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制性的从主观愿望去肯定或否定某些思想、行为的价值,并以此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要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育人功能,必须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而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活动;育人功能
  要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静态的道德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社会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的统一,才能强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角色体验,明是非
  理论说教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开展辩论,明事理
  俗话说,事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学生的道德认识有时必须通过活动的验证才能明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实践活动,促转化
  思品课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学生是否真的践行,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礎阶段,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施工企业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公路工程施工利润越来越小。如何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施工企业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紧靠采购价格较低的物资以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利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成本。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公路工程施工当中,使用物流管理的方法可以为施工企业提供一
有人说:“老师是伟大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却认为老师是一缕爱的阳光,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这方略显狭小实则广阔的“方寸之地”时,当我能从教师的视角与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交汇时,我是那样欣喜而又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见到了天底下最美丽的星星!我信誓旦旦地下决心:我要——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全力把他们雕琢成世界上最美丽的钻石。我愿化作一缕平凡的阳光,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训练的起始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独到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读;朗读;