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音乐与诗歌存在于时间;绘画与建筑存在于空间,只有舞蹈既存在于时间同时也存在于空间。”因此,关于舞蹈形式的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自然与音乐、诗歌、绘画,以及建筑等其他艺术类别存在差异,通俗地说,舞蹈本质上就是人体动作的一种艺术,但是此类已经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必然是通过了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所以,舞蹈是心、灵与形的完美统一,舞蹈的形体表现,就是人类精神外在的表现。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人体动作的变化来表达精神情感,是人类精神外在的表现,并且随着舞蹈学科体系的发展,舞蹈教学过程也进入到专业化、程式化的学习流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的舞蹈艺术不应该只局限于技巧,而且更应传达一种审美价值的规范与要求。
  关键词:舞蹈教学;审美价值;培养
  如今舞蹈的舞台特性已使舞蹈教学的培养机制进入程序化、职业化的态势,而且以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为依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到,舞蹈教学的过程,不应该只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最基本的技能与技巧,而且,在培养学习者进行动作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通过参与舞蹈的表演来获得审美意识,还有学会如何了解舞蹈的审美能力,二者都对学习者领悟舞蹈艺术的内涵是极具辅助效应的。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领悟舞蹈艺术真、善、美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示,在认识领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舞蹈艺术完美和极致的表现则显得非常必要了。而如何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指导方法来进行审美价值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习者的舞蹈审美能力,要让学习者懂得,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欣赏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新的灵感,因为舞蹈正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是反映日常生活的一种身体艺术,也是对生活真谛的一种总结和演绎,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舞蹈艺术的真正内涵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超脱,日常生活有太多平凡与平淡的因素,它在给予我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等一系列生活准则的同时,人类自身的本能意愿又企图达到行而上的超高境界,所以,日常生活的累赘与烦扰自然会使我们要求精神上的释放,而惟有摆脱眼下的累赘和烦扰,自然就能享受更多的狂欢似的表白,极度的喜悦、爱恋、痛苦、愤怒、恐惧、感伤都可以使人类选择用动作而非语言来得以阐释此种情绪,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演变和随之有节奏的音乐配合都可以形成新的舞蹈形式。因此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新的思考亮点,这样才能对审美价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②要掌握丰富的舞蹈常识,不仅使学习者从整体上对中外舞蹈发展的体系有所了解,而且也要对舞蹈知识的细化范畴有所领悟,如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就要懂得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如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傣族舞蹈、苗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除此之外,也要对舞蹈的类型,即古典、现代、民族、民间四大类都在心理和知识结构上有所掌握。
  其次,教师在向学习者传递舞蹈常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能一味地以“填鸭式”的灌输,还有让他们刻意地去模仿等,而要让学习者努力去寻找对于舞蹈的内在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要从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人体舞蹈动作中来体会不同特色的、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的美,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也就是以舞蹈的审美体验为主线而展开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主体,采用适合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要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想象力,要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去排演每一个动作,使他们懂得在训练的时候如何运用、支配身体,在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的时候,也能寻找到内在的自我感受,从而取得新的成果。
  再者,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也要潜移默化地向学习者传递舞蹈艺术的美的一些独特特征,南京市歌舞团的杨光蓓先生在《浅谈舞蹈艺术的美》一文中,对舞蹈美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一是可视性,二是动态性,三是抒情性,四是文学性,五是时代性。杨先生的观点言简意赅,从宏观上对舞蹈美的特征进行了新的概括。从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到近现代、当代的发展过程里,舞蹈形式的演变正呈现一种历时形态的发展,它在自身领悟始终处于完善和扩充的范畴之内,但它最终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舞蹈来感受愉悦和崇高,并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而舞蹈在以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展现着艺术美价值的同时,依然是在以动态的形体变化来抒发一种真情、而这种真情又来自于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梦想和情绪基调。
  总之,我们在进行舞蹈审美教育的时候,要始终把握它的审美特征。“就其物质存在形态而言,舞蹈美依附于表现性的人体运动美;说得更彻底一些,舞蹈美是表现性人体运动创造的意象美。因此,舞蹈美欣赏的审美基点,不能不立足于美的人体运动。”舞蹈的形体展现,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观地与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即达到“心有灵犀”的完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藝术可以说是一种迥异于电影的具有动态效果的画面组合,它犹如一位善于抒情的诗人凭借他的艺术直觉和对人类真情的理解来传导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从动作开始,连续不断地传递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的真谛。正如玛莎·格朗姆所说“舞蹈的魅力在于,它揭示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而是‘人类灵魂深入的景象’”。
其他文献
有人说:“老师是伟大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却认为老师是一缕爱的阳光,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这方略显狭小实则广阔的“方寸之地”时,当我能从教师的视角与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交汇时,我是那样欣喜而又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见到了天底下最美丽的星星!我信誓旦旦地下决心:我要——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全力把他们雕琢成世界上最美丽的钻石。我愿化作一缕平凡的阳光,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训练的起始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独到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读;朗读;
摘 要:强制性的从主观愿望去肯定或否定某些思想、行为的价值,并以此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要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育人功能,必须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而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活动;育人功能  要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静态的道德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社会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问题情境是过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环境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这种活动不仅是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灵魂,在网络环境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有积极影响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网络的积极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内容、新景象。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几点思考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模式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