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方里的大秘密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割方块”一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7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中的一道思考题,我将它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分割方块”,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课标的学段目标,制订了本课的目标,并采取多元学习策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介绍知识,感受数学文化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则数学小知识——欧几里德和《几何原本》,开篇点出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善于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下面的规律探究埋下伏笔。
  二、复习巩固,做好知识铺垫
  本节课主要探究正方体分割后涂色块数的规律,学生必须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的知识谙熟于心,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三、问题驱动,启迪数学思考
  1.数长方体的块数(课件出示)
  (1)问:这个长方体被分割成了几个小方块?长、宽、高上各分成几块?
  (2)课件演示图形的逐层变化,让学生快速地说出小正方体的块数和计算方法。
  (3)揭示规律:小方块的总数正好等于长、宽、高上的块数相乘的积。
  2.数正方体的块数
  (1)课件出示棱上块数为2的正方体,问:这个正方体被分割成多少个小方块?
  (2)引导归纳:棱上的块数的立方。
  (3)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绿色,想一想:分割后的8个小正方体都是几面涂色的?
  (4)层层深入:出示棱上块数为3的正方体,问:现在有多少个小方块?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涂成綠色,分割后的小方块是不是都是三面涂色的?还有哪几种涂色的情况呢?
  (5)追根问底: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方块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块?
  根据各种涂色的块数与正方体顶点、棱、面、中心的关系,再观察学具,有序地找一找、数一数,完成表格并探究内在规律。
  反思:本环节我巧妙、自然地将深奥难懂的问题降低到学生立体几何知识的起点,化解了难度:从最简单、直观的数长方体、正方体的块数入手—观察总的块数与长、宽、高和棱长上的块数的关系—引出棱长块数为3的正方体分割后各种不同的涂色情况,最后抛出本节课的精髓问题:这些涂色情况不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将问题驱动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挠到了学生的“痒”处,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获取数据,探究数学规律
  1.根据学生汇报分别板书,问:你是怎么想的?
  小正方体总块数(27) 三面涂色块数(8) 两面涂色块数(12) 一面涂色块数(6) 没有涂色块数(1)
  2.问:各种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与总块数有什么关系呢?(块数相等)
  3.课件演示棱长数为3的正方体各种涂色的情况。
  反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学具,进一步明确了各种涂色的小正方体与点、线、面、中心体的关系,获取了有关数据,为模型的建构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五、验证规律,总结提炼精华
  1.验证棱上块数为3的正方体是否符合这个规律。教具配合同步演示。
  2.假设每条棱上的块数更多,用n(n大于1)表示,那么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不涂色的正方体的个数怎么用公式来表示呢?
  小正方体总块数(n的立方) 三面涂色块数(8) 两面涂色块数[(n-2)×12] 一面涂色块数[(n-2)的平方×6] 没有涂色块数[(n-2)的立方]
  反思:由于每个学生的领悟力、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完成教材编排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并通过规律的验证,总结归纳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拓展训练时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遵循“跳一跳,摸得着”的原则,让大部分学生理解掌握,并感受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六、运用规律,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学习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进行一题多变的拓展训练,以巩固建构的模型。由此我设计了具有梯度性的三道题:棱上块数变为12的正方体各种涂色小正方体块数—已知两面涂色的块数为36,求棱上的块数—正方体表面涂色延伸到长方体表面涂色,将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我利用表格法,并借助可随意分割剥离的正方体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了分割方块——正方体表面涂色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和总结了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建构了一定的数学模型,并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分类去统计并计算,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节课我通过一道课后思考题,为今后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用好一道课后思考题,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要我们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扩大视野、提高境界,相信教师心有多高,学生就能走多远。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而教育有没有诚信度与威信力却是决定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英语课堂,不仅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上和书本外的语言知识,而且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他们维持真实的话题交际,引导他们说真话,学会做真人、做实事。  关键词:英语课堂;动态生成;真实交际;诚信教育  一、英语课程要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
摘 要:当今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诚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教学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但教师往往在努力追求“如何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时,却也同时忽视了
摘 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将“心理效应”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英语;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怎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呢?为此,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来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摘 要:运用CAI课件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优化课题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有趣的新的教学环境。它是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肯定其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当前小学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换个角度去审视、认识和发现,以便更加全面、客观地对课件的设计、使用及后期管理作进一步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CAI;小学数学;现状;反思  21世纪初,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群特殊教育对象。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监控,在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宠爱中,又如脱缰的小野马,不乏野性,刁蛮……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难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如何感化“留守儿童”,必须“动之以情”。  怎样才能“动之以情”呢?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心要诚,话要实  “动之以情”主要是以情
摘 要: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做到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教学过程生活化,布置作业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笔者以为改革的重点并不在于教材的更改,而在于改革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这样一个理念: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中
人这一生当中,难得有一位智者当面传授你、指点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迷津。尤其在我们的教育正处于踌躇疑惑之时,有一个声音让你猛醒!令你振奋!那该是何等的幸事啊!  说心里话,在没听田丽老师讲座之前,我只能想象出本次学习内容只不过和以往的讲座一样:单调枯燥。可当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开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的那颗不太敏感的心被深深牽动了。  田老师重点讲解了《道德规范内容》的第3条: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
摘 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习惯;鼓励;培养  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各行各业都要用到,因此计算机知识是现在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农村的信息化普及率不高,农村家庭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学好古诗文,对孩子气质的影响,对整个文化底蕴的建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得人心。新课标把古诗文的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古诗文教学有很清楚的要求,对诗文的积累也有了明确的定量要求。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力;因诗定教  许多家长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孩子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积累的量也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古诗文教学处于如此尴尬的境
摘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学情研究;有效性;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有效理解为用“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课堂教学快速地完成教学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机械模仿的、重复性的知识训练,以应付考试。这种“快步走,常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