学。一次在课堂上,我向一位名叫比尔的英国教师提出交流性问题:“您在课堂上让大家畅所欲言,可曾想过这些想法在现实的设计制作中是无法是实现的吗?”比尔老师很认真的回复我:“在我的课堂上,我必须做到打开孩子们对舞台最大化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热情是我课程的核心思想,至于绘画技巧只是辅助性的课题,我要的是创意和创作动力。”在英国艺术教学中,大家创意至上,解放舞台天性,从无到有的这个环节要比在白纸上作画教学更加充分。无独有偶,在韩国首尔艺术大学舞台专业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表现出作品创作出来的思路步骤,韩国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效果图的呈现,更多的是他们每一步设计的思路过程。例如,剪裁一块布料或录制一段视频来记录或证明自己原创设计的过程全貌。反观这些国外名校学生的设计效果图非常粗糙简化,甚至很多高分作品的舞台效果图如儿童画一般,毫无透视比例可言。最近我又在布拉格舞美展丛书中看到一位任职于芬兰· 西贝柳斯学院的舞台教师名言:“我的舞台设计教学中,只要有一点另类的想法,我都会让学生牢牢抓住,并且放大,如果学生做不到,我帮助他们无限放大。”这句话,我想足以说明国外舞台设计教学的现状特征了吧。
二、国内舞台设计课程现状
国内舞台设计课程起源于“演艺三大院校”,即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而三大院校招收舞台专业学生的渠道也非常一致,即都要通过美术特长高考初试与复试,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这说明国内舞台专业教育注重学生的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而对于设计创意无关紧要,只有绘画基础好,才有机会进到舞台专业深造。本人荣幸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读研深造,在课程教学体系中较国内其他院校更具有代表性。国内教学以绘画为主,课堂上老师教授舞台设计史论,明确历史才能设计。专业课程中将命题上课,课上无需学生过多的话语交流,只需低头将自己的想法绘画出来。“以画评优”在国内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延续下来。国内教学也注重创意,但是这里的创意更多的在绘画或者模型中体现。同学们对灵感的塑造,对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从关心。国内课堂作业均以舞台手工模型为主,通过手工模型的制作来锻炼孩子们的空间造型能力和抗压能力,对于灵感的把握相对忽视一些,倾向与形式美原则。
在国内外舞美专业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内部结构中分析亦不难发现其异同点:
首先,在教学思维上:国外院校在舞台专业教学中非常看重“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是国外院校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天马行空的创意过程中,以交流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解析,让设计过程更加严谨。国内的教学思维明显缺少批判性思维这个环节,注重形式感。国内学生普遍认为不做特殊造型的设计就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这种想法的根源就在于国内教学思维模式化较严重,没有在创作动力上给予思维灵感。
其次,在学科定位上:国内院校将舞台设计专业普遍定位为二度创作专业。实际沦为影视表演的辅助性专业。在国内院校毕业设计项目中,多以表演为主,舞台设计与灯光设计随导演的想法发生不同的质变。然而许多学生导演的素质根本无法理解其美学的内涵,因而在国内常常发生一中现象:一个优秀的舞台设计被导演一票否决,扼杀在摇篮里无法见光。而在国外,舞台设计教学项目相对独立,其定位与导演和编剧平行。例如台北国立艺术学院,舞台美术毕业项目-话剧《玫瑰》中,因舞台设计专业同学的创意非常独特优秀,使得编剧专业学生自愿更改局部剧本,导演专业学生自愿增加角色来迎合舞台效果,从而促成了一次经典的演艺。这种学科定位正是国内所急需转变的。
总体来说,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我国与国外舞台设计教学体系尚具有一定差距,在未来的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取长补短,借鉴优秀经验,及时解决我国舞台艺术设计教育现狀中的问题,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探究高校艺术设计现状与教学模式的发展[J].郭心宏.现代装饰(理论). 2017.
[2]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肖广兴.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于伟忠.中国市场. 2011
关键词:国内 国外;舞台设计课程;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逐日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广大民众对艺术的鉴赏标准也越来越高,其中“舞台艺术”尤为突出。在诸多演出中常常听闻导演为了一个舞台场景的震撼效果,不惜耗费亿元巨资搭建仿真场景。因此,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商机,舞台设计专业及教学课程近年在各大艺术学院脱颖而出,甚至各大美术学院也建立专业学科。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不过随着专业的开展,特别是扩大舞台设计领域的范围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与国外舞台设计教育经验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近年来,本人从事舞台设计自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阶段,已有10年之久。曾代表学校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特伦特艺术学院,韩国首尔艺术大学,以及台北国立艺术学院进行舞台设计专业的访学交流。通过舞美专业课程的国际交流,我将分析中外舞台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异同点如下。
一、国外舞台设计课程现状
在国外,如上述国际名校中,其舞台设计课程均有惊人的相似处---即舞台艺术创作“从无到有”的流程体系非常健全。国外的舞台专业教育,非常注重如何让学生从一张白纸到舞台实景呈现的设计过程,这其中的每个环节相当严谨规范,甚至吹毛求疵。本人在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特伦特学院交流课程中发现,国外专业教师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反复引导学生畅谈舞台设计的构思,耗费大量精力来收集从无到有的思路源泉。期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可以嬉笑比喻,可以天马行空,课堂上交流气氛融洽,没有纸与笔的绘画教学。一次在课堂上,我向一位名叫比尔的英国教师提出交流性问题:“您在课堂上让大家畅所欲言,可曾想过这些想法在现实的设计制作中是无法是实现的吗?”比尔老师很认真的回复我:“在我的课堂上,我必须做到打开孩子们对舞台最大化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热情是我课程的核心思想,至于绘画技巧只是辅助性的课题,我要的是创意和创作动力。”在英国艺术教学中,大家创意至上,解放舞台天性,从无到有的这个环节要比在白纸上作画教学更加充分。无独有偶,在韩国首尔艺术大学舞台专业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表现出作品创作出来的思路步骤,韩国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效果图的呈现,更多的是他们每一步设计的思路过程。例如,剪裁一块布料或录制一段视频来记录或证明自己原创设计的过程全貌。反观这些国外名校学生的设计效果图非常粗糙简化,甚至很多高分作品的舞台效果图如儿童画一般,毫无透视比例可言。最近我又在布拉格舞美展丛书中看到一位任职于芬兰· 西贝柳斯学院的舞台教师名言:“我的舞台设计教学中,只要有一点另类的想法,我都会让学生牢牢抓住,并且放大,如果学生做不到,我帮助他们无限放大。”这句话,我想足以说明国外舞台设计教学的现状特征了吧。
二、国内舞台设计课程现状
国内舞台设计课程起源于“演艺三大院校”,即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而三大院校招收舞台专业学生的渠道也非常一致,即都要通过美术特长高考初试与复试,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这说明国内舞台专业教育注重学生的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而对于设计创意无关紧要,只有绘画基础好,才有机会进到舞台专业深造。本人荣幸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读研深造,在课程教学体系中较国内其他院校更具有代表性。国内教学以绘画为主,课堂上老师教授舞台设计史论,明确历史才能设计。专业课程中将命题上课,课上无需学生过多的话语交流,只需低头将自己的想法绘画出来。“以画评优”在国内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延续下来。国内教学也注重创意,但是这里的创意更多的在绘画或者模型中体现。同学们对灵感的塑造,对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从关心。国内课堂作业均以舞台手工模型为主,通过手工模型的制作来锻炼孩子们的空间造型能力和抗压能力,对于灵感的把握相对忽视一些,倾向与形式美原则。
在国内外舞美专业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内部结构中分析亦不难发现其异同点:
首先,在教学思维上:国外院校在舞台专业教学中非常看重“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是国外院校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天马行空的创意过程中,以交流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解析,让设计过程更加严谨。国内的教学思维明显缺少批判性思维这个环节,注重形式感。国内学生普遍认为不做特殊造型的设计就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这种想法的根源就在于国内教学思维模式化较严重,没有在创作动力上给予思维灵感。
其次,在学科定位上:国内院校将舞台设计专业普遍定位为二度创作专业。实际沦为影视表演的辅助性专业。在国内院校毕业设计项目中,多以表演为主,舞台设计与灯光设计随导演的想法发生不同的质变。然而许多学生导演的素质根本无法理解其美学的内涵,因而在国内常常发生一中现象:一个优秀的舞台设计被导演一票否决,扼杀在摇篮里无法见光。而在国外,舞台设计教学项目相对独立,其定位与导演和编剧平行。例如台北国立艺术学院,舞台美术毕业项目-话剧《玫瑰》中,因舞台设计专业同学的创意非常独特优秀,使得编剧专业学生自愿更改局部剧本,导演专业学生自愿增加角色来迎合舞台效果,从而促成了一次经典的演艺。这种学科定位正是国内所急需转变的。
总体来说,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我国与国外舞台设计教学体系尚具有一定差距,在未来的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取长补短,借鉴优秀经验,及时解决我国舞台艺术设计教育现狀中的问题,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探究高校艺术设计现状与教学模式的发展[J].郭心宏.现代装饰(理论). 2017.
[2]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肖广兴.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于伟忠.中国市场.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