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其安当选国际政治学会副主席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a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国际政治学会第十四届世界大会1988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由常务理事胡其安率领的中国政治学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代表团成员为王云琨、王沪宁、9月2日新的执委会上,胡其安当选为国际政治学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正> 和平,历来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最美好的东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和平不时地被动乱和战争所破坏,但是无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始终没有间断过探求永远结束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的途径,并一直憧憬着一个没有战争的“稳定和平”世界。他们曾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和宗教等不同角度讨论过战争起因、解决冲突和实现和平的原则和思想。与此同时、千百年来,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到十七世纪中叶的宗教公谊会、从十七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十九世纪末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人类从未停止过
<正>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地方机构改革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地方机构改革是地方党政机关组织结构形式的改革。党政机关组织结构系指党政机关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以及这些机构和人员的排列组合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地方机构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机构的撤撤并并和人员的增增减减,而是一项由若干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加强机关制度化建设,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初步的认识。
<正> 一、我国现行人事管理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政府人事机构是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干部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是干部管理体制的组织保证。但它又为干部管理体制所规定和制约,人事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和功能及权威性都受制于干部管理体制的性质和特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就有什么样的人事管理机构。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争年代。解放后,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
<正> 东欧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在有些国家是渐进的,在有些国家是突然的,因此需要考虑变化过程的时间因素。本文主要涉及斯大林逝世后二十年内的情况,这时期正是东欧经济改革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捷克、波兰和匈牙利完成了一轮经济与政治改革,因此这三个国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正> 1988年11月9日至12日,《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国外政治学》编辑部和云南大学政治系联合召开的政治学新兴学科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市召开。与前两次会议相比,这次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集中讨论新兴学科中发育相对比较成型的“政治心理学”和“政治社会学”。大家讨论了这两个学科的对象、体系、方法、沿革,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公民政治心理素质,当前政治社会化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从会上反映的情况看,这
<正> 国际地方政府联合会,英文名称是 Infernafional Union of Lacal Authorifies,简称 IULA;法文名称是 Union infernafional des villes et pouvoirs locaux,简称 UIV;德文名称是 Unión Infernacional de Autovidades locales;西班牙文名称是 Infernaf-ionaler gemeindeverband。1913年,在比利时工业城市剑特(ghent)召开的国
<正> 继1986年武汉会议、1987年成都会议后的第三届政治学新兴学科学术讨论会1988年11月9日至12日于云南省昆明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政治学研究》和《国外政治学》两个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的。与前两届会议相比,这次会议不再一般地议论新兴学科,而是集中讨论政治学新兴学科中
<正> 在中国这一典型的东方文化区域内传播、解释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李大钊并不是最早的开拓者,然而与同辈人相比较,他的论证颇有独到之处。在我看来,它在理论的前瞻性方面,可谓高出一筹。诚然,如鲁迅所论,他的理论确有“末必精当”的地方(《守常全集·题记》),著述也略显驳杂,但他却把“民主”问题的探讨,提到政治哲学的主体性高度,在人类文化学的意义上进行阐发。李大钊的特点在于:不是凭借灼热的情感憧憬未来,也没有
<正> 党政分开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了解干部群众对党政分开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党政分开的进行情况,我们对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区政府和海淀区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正> “社会契约论”源于人类社会个体与类的永恒矛盾。反映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和美好追求。因此,它能始终伴随着社会历史进化的行程,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今天,面对着科技革命和由此产生的世界一体化倾向的全新形势,“社会契约论”仍然以它内含着的惊人智慧和魅力,吸引着众多思想家深沉的思考和凝想。正是基于此,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依据新的社会发展方式的需要和新的思维,对于“社会契约论”作出具有时代精神气息的哲学反思,无疑是件极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