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本文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意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两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到“相辅相成”。
【关 键 词】 活动设置;数学;小学;教学
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意义与开设形式,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意义
1.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2.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方面予以解释。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
3.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会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而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一)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的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的运用。
(二)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的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
(三)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 程会仙. 小学数学教学导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 陈明玉. 让活动课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主旋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3] 段文翠. 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山东教育,2013(Z1).
【关 键 词】 活动设置;数学;小学;教学
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意义与开设形式,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意义
1.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2.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方面予以解释。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
3.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会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而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一)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的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的运用。
(二)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的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
(三)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 程会仙. 小学数学教学导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 陈明玉. 让活动课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主旋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3] 段文翠. 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山东教育,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