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吗?

来源 :数学大王·趣味逻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豆一家来到了一家奶茶店。
  服务员:“欢迎光临!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吗?”
  豆豆爸爸看了看豆豆妈妈和豆豆后,回答:“我不知道。”
  豆豆妈妈回头望了望豆豆,回答:“我也不知道。”
  听完爸爸妈妈的回答后,豆豆肯定地对服务员说:“是的!”
  咦,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妈妈都不能确定,豆豆怎么就能确定每个人都要奶茶呢?
  答案步步推
  ①面对服务员的提问,豆豆爸爸有几种回答的可能,不同的回答方式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回答“是”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来杯奶茶”。也就是说,不仅他想喝奶茶,而且他必须知道其他人也想喝。这跟已知条件相矛盾,所以这种回答不可能出现。
  回答“不是”
  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因为他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那么这样回答表明至少他不想喝。
  回答“不知道”
  因为他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他回答“不知道”,至少能表明他想喝奶茶。如果他不想喝奶茶,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要来杯奶茶”,他应该回答“不是”。
  ②豆豆妈妈回答前已听到了爸爸的回答,所以她知道爸爸想喝奶茶。这时,她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回答“是”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来杯奶茶”,那么不仅她想喝奶茶,而且她知道其他人也想喝,但是她只推理得出爸爸要喝奶茶。这跟已知条件矛盾,所以这种回答方式不可能出现。
  回答“不是”
  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她推理得出爸爸要喝奶茶,但她还不知道豆豆的想法,所以如果回答“不是”,意味着她“不想喝奶茶”。
  回答“不知道”
  因为不知道豆豆的想法,她回答“不知道”,至少表明她也想喝奶茶。如果她不想喝奶茶,那就不是“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她应该回答“不是”。
  ③豆豆最后一个回答,她通过爸爸妈妈的回答,已经知道爸爸妈妈都要喝奶茶。那么,她的不同回答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
  回答“是”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她已经推理出爸爸和妈妈都要喝奶茶,所以回答“是”,表明她也想喝奶茶。
  回答“不是”
  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她已经推理出爸爸和妈妈都要喝奶茶,所以回答“不是”,表明只有她不想喝奶茶。
  回答“不知道”
  已经推理出爸爸和妈妈都要喝奶茶,她应该了解自己是否想喝奶茶,所以“不知道”这种回答方式不会出现。
  阿木老叔:其实这是“公共认知逻辑”,通过提问和回答,在场的人会从中获取一些隐藏的信息。
  如果豆豆的妹妹也一起来奶茶店了。爸爸妈妈和豆豆都回答“不知道”,而妹妹回答“不是”。这时,服务员应该给谁上奶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在阅读美国加州中学历史教材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培养“活”的即有创造力的孩子的细节,这些细节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文章选取其中的Glencoe-World History[ Jackson J. Spielvogel,World History,Columbus: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9]的第十七章《革命和启蒙运动》作为代表举例说明。  [关键词]
“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天子渡口”。  上津古镇在郧西县,2007年被国家住建部、文物总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省九有其一。镇中有古城,2013年,入列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像中,这座神秘古城远在鄂西北边陲,离省府武汉千里之遥。走过才知道,出武汉,乘汉十高铁,经十漫高速,三个多小时,就能品读上津这座弥香古镇了。  漫行碎踏间,细品慢酌中,古镇的青砖灰瓦透着墨香,徐徐打开
“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当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让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一、向现实生活回归  现实生活可以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知识的应用对象、实践活动的场景、体验与反思的材料等等。如果离开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是高考数学中的重头戏,同时也是让广大同学感觉到难度大,很棘手的學习难点。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综合性比较强,往往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同学们也常常因缺乏解题策略而导致解答过程繁难、运算量大。实际上,此类问题解决方法较多,针对某类的特定问题,另辟蹊径就会踏上坦途,“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文就针对利用参数法这一途径对特定问题进行举例分析。  抓住参数方程和参数的特点
摘 要:尺度或标准问题,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但在现实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收入分配尺度思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尺度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占有与不同占有者的实力。在共产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尺度是劳动与需要。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种分配尺度,即生产要素、实力、劳动与需要。客观考察各种分配尺度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效用,对解决中
从年幼时起,我就从门缝中窥视爷爷,领略着他如丝如缕的爱,没想到,一直到最后,我也未能将目光从门缝中移开。  爷爷有单独的书房,花梨木柜子安放在小小一角,虽说长年上着锁,但却被爷爷擦得光洁如新。时年七岁的我拥有无限的好奇心,也曾用铁丝铜勺试图打开那带锈的锁,一探其中奥秘,但终究无功而返。直到一天夜里,我从门缝内窥探,却被咳嗽声暴露了行踪。手足无措的我被爷爷带进书房,瞪大眼看着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摞摞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那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师先导,切实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注意
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十年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却有一种“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感觉。其实,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必踌躇,也不必迷茫,一切的教学改革,都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化”。在此,我简单地谈一谈我对课改及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突击”——突出传统观念的重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蒙上眼睛画线段”的有趣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准确、恰当的反馈,直接影响着人的后续行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教师只有取得了对教学效果的及时的反馈信息,才能对教学作出恰当的评价,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所以,反馈是否有效、高效,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五条反馈途径,以帮助教师更好
蒙学,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之学。《易经·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是我国关于蒙学的最早阐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在蒙学教材之中,最有名、传播最广的要数“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此外,《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笠翁对韵》等也是深入人心的蒙学教材。而本文将以《千家诗》为例,谈一谈蒙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千家诗》由宋代文学家谢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