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隐市余思坑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桃红李白。如此明媚的春日,我避开尘世的喧嚣,取道温州平阳余思坑,寻访百年隐市余思坑。
  余思坑(又名俞施坑),缘于民国《平阳县志》的“俞施坑有小市”之说。市者,隐也。我想一个被当地人戏谑为土著部落的小山村,却有着五代愿齐开基的吉祥寺和著名诗僧木鱼法师的足迹,由是,这“小市”确是值得探访了。
  从平阳县城出发,往南雁荡山深处走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一个U字形山谷,这就是余思坑了。下了车,迎面是一座宫殿式重檐三层廊桥,叫开泰廊桥。开泰廊桥如一條巨龙横跨在一条宽阔的小溪上。桥栏、座椅和桥顶皆用木头做成,一律以红为底色,鲜艳夺目。桥顶雕刻有富丽堂皇的壁画,在桥上走,恍若走在颐和园的长廊。据说这原是一座石板桥,在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初三,一场飓风暴雨,山洪暴发,一夜之间,石板桥就无影无踪了。直到二〇一一年九月,由民间集资重新修缮,才建成如今的开泰廊桥。
  站在桥上,凭栏远眺,整个余思坑尽入眼帘,一排排的房子一面临水,一面靠山。从风水学的角度看,屋子后是山,有靠山;门前是水,水生财。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有山有水,对人的心和肺有极大的益处,可见余思坑人既懂风水也很讲究养生。
  溯流而上,沿着溪边的石板路往村里走,春日的余思坑,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盈满诗意。溪流是由五条小溪汇合而成,溪流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此地偏僻,游人稀落,倒增添了几分清幽古静。不经意间,就到了村尾的通瑞硐桥边。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很特别,是用石纵联砌而成的单孔八字形石拱桥,没有桥墩,也不用水泥砂浆,桥面铺着石块,两边用石压边。通瑞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历经几百年的溪水冲刷,依然固若金汤,我不禁为余思坑先辈能工巧匠的智慧慨叹!
  余思坑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建村到现在有五百四十年的历史了。村子四周古道纵横,贯通大垄岭、洗马岭、樟山岭、旱田岭、余山岭、庵基岭、廿亩岭、半岭宫岭。如今我脚下的每一步,或许就重合了五百多年前的脚印呢。
  余思坑的风貌保留着原始古朴,没有饭店,更没有客栈。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敲开当地一户人家,说明来意。主人非常热情,给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焖芋头、焖山坑大鲤鱼、炒花蟹、炒年糕等地道的本地菜。炒年糕,我可是平生第一次听说,觉得特别好奇,况且过年也过去好几个月了,怎么还有年糕吃,不会变质吗?主人见我有疑虑,便告诉我,他们的年糕是用稻草灰浸泡过,保鲜期很长,能达半年之久,比用冰箱保存更有风味和持久。我用筷子夹了一块炒年糕放进嘴里,入口松软,鲜美爽口,滑而不腻,还有一股淡淡的稻香味。
  一方水土一方民,真没想到,藏在深山野岭的村民,却有着如此的智慧!
  余思坑以俞氏和陈氏为两大主姓,俞氏始祖在俞思坑更是有着引以为豪的历史渊源。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百年隐市余思坑行走,我心安然。
  作者简介:罗捷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作品》《海外文摘》等省级以上刊物,出版有《吾乡吾村》等三部散文集。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其他文献
二○一三年,家里的雪下得尤其大。她坐了三天硬座,从广州到通化,又从通化搭车到白山,再从白山转小巴回宝山镇的老家。日头过午,车才颠到六道口,又猛烈地颠了一阵子,终于停了。司机下车鼓捣了一会儿,上车宣布:车坏了,走不了了。  在一片怨声载道又习以为常的乘客中间,她挽起随身的皮包挤到司机面前:师傅,你这车快点修,今天能走不?司机瞥了她一眼,哈出一阵热气:这老大雪,我弄不了车,有急事你叫家里来人接。她顺着
刘尾巴给我说他真的恋爱了。  我问:“是小蒋吗?”他说不是。  我接着问:“要我继续帮你占乒乓桌不?”他回答要打篮球了。  我恶心他的那种气质,那种只有有女朋友后才有的气质。  那年春夏之际,水涨得早。刘尾巴一如既往拉我去捞鱼。河水浑浊、河草青青,刘尾巴熟练地找了一处地方下了水。他捞的鱼,大都有我的手掌那么长,那些野鱼可以卖个二三十的。而我打的鱼只能在篾片编成的篮子里,随着河水疯狂地流失拼命地挣扎
那天,约了友人来到美丽的芦茨湾口,去寻找那条长长的峡谷。  峡谷的名字叫“白云源”,儿时打柴时,曾经来过。谷很深,未走到一半,我们几个孩子就直喊腰酸背疼。大人龇牙咧嘴地骂:“小孩子有腰了?你们的腰还长在腿上呢!”于是,我们几个就恶作剧地把刀鞘绑在腿上。这下大人们瞪大了眼睛说:“这些孩子怎么了?”我们就反唇相讥道:“你们不是说我们的腰长在腿上吗?”大人笑了,我们乐了,长长的峡谷的尽头就到了。返回时,
“幸福”一词在每个人心里的感受虽然不同,但人人都为之向往。有的人觉得吃一顿大餐、睡一个安稳觉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发横财了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给一个笑脸就是幸福,等等。当然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人对幸福的心里体验和标准都是不同的。总之,完成某一件事,达到某一个目标,得到心里想要的满意效果,心里总会掠过一丝快感,这就是“幸福”的来源。  生活在社会上,时刻为
几场秋雨敲窗过,几缕凉风袅袅来,让人有一种“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的惬意,如在梦中。秋,轻撩面纱,以含羞的姿态,以稚嫩的容颜,迈着纤纤碎步走来。秋,以几场淅淅沥沥雨的韵律,和着丝丝缕缕风的心曲,奏響了开场白,拉开了季节的序幕,极尽诠释着秋的心语,氤氲着浅秋之美。  沿着四季的脉络,踏着时光的节拍,我们走过百花烂漫的春日,漫过荷花绽妍的夏天。日子朝起暮落,岁月依旧如歌,芳华刹那,浅秋时序,
冬季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临了,几场秋雨过后,气温骤降,迎面而来的不再是秋的寒凉,而是冬的气息。大街上已经有人穿上了棉衣,一向秉承春捂秋冻的人,声称特别扛冻的人,也不再坚持,主动套上了保暖衣。凛冬将至,我们且来话一话冬之美。  冬的第一触感是冷,但也正是这冷,才有了雪。雪,以其洁白的本质,总让人与不染纤尘联系起来。在温饱得以满足,不需顾虑气温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雪,雪是对冬日最美的馈赠。可以说,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秋天是有味道的。  想起秋天,我总是想起母亲。  一到秋天,母亲的菜园子里便热闹起来。  辣椒挑着小灯笼,为秋虫照亮夜行的路;冬瓜披着白纱,急着嫁给秋风;茄子穿上紫袍,不知道荣升几品官员;丝瓜一个劲儿地爬呀爬,高举着黄色的杯盏,餐风饮露,品味阳光月光。还有小青菜、大白菜,成垄成行,列队排在秋天的阳光下,葳蕤生光。  有人说,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
一场细雨,陡然一凉,才发觉秋天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让秋风抖落了一地的薄凉。蓦然回首,已是草木萧疏、寒气袭人之时。一些花儿开始凋谢了,一朵一朵的花瓣在空中散落,飘着淡淡的余香。路边的梧桐开始抖去黄叶,一片一片落在地上,给这秋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凄凉。街边的垂柳、国槐等树木,已然失去了蓬勃葱茏之势,孤零零地挂着稀稀落落的叶子,与日渐臃肿的行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走进秋天,一切都是过去,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秋
早上刚醒,小二爬上我的床,拉着我的手向窗外指了指喊道:“大哥,太阳。”我“嗯”了一声, 他又指了指窗外,再次喊道:“大哥,太阳。”我不想搭理他,可犹豫片刻终究是拖着长音再次“嗯”了一声。他仿佛能察觉到我情绪的波动,于是走过来拉着我的手,指向窗外最后喊道:“大哥,太阳。”  我顺着他的手指的方向,向远望去,空中一团金黄耀眼的光芒映入眼帘。我下意识地抬起了手,一抹暖流洗遍了全身。我缓缓地张开手指企图适
有许多的梦,是从走入大山开始的,有许多的沸腾,也是从走入山中的银涧开始雀跃的。而藏于大山深处的古朴,则是从我步行于山中后偶遇的。那是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惊奇与惊喜,一如心中渴望的沁溢于心扉的旋律,如放飞于空中的烂漫阳光,在幽空的山谷中,慢慢地旋,走进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山寨——西江。  没有什么比纯朴更显华贵和雍容。西江的苗寨,像是一个个在排着迎客的队列,袅袅的轻烟,都闪动着每一个苗家人的质纯,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